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童年的阅读时光,它让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并获得了心灵上的丰盈。
小时候家境普通,物资普遍比较匮乏,出版行业也不似现在发达,想找几本有趣的书读都很困难。可能正因为如此,反而特别珍惜有书讀的机会。回想起小时候的读书光景,非常美好。
同村有个女同学和我很要好,她有个哥哥,我们读三四年级时,她哥哥已经在上初中了,所以,她家里有很多高年级的书。这位女同学经常翻看初中的语文课本,还能背诵其中的篇章。
有一次,她在我面前背曹操的《观沧海》。她背诵得非常有节奏感,而且饶有兴味的样子,让我蠢蠢欲动,恨不能背一首诗词回应她。当时虽然不太懂赏析诗,但听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几句,觉得很美。而且诗里面还提到日月、星汉,感觉很大气。心里真恨自己没有哥哥,不能提前看初中的语文课本,不然,我也能背诵这么美的诗词了。
那个时候,我们都会想尽办法去搜寻书籍来读。就像被困沙漠的旅人,四处寻找知识的水源,走在路上,看到一片有字的破纸,都忍不住捡起来,把两面都翻看下,生怕错过什么。
我阅读的来源有哪些呢?
最开始是班上同学的作文书,当时刚开始学写作文,很多同学都买了作文书,大家会互相借着看。后来,有同学发现镇上很隐蔽的巷子里面,藏匿着一个小型的图书室——我至今都记得图书室的名字,叫“光华图书室”。在那里,我看了很多期《少年文艺》,还有民国的文人、才女系列,开始知道林徽因、徐志摩、张幼仪、石评梅等人的名字。
除此外,我还会去别人家里蹭书看。记得有一次,和村里一个小朋友玩,突然发现她家的沙发上有本《安徒生童话》,我如获至宝,立马兴致盎然地看起书来。看完才发现书中《海的女儿》原来这么长,以前看的童话都是删减版。用这种蹭或者借的方式,我看完了《十万个为什么》《傲慢与偏见》《茶花女》等书籍。
我奶奶家里有很多书,都是我叔叔的,那个时候他已经大学毕业。到初中时,我开始翻叔叔装书的抽屉,对数学、物理类的书籍不懂也没有兴趣,倒是因为开始学英语,对几本英文书比较感兴趣,比如《新概念英语》。我原以为自己看不懂,没想到随便翻翻,有很多单词我认识,我试着去读正文,居然能看懂。当时特别兴奋,于是兴致勃勃地读起来,不懂的对着后面的中文翻译读。
高中时,天地突然开阔起来,同学间彼此交换书读。除此之外,那个时候,学校门口经常有人售书,价格比较便宜,不少同学都会去买,班上兴起了读名著的热潮。
放假时,我还壮着胆子向老师借书看,很多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莎士比亚的戏剧系列,高尔基的《童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老子的《道德经》、茅盾的《子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
后来上了大学,学校有很大的图书馆,里面藏书丰富,我如饥似渴,终于摆脱了阅读的匮乏时代。
小时候的阅读经历,给我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从小到大,我语文成绩都挺好,文字功底不错。除此外,长期的阅读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让我身上有种书卷气,沉静内敛。
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我养成了许多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并让自己从中受益。
1.随时记录。因为以前书籍比较匮乏,当在书店或者其他地方看到心动的内容就会背下来,回家后再默写。有次去乡村诊所打点滴,看到桌上有本古典诗词,赶紧翻阅,看到有曹操的《龟虽寿》,很喜欢,于是背下来,回来后就默写在本子上。
我奶奶喜欢看戏剧,我有时候跟着看,听到优美的唱词,会有意识地默记下来,再记在本子上。有时候看电视剧,我也会拿着小本子,在旁边做笔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保持着这种习惯,随身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下觉得有用的东西。很多年以后,我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面提到“一元化笔记法”,就是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笔,随时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包括看到的资讯、别人的谈话、心里的想法等,不设分册,把所有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本子中,并写上标签。想到自己以前的经历,心里有种暗暗的欢喜。
2.做读书笔记。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做笔记时,我觉得读书笔记很神秘,因为老师说,做好笔记,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考试能考高分。我就很想知道笔记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当年的笔记只有“字词句”的模块,但是我不甘心,在其他读物上,发现读书笔记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做摘录,写读后感等。
我就慢慢地学习、实践,学习怎么做好笔记。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摘抄,读书看到的惊艳段落、名人名言,在报纸上看到有用的资讯,副刊上看到的美文,我都会摘抄下来。后来,我会在书的空白处或者摘录的内容旁边,写上自己当时的想法。
现在,我在看完书后,依然会做笔记,但形式更丰富,还有思维导图、视觉笔记等,现在还在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手账。
3.学会融会贯通。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说过:“人获得的知识会跟自己过去与未来的经历相结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下去。只有经历了这种不断发酵的过程,知识才能在人的头脑中沉淀下来,形成‘智慧与见识’。”这说明,读书不能只机械地获取信息,还要学会融会贯通,让知识能够活学活用。
我有许多隐秘有趣的读书方法,从这些读书方法中,我能体验到许多别样的乐趣。比如:对读法。
简单来说,“对读法”就是将不同的书,或者文章对照着读,这样会有别样的乐趣。举个例子,读李清照的词“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什么原因呢?用柳永的词可以作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非常有意思。
说到对读法,我还想到个有趣的小故事。1935年,中国留学生陆佩如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进展很顺利。主考官突然发难:“在《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中,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呢?”陆佩如略加思考,回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西北楼这么高,孔雀怎么飞得过去呢?”这个回答有趣又巧妙,赢得满堂喝彩。在我看来,这也是很有趣的对读法。
除此外,我还会从不同角度读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除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读,还能从锻炼口才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及骂死王朗的章节,就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这种技巧可以迁移到任何你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想仔细阅读的书籍上。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非常感恩物资匮乏年代的阅读时光,它让我获得了心灵上的丰盈和快乐,也让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这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