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而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中第一条就是提出问题。具体要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二、创设各种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人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1、创设能诱导学生产生联想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情景,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学习“万有引力”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假如你现在乘坐在神州六号飞船中绕地球飞行,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假如现在你登上了月球,请想象一下你在月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并提一些相关的问题”等等问题,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新规律有关的物理现象,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引力定律打下基础。
2、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平时只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经过一定的探究,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在圆周运动”教学中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水流星”杂技表演,最后定格在碗口向下而碗里的水并未流出的画面,或者教师自己动手表演这个杂技,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物理问题。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了“碗在竖直平面内做什么运动?”“绳子在整个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当碗口向下时水为什么不会流出?”等等问题。从而引入新课教学。这些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虽然看起来十分平常,但足以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引发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兴趣,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四、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曾提出若干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对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假如”的问题,即对一个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例如:在机车功率问题中,假如没有阻力,就会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越多越好。例如:哪些力学规律属于反映物理过程的规律?
“比较”的问题,即就多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比较其异同。例如: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比较、动量和能量的比较。
“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物理条件取代原来的物理条件。低层次问题例如电场力对重力或拉力的替代,较高层次问题例如在空间站如何让人获得重力感?
“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争取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途径或终点。例如:某些物理问题的多种解法。
“可能”的问题,即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受力和运动的分析使我们关注并推测电场和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可能性。
“想象”的问题,即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例如:想象自己在月球上…
“组合”的问题,即对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复杂的物理情景,如质谱仪、远距离输电。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花点心思。认真琢磨,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二、创设各种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人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1、创设能诱导学生产生联想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情景,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学习“万有引力”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假如你现在乘坐在神州六号飞船中绕地球飞行,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假如现在你登上了月球,请想象一下你在月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并提一些相关的问题”等等问题,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新规律有关的物理现象,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引力定律打下基础。
2、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平时只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经过一定的探究,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在圆周运动”教学中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水流星”杂技表演,最后定格在碗口向下而碗里的水并未流出的画面,或者教师自己动手表演这个杂技,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物理问题。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了“碗在竖直平面内做什么运动?”“绳子在整个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当碗口向下时水为什么不会流出?”等等问题。从而引入新课教学。这些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虽然看起来十分平常,但足以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引发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兴趣,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四、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曾提出若干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对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假如”的问题,即对一个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例如:在机车功率问题中,假如没有阻力,就会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越多越好。例如:哪些力学规律属于反映物理过程的规律?
“比较”的问题,即就多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比较其异同。例如: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比较、动量和能量的比较。
“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物理条件取代原来的物理条件。低层次问题例如电场力对重力或拉力的替代,较高层次问题例如在空间站如何让人获得重力感?
“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争取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途径或终点。例如:某些物理问题的多种解法。
“可能”的问题,即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受力和运动的分析使我们关注并推测电场和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可能性。
“想象”的问题,即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例如:想象自己在月球上…
“组合”的问题,即对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复杂的物理情景,如质谱仪、远距离输电。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花点心思。认真琢磨,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