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化雨千山绿,一元复始万象新。
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与大家共商国是,共话发展,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常态下青海发展精准把脉。针对青海工作,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深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
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任
在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容不得有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2年5月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从2014年1月提出“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到2014年11月提出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多年探索,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措施更加到位、落实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
全面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其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显著,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青海湖水域面积为15年来最大,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节能环保成效显著,“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既是我们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责任体现,又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自觉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驰而不息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横下一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拥有包括藏、回、蒙古、土、撒拉在内的43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长期以来,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和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全省贫困人口比例高、分布广。地跨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拥有1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0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1622个贫困村、16万贫困户、52万贫困人口的客观省情,凸显出其扶贫攻坚的责任重大和任务艰巨。
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去年以来,青海省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通过“五看法”,按照贫困村识别认定程序标准,深化精准识别机制,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全省1622个贫困村进行了再核准,列出重点贫困村970个、一般贫困村652个;按照“两线合一”要求,识别出贫困对象16万户52万人,全面核准摸清了致贫因素。至此,我省扶贫开发步入“大数据时代”。找准贫困户后,干部驻村帮扶及时跟进,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将扶贫资源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为给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认真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性文件,目前“1+17”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实施意见》已印发,“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九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基本成熟。
“打赢扶贫攻坚战,这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硬任务,需要我们凝神聚力精准完成。”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郝鹏说,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目标要求,紧紧锁定扶贫对象,集中抓好产业、就业、移民、生态、社保、教育等脱贫攻坚工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到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交出合格的答卷。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省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如今,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千百年来,在长期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毋庸置疑,一部青海发展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省委立足特殊省情实际,在更高起点上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大决策,并作为青海“三区”战略之一全面部署,制定《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提出“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用8年的时间,争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近年来,青海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平台,以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为引领,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充分发挥我省在农牧业、矿产、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凸显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民生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从群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加强就业引导和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程,逐步实现了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
“青海青,湟水黄,三江源头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少数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这是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师生创作的童谣。如今,民族团结之花就像金黄的油菜花一样,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盛放于青海大地,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和顺、社会和谐的青海正展开逐梦之旅。
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总书记怀着对高原儿女的深厚感情和对青海发展的深切关怀,以全面深刻、形象生动的寄语,为青海发展把关定向,就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深情的牵挂温暖人心,决胜的号令激励着青海各族人民奋勇前行。
齐心汇集力量,奋斗赢得未来。当前,中央已提出“十三五”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青海也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开头决定开局,起跑影响全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131”总体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扩大有效需求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大美青海新优势,以新型城镇化为牵引促进协调发展,以经济领域改革为重点拓展发展新空间,以“民生十件事”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努力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创造高原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
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与大家共商国是,共话发展,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常态下青海发展精准把脉。针对青海工作,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深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
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任
在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容不得有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2年5月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从2014年1月提出“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到2014年11月提出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多年探索,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措施更加到位、落实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
全面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其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显著,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青海湖水域面积为15年来最大,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节能环保成效显著,“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既是我们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责任体现,又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自觉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驰而不息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横下一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拥有包括藏、回、蒙古、土、撒拉在内的43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长期以来,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和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全省贫困人口比例高、分布广。地跨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拥有1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0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1622个贫困村、16万贫困户、52万贫困人口的客观省情,凸显出其扶贫攻坚的责任重大和任务艰巨。
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去年以来,青海省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通过“五看法”,按照贫困村识别认定程序标准,深化精准识别机制,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全省1622个贫困村进行了再核准,列出重点贫困村970个、一般贫困村652个;按照“两线合一”要求,识别出贫困对象16万户52万人,全面核准摸清了致贫因素。至此,我省扶贫开发步入“大数据时代”。找准贫困户后,干部驻村帮扶及时跟进,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将扶贫资源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为给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认真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性文件,目前“1+17”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实施意见》已印发,“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九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基本成熟。
“打赢扶贫攻坚战,这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硬任务,需要我们凝神聚力精准完成。”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郝鹏说,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目标要求,紧紧锁定扶贫对象,集中抓好产业、就业、移民、生态、社保、教育等脱贫攻坚工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到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交出合格的答卷。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省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如今,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千百年来,在长期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毋庸置疑,一部青海发展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省委立足特殊省情实际,在更高起点上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大决策,并作为青海“三区”战略之一全面部署,制定《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提出“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用8年的时间,争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近年来,青海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平台,以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为引领,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充分发挥我省在农牧业、矿产、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凸显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民生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从群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加强就业引导和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程,逐步实现了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
“青海青,湟水黄,三江源头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少数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这是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师生创作的童谣。如今,民族团结之花就像金黄的油菜花一样,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盛放于青海大地,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和顺、社会和谐的青海正展开逐梦之旅。
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总书记怀着对高原儿女的深厚感情和对青海发展的深切关怀,以全面深刻、形象生动的寄语,为青海发展把关定向,就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深情的牵挂温暖人心,决胜的号令激励着青海各族人民奋勇前行。
齐心汇集力量,奋斗赢得未来。当前,中央已提出“十三五”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青海也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开头决定开局,起跑影响全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131”总体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扩大有效需求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大美青海新优势,以新型城镇化为牵引促进协调发展,以经济领域改革为重点拓展发展新空间,以“民生十件事”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努力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创造高原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