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具备丰富的技术集成,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本文分析了黑臭水体的成因;阐述了黑臭水体治理的路线;列举了成熟可靠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并详细了各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科学系统的治理提供借鉴。
一、引言
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相对落后,城市水体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多呈黑臭现象。黑臭水体破坏了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感官,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掀起热潮,席卷全国。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发布的消息,全国共认定城市黑臭水体2100个,已完成治理1120个,治理中790个,方案制定中190个。
虽然目前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较为成熟,但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成效低、水质反复的问题,多数案例只注重水体治理不注重岸线截污,徒劳无功;或重建设,轻维护管理;还有一些案例注重单一技术,不分阶段系统治理【1】。本文分析了黑臭水体成因,详细介绍了目前成熟可靠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期望为后续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黑臭水成因分析
黑臭水体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过量污染物进入水体,污染负荷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被分解的过程中,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而水体复氧供应不足,造成水体呈厌氧状态,由此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厌氧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好氧分解不同,厌氧微生物并不能完全矿化有机污染为CO2,而是把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污染物,并产生H2S、硫醇、氨、甲烷等物质,散发恶臭的气味。H2S还会和水体中的Fe2+、Mn2+等发生反应,产生FeS、MnS等黑色硫化物,使上覆水体和底泥呈黑色,由此造成黑臭现象【2】。
三、治理思路
水体治理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三步走,一是阻止岸上污染物继续进入水体,通过完善市政管网等工程措施截流污水,根治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二是清理河道黑臭底泥,消除内源污染;三是进一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降解上覆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曝气、投加微生物填料、微生物药剂、配置水生植物系统等方式实现。其中截污系统是核心,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要工作。
四、截污工程
截污工程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措施,住建部2016年8月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详细指导截污工作。
城市水体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面源【3】。点源污染主要是由于雨污混接、污水直排及合流制管道溢流等原因,导致市政管网中的污水入河。控制点源污染最快的方式是通过排查排污口、实施截流工程,把排污口流出的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站处理后达标排放入河。面源污染主要是初期雨水污染,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气溶胶及气体污染物,并冲刷地面及合流制管道等,将管道中沉积物冲刷入河。可通过沿河布置生态植草沟及建设调蓄池处理初期雨水。
五、清淤工程
黑臭水体底部淤积的大量黑臭底泥,污染物或动植物残骸进入水体后,通过聚集、沉淀等方式,沉积到水体底部,形成内源污染。黑臭底泥中污染物会不断迁移到上覆水体中。研究表明底泥中TN、TP等污染物质随着水温升高,释放量逐渐增大,而COD在20℃左右释放量最大。
目前常用机械清淤、水力清淤、绞吸船清淤等方式将淤泥清理上岸,脱水后进行堆肥、焚烧、填埋或用作种植用土。国内也有一些原位治理内源污染的案例,通过微生物制剂的投加,分解内源污染物,但治理周期长、成效低,一般只运用于轻度污染。
六、水质提升技术
截断外源污染、清理内源污染后,需进一步通过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自然生态系统。
6.1曝气工程
溶解氧可以氧化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繁殖。好氧微生物以O2为电子受体,可以完全矿化分解有机污染物。O2从大气中向水体扩散的过程为复氧过程,复氧及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水体污染严重时,还需需通过曝气来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目前主要有射流曝气、鼓风曝气、机械曝气三种方式【4】。鼓风曝气如微纳米曝氣技术产生的微小气泡与水的接触面积大,上浮速度慢,氧的传质效率高,但造价较高、布气孔易堵塞。射流曝气通过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或通过风机引入空气,气体被高速流体冲击切割成极细小的气泡,形成富氧的气液混合体水平射出,并具有很好的推流效果,目前应用较广。机械曝气如提水式、表曝是指借助机械设备(如叶轮等)的旋转形成水跃,使液面不断更新与空气接触,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其增氧效率较慢,但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6.2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通过布置填料进行微生物挂膜,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降解污染物。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污染物的最终分解者,可在水环境中布置海绵毯、人工草等比表面积大的载体,有效的附着微生物,提高生物量。生物膜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厌氧菌、好氧菌由内而外协同生长,生物膜不断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降解,降解效率受污染物的传质效率影响。
6.3 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促生剂
黑臭水体治理初期,水体氧化还原电位低,生物量低、活性差,可通过投加微生物菌剂有效提高水体中高降解性能菌种的数量。微生物菌剂是从受污染水体分离、驯化的土著菌种或在实验室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高效菌株。
生物促生剂是由酶、矿物质、有机酸等混合制成的生物制剂,可有效地刺激有益土著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其活性。
6.4水生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修复适用于水治理后期,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水陆交错带系统构建,利用水生植物的代谢机能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其治理机理包括分泌化感物质、根际过滤和植物固化等。现阶段常用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生态浮岛和人工湿地等。水生植物选种尽量选用土著品种,新品种要进行中试试验,评价其成活率、净化效果及是否易于维护。
七、结语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在充分调查污染类型或成因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理方案,做到“综合诊断、对症下药”,避免陷入“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治标不标本”“重活水调度、轻源头治理”等误区。黑臭水体治理还须建管并重,重视运营维护工作,注重管网、排口检修。政府部门要通过建立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和管理责任落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整。
参考文献:
[1]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环境保护,2017,45(5):62-65.
[2]王旭,王永刚,孙长虹,等.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4):1331-1340.
[3]胡洪营,孙艳,席劲瑛,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J]. 环境保护,2015,43(13):24-26.
[4]梁益聪,胡湛波,涂玮灵,等. 碳素纤维生态基技术对城市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J]. 环境工程学报,2015,9(2):603-608.
