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认识、发散联想、求异引申,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学习;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陶知行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学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师逸而功倍”。
一、启发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基础
创新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是进行任何创造的前提,而情感是创新学习的动力系统。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丰收锣鼓》《义勇军进行曲》《紫竹调》等内容都能激起学生产生各种情绪:欢乐、紧张、激昂、兴奋……他们能从情、意、理、形等方面产生直觉的感受和议识上的变化,产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新的提高。例如,我在指导学习《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时,让学生分小组围圆圈做游戏,根据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的去感受音乐,引出有关联的歌曲,如《小雪花》《堆雪人》到《铃儿响叮当》等。因此,在教学中把相关学科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利用“欣赏—填词—添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能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爱。例如,《山谷静悄悄》这一课,让学生欣赏曲,再和上词,比较一下乐曲是有歌词能表现意境,还是没有歌词更能表达出山谷的静、山谷的美。经过對比欣赏,学生比较一致地认为:还是没有歌词更能表现乐曲意境,山谷里泉水叮咚的声音、小动物奔跑声、云雀的叫声……就好像身临其境,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当学生对乐曲中的情景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后,就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山谷画出来,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美的爱。我看到学生画中那些翠绿的树木、涓涓的小溪、艳丽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真如学生亲临这片美丽的山谷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清新。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亲手画出的画去编出一首《山谷静悄悄》的乐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山谷静悄悄?”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小节或乐曲进行组合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自己生活中“山谷静悄悄”。
二、发散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条件
联想是感受的升华,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养成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条件。
音乐,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一段乐曲或是一个小小主题,可以给学生直觉的、推动的力量,激发学生大胆地、跳跃式地设想。
下面是我教学《杜鹃圆舞曲》欣赏课的片段:
师:随着欢快的乐曲,我们来到原野,瞧,蓝天、白云、森林、杜鹃鸟……在通往树林的路上(多媒体出示),作者约纳森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风情各异的诗意图画。
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尝,然后将你脑海里展现的画面用一句话叙述出来。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杜鹃圆舞曲》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对音乐的情感用不同的色彩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填上色彩图案,再自己去创作。
这样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空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选择。
因此,在创设情境和塑造人物时,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直观地描绘作品中的形象,使学生由此及彼,浮想联翩,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人物或场景。
三、求异引申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根本
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寻求自己的答案,是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时,这首乐曲原名为《牧童之笛》。“笛”有长笛、竖笛、玉笛、竹笛等等。后改为《牧童短笛》,是作者受到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启示而来的。音乐描绘了一个牧童倒骑牛背上,自由自在地纵情吹奏那支自制的短笛。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问题得到了引申,学生的兴趣也更浓了。在教学中,以求变的形式将《牧童短笛》第一部分中的复调音乐进行比较。(1)上下两个部分中音色、节奏、力度进行比较;(2)把第二声部改为和声伴奏织体与复调式的演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聆听,使学生感受到该曲的上下两声部犹如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紧、收、疏、密巧织成章,使得旋律变得这样优美动听,使学生的思绪紧紧围绕教学主题: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放牧。在将一事物与他事物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思维常常能得到新的启示,得到引申求异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音乐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比较、分析、鉴别,开阔视野,将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向广度、深度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学习指导目标。
参考文献:
赵慧.中学音乐创新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学习;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陶知行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学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师逸而功倍”。
一、启发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基础
创新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是进行任何创造的前提,而情感是创新学习的动力系统。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丰收锣鼓》《义勇军进行曲》《紫竹调》等内容都能激起学生产生各种情绪:欢乐、紧张、激昂、兴奋……他们能从情、意、理、形等方面产生直觉的感受和议识上的变化,产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新的提高。例如,我在指导学习《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时,让学生分小组围圆圈做游戏,根据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的去感受音乐,引出有关联的歌曲,如《小雪花》《堆雪人》到《铃儿响叮当》等。因此,在教学中把相关学科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利用“欣赏—填词—添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能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爱。例如,《山谷静悄悄》这一课,让学生欣赏曲,再和上词,比较一下乐曲是有歌词能表现意境,还是没有歌词更能表达出山谷的静、山谷的美。经过對比欣赏,学生比较一致地认为:还是没有歌词更能表现乐曲意境,山谷里泉水叮咚的声音、小动物奔跑声、云雀的叫声……就好像身临其境,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当学生对乐曲中的情景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后,就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山谷画出来,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美的爱。我看到学生画中那些翠绿的树木、涓涓的小溪、艳丽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真如学生亲临这片美丽的山谷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清新。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亲手画出的画去编出一首《山谷静悄悄》的乐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山谷静悄悄?”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小节或乐曲进行组合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自己生活中“山谷静悄悄”。
二、发散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条件
联想是感受的升华,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养成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条件。
音乐,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一段乐曲或是一个小小主题,可以给学生直觉的、推动的力量,激发学生大胆地、跳跃式地设想。
下面是我教学《杜鹃圆舞曲》欣赏课的片段:
师:随着欢快的乐曲,我们来到原野,瞧,蓝天、白云、森林、杜鹃鸟……在通往树林的路上(多媒体出示),作者约纳森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风情各异的诗意图画。
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尝,然后将你脑海里展现的画面用一句话叙述出来。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杜鹃圆舞曲》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对音乐的情感用不同的色彩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填上色彩图案,再自己去创作。
这样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空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选择。
因此,在创设情境和塑造人物时,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直观地描绘作品中的形象,使学生由此及彼,浮想联翩,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人物或场景。
三、求异引申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根本
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寻求自己的答案,是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时,这首乐曲原名为《牧童之笛》。“笛”有长笛、竖笛、玉笛、竹笛等等。后改为《牧童短笛》,是作者受到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启示而来的。音乐描绘了一个牧童倒骑牛背上,自由自在地纵情吹奏那支自制的短笛。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问题得到了引申,学生的兴趣也更浓了。在教学中,以求变的形式将《牧童短笛》第一部分中的复调音乐进行比较。(1)上下两个部分中音色、节奏、力度进行比较;(2)把第二声部改为和声伴奏织体与复调式的演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聆听,使学生感受到该曲的上下两声部犹如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紧、收、疏、密巧织成章,使得旋律变得这样优美动听,使学生的思绪紧紧围绕教学主题: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放牧。在将一事物与他事物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思维常常能得到新的启示,得到引申求异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音乐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比较、分析、鉴别,开阔视野,将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向广度、深度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学习指导目标。
参考文献:
赵慧.中学音乐创新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