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以云计算为数据基础,以阅读为导向,力求为高校的人文学者提供一个借还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统一高校图书馆图书数据资源管理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可视化展示和智慧服务型的人文环境建设,降低了图书馆纸质文献为主导图书采购模式的局限性,在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的同时,满足了信息化社会中高校师生丰富多元的阅读需求,对加强高校的阅读推广工作建设,提高学校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建设对高校学生阅读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才能取长补短,真正发挥高校智能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让图书馆的云采购平台在阅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建设对高校学生阅读的影响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和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各高校正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推动图书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建设更是加强高校图书馆整体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图书馆云采购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学校师生查找和借还图书繁琐等问题,有利于帮助高校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师生全方位的阅读需求、提高学生图书阅读率。
首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丰富的馆藏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集散地,储存和管理着大量的研究文献和专业书籍,而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借阅模式来说,由于借还图书过程的复杂繁琐,以及文献的查找难度偏高,这些偏专业性的文献资料的借阅往往被读者放到最后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珍贵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而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建立,让信息传输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获取速度越来越快,简化了图书借阅过程中复杂繁琐的程序,从线下到线上的云采购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图书种类分类展示,借助科技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一目了然,在进一步统一规划整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有利于图书资源的再利用。此外,云采购平台的建设借助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平台,使图书馆构建者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很难找到的阅读资料,在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加强了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满足了师生全方位阅读需求。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读者的图书需求掌握不精准、互动性不强以及沟通不直观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读者要求快捷获取图书的需求,导致学生借阅的积极性较低,借阅服务量增长缓慢,不能及时提高多样化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高校图书馆的云采购平台,采用线上采购模式,通过人性化的选书功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喜好来进行快速检索选择,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完美结合,利用现代化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信息以及图书资源,扩展了学生阅读需求的查找范围,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阅读资源,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满足师生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
再次,加快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数字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主要发展形式,是面向更广泛人群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是图书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传统实体图书采购往往受到时间等限制,且图书采购量大,但对学生的需求掌握不准确,极易造成图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数字信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图书采购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而相比于实体图书采购,高校图书馆的云采购平台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化资源,及时分析、整理可利用的图书资源,且具备传统图书采购所缺乏的庞大图书资源储存量、较快的流通速度以及存取自由化等优点,不论何时何地键入图书信息,都可以获得更多图书资源,极大符合了现代信息网络化发展特点,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给图书借阅者带来更大的便利。
最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率。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与信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面对我国国民阅读率近几年持续走低的趋势,高校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主力军应该发挥积极效应。在此需求下,以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运行,使高校图书馆面临经济社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的知识信息内容需求,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建设站在技术变革浪潮的风口,为增强高校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率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云采购平台的建设有效解决了高校学生图书借阅繁琐的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简捷、方便、获取迅速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率会自然而然上升。另外,云采购平台以其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借阅读书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促进读书借阅量持续增加,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学生阅读率的提高。
基于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对于学生阅读的优化策略
首先,纸电同采,同时发展纸质图书借阅与云采购平台两种阅读渠道,促进高校阅读全方位发展,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通过纸质图书借阅与电子图书查找的互为补充,在师生群体范围内多角度多层次传播文化知识,使每个人都能阅读到心仪的书籍,满足师生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让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突破原有界限,增强自身的服务性与配适性。此外,为了有效促进高校云采购平台的发展,高校也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改变学生传统的阅读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了解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断尝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阅读的适用性,提升阅读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云平台图书筛选机制,保证图书质量,提高图书的阅读价值。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是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发展建设的。因此,在更多读者参与到选书环节的同时,图书馆也不能放弃对质量的监控。一方面,仍然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广辟荐购途径,满足越来越多的师生的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并实现读者直接参与采选再由馆员后台对推荐数据进行选择的功能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师生参与选书,而且杜绝了一些不符合馆藏策略的图书进入图书馆,有效保证了图书馆的图书质量。
再次,还可以在平台建立自动荐购信息,并提供反馈机制,有效了解读者的阅读意愿,完善平台建设。因为在高校云采购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读者在平台的荐购信息,没有提供自动反馈功能,这样就导致读者无法直接获得自己所荐购图书的最终处理结果,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荐购的兴趣。因此,如果平台能够设置“读者购买排行榜”“读者荐购榜”等数据功能,就可以对促进读者参与选书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图书馆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在师生中进行宣传,从而有效地增强读者荐购的力度,以提升馆藏图书的质量和利用效果。
最后,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高校云采购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图书供应商、第三方平台搭建商和出版社直接都得到了发展。因此,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对于出版社和供应商了解图书馆的需求和工作模式,更好地促进线上云采购模式及平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充分依靠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促进馆社商三方的沟通,让图书馆了解出版社出版趋势,也让出版社能够了解图书馆的需求。同时要依靠云采购平台,共同策划活动,加强联系,增进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类在线交流方式让各类主体具体了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长远发展。
结语