作者简介:
潘世昌,1991年出生,男,汉族,硕士,籍贯安徽马鞍石,从事流域水环境项目设计管理工作。
一、引言
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相对落后,城市水体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多呈黑臭现象。黑臭水体破坏了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感官,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掀起热潮,席卷全国。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发布的消息,全国共认定城市黑臭水体2100个,已完成治理1120个,治理中790个,方案制定中190个。
虽然目前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较为成熟,但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成效低、水质反复的问题,多数案例只注重水体治理不注重岸线截污,徒劳无功;或重建设,轻维护管理;还有一些案例注重单一技术,不分阶段系统治理【1】。本文分析了黑臭水体成因,详细介绍了目前成熟可靠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期望为后续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黑臭水成因分析
黑臭水体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过量污染物进入水体,污染负荷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被分解的过程中,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而水体复氧供应不足,造成水体呈厌氧状态,由此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厌氧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好氧分解不同,厌氧微生物并不能完全矿化有机污染为CO2,而是把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污染物,并产生H2S、硫醇、氨、甲烷等物质,散发恶臭的气味。H2S还会和水体中的Fe2+、Mn2+等发生反应,产生FeS、MnS等黑色硫化物,使上覆水体和底泥呈黑色,由此造成黑臭现象【2】。
三、治理思路
水体治理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三步走,一是阻止岸上污染物继续进入水体,通过完善市政管网等工程措施截流污水,根治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二是清理河道黑臭底泥,消除内源污染;三是进一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降解上覆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曝气、投加微生物填料、微生物药剂、配置水生植物系统等方式实现。其中截污系统是核心,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要工作。
四、截污工程
截污工程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措施,住建部2016年8月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详细指导截污工作。
城市水体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面源【3】。点源污染主要是由于雨污混接、污水直排及合流制管道溢流等原因,导致市政管网中的污水入河。控制点源污染最快的方式是通过排查排污口、实施截流工程,把排污口流出的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站处理后达标排放入河。面源污染主要是初期雨水污染,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气溶胶及气体污染物,并冲刷地面及合流制管道等,将管道中沉积物冲刷入河。可通过沿河布置生态植草沟及建设调蓄池处理初期雨水。
五、清淤工程
黑臭水体底部淤积的大量黑臭底泥,污染物或动植物残骸进入水体后,通过聚集、沉淀等方式,沉积到水体底部,形成内源污染。黑臭底泥中污染物会不断迁移到上覆水体中。研究表明底泥中TN、TP等污染物质随着水温升高,释放量逐渐增大,而COD在20℃左右释放量最大。
目前常用机械清淤、水力清淤、绞吸船清淤等方式将淤泥清理上岸,脱水后进行堆肥、焚烧、填埋或用作种植用土。国内也有一些原位治理内源污染的案例,通过微生物制剂的投加,分解内源污染物,但治理周期长、成效低,一般只运用于轻度污染。
六、水质提升技术
截断外源污染、清理内源污染后,需进一步通过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自然生态系统。
6.1曝气工程
溶解氧可以氧化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繁殖。好氧微生物以O2为电子受体,可以完全矿化分解有机污染物。O2从大气中向水体扩散的过程为复氧过程,复氧及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水体污染严重时,还需需通过曝气来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目前主要有射流曝气、鼓风曝气、机械曝气三种方式【4】。鼓风曝气如微纳米曝氣技术产生的微小气泡与水的接触面积大,上浮速度慢,氧的传质效率高,但造价较高、布气孔易堵塞。射流曝气通过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或通过风机引入空气,气体被高速流体冲击切割成极细小的气泡,形成富氧的气液混合体水平射出,并具有很好的推流效果,目前应用较广。机械曝气如提水式、表曝是指借助机械设备(如叶轮等)的旋转形成水跃,使液面不断更新与空气接触,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其增氧效率较慢,但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6.2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通过布置填料进行微生物挂膜,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降解污染物。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污染物的最终分解者,可在水环境中布置海绵毯、人工草等比表面积大的载体,有效的附着微生物,提高生物量。生物膜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厌氧菌、好氧菌由内而外协同生长,生物膜不断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降解,降解效率受污染物的传质效率影响。
6.3 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促生剂
黑臭水体治理初期,水体氧化还原电位低,生物量低、活性差,可通过投加微生物菌剂有效提高水体中高降解性能菌种的数量。微生物菌剂是从受污染水体分离、驯化的土著菌种或在实验室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高效菌株。
生物促生剂是由酶、矿物质、有机酸等混合制成的生物制剂,可有效地刺激有益土著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其活性。
6.4水生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修复适用于水治理后期,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水陆交错带系统构建,利用水生植物的代谢机能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其治理机理包括分泌化感物质、根际过滤和植物固化等。现阶段常用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生态浮岛和人工湿地等。水生植物选种尽量选用土著品种,新品种要进行中试试验,评价其成活率、净化效果及是否易于维护。
七、结语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在充分调查污染类型或成因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理方案,做到“综合诊断、对症下药”,避免陷入“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治标不标本”“重活水调度、轻源头治理”等误区。黑臭水体治理还须建管并重,重视运营维护工作,注重管网、排口检修。政府部门要通过建立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和管理责任落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整。
参考文献:
[1]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环境保护,2017,45(5):62-65.
[2]王旭,王永刚,孙长虹,等.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4):1331-1340.
[3]胡洪营,孙艳,席劲瑛,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J]. 环境保护,2015,43(13):24-26.
[4]梁益聪,胡湛波,涂玮灵,等. 碳素纤维生态基技术对城市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J]. 环境工程学报,2015,9(2):603-608.
作者简介:
潘世昌,1991年出生,男,汉族,硕士,籍贯安徽马鞍石,从事流域水环境项目设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