基于互聯网的高校图书云采购平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的过程中,提升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学校师生全方位的阅读需求。但从整体上看,云采购平台在促进高校学生更多阅读外,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云采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服务机制,采取更有效的优化策略,才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建设对高校学生阅读的影响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和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各高校正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推动图书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建设更是加强高校图书馆整体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图书馆云采购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学校师生查找和借还图书繁琐等问题,有利于帮助高校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师生全方位的阅读需求、提高学生图书阅读率。
首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丰富的馆藏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集散地,储存和管理着大量的研究文献和专业书籍,而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借阅模式来说,由于借还图书过程的复杂繁琐,以及文献的查找难度偏高,这些偏专业性的文献资料的借阅往往被读者放到最后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珍贵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而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建立,让信息传输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获取速度越来越快,简化了图书借阅过程中复杂繁琐的程序,从线下到线上的云采购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图书种类分类展示,借助科技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一目了然,在进一步统一规划整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有利于图书资源的再利用。此外,云采购平台的建设借助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平台,使图书馆构建者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很难找到的阅读资料,在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加强了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满足了师生全方位阅读需求。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读者的图书需求掌握不精准、互动性不强以及沟通不直观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读者要求快捷获取图书的需求,导致学生借阅的积极性较低,借阅服务量增长缓慢,不能及时提高多样化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高校图书馆的云采购平台,采用线上采购模式,通过人性化的选书功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喜好来进行快速检索选择,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完美结合,利用现代化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信息以及图书资源,扩展了学生阅读需求的查找范围,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阅读资源,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满足师生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
再次,加快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数字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主要发展形式,是面向更广泛人群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是图书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传统实体图书采购往往受到时间等限制,且图书采购量大,但对学生的需求掌握不准确,极易造成图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数字信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图书采购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而相比于实体图书采购,高校图书馆的云采购平台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化资源,及时分析、整理可利用的图书资源,且具备传统图书采购所缺乏的庞大图书资源储存量、较快的流通速度以及存取自由化等优点,不论何时何地键入图书信息,都可以获得更多图书资源,极大符合了现代信息网络化发展特点,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给图书借阅者带来更大的便利。
最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率。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与信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面对我国国民阅读率近几年持续走低的趋势,高校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主力军应该发挥积极效应。在此需求下,以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运行,使高校图书馆面临经济社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的知识信息内容需求,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建设站在技术变革浪潮的风口,为增强高校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率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云采购平台的建设有效解决了高校学生图书借阅繁琐的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简捷、方便、获取迅速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率会自然而然上升。另外,云采购平台以其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借阅读书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促进读书借阅量持续增加,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学生阅读率的提高。
基于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对于学生阅读的优化策略
首先,纸电同采,同时发展纸质图书借阅与云采购平台两种阅读渠道,促进高校阅读全方位发展,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通过纸质图书借阅与电子图书查找的互为补充,在师生群体范围内多角度多层次传播文化知识,使每个人都能阅读到心仪的书籍,满足师生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让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突破原有界限,增强自身的服务性与配适性。此外,为了有效促进高校云采购平台的发展,高校也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改变学生传统的阅读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了解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断尝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阅读的适用性,提升阅读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云平台图书筛选机制,保证图书质量,提高图书的阅读价值。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是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发展建设的。因此,在更多读者参与到选书环节的同时,图书馆也不能放弃对质量的监控。一方面,仍然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广辟荐购途径,满足越来越多的师生的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并实现读者直接参与采选再由馆员后台对推荐数据进行选择的功能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师生参与选书,而且杜绝了一些不符合馆藏策略的图书进入图书馆,有效保证了图书馆的图书质量。
再次,还可以在平台建立自动荐购信息,并提供反馈机制,有效了解读者的阅读意愿,完善平台建设。因为在高校云采购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读者在平台的荐购信息,没有提供自动反馈功能,这样就导致读者无法直接获得自己所荐购图书的最终处理结果,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荐购的兴趣。因此,如果平台能够设置“读者购买排行榜”“读者荐购榜”等数据功能,就可以对促进读者参与选书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图书馆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在师生中进行宣传,从而有效地增强读者荐购的力度,以提升馆藏图书的质量和利用效果。
最后,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高校云采购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图书供应商、第三方平台搭建商和出版社直接都得到了发展。因此,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对于出版社和供应商了解图书馆的需求和工作模式,更好地促进线上云采购模式及平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充分依靠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促进馆社商三方的沟通,让图书馆了解出版社出版趋势,也让出版社能够了解图书馆的需求。同时要依靠云采购平台,共同策划活动,加强联系,增进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类在线交流方式让各类主体具体了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的长远发展。
结语
基于互聯网的高校图书云采购平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的过程中,提升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学校师生全方位的阅读需求。但从整体上看,云采购平台在促进高校学生更多阅读外,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云采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服务机制,采取更有效的优化策略,才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