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父亲的树》文本分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a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间的两棵树


  《父亲的树》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它讲述了和父亲有关联的两棵树,一棵是父亲生前本应属于父亲,但由于政策的变化最终易主、被砍的箭杨树,一棵则是父亲死后出现在父亲坟头的那棵弯柳树。
  作者在描绘箭杨树时既有正面描写,写它“越过碗粗”“笔直”的外形特点,又有侧面描写,写父亲“曾经用手和目光几次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就是把它卖了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由此可见这是一棵品质极好的箭杨树。这里的描写为下文箭杨树成为人家的树之后迅速被砍埋下了伏笔。作者除了对箭杨树的外在形态进行描绘,还写到了它的精神品质,“孤傲挺拔”是对竖在路边上、田野间的箭杨树精神最准确的概括。原本它不过是路边田头长长的一排树中普通的一棵,但是在周围树木纷纷被砍之后,只剩下它遗世独立,此刻它内心是孤傲的,姿态是挺拔的。美好的事物却不一定有美好的结局。箭杨树在成了人家的树后的第三天就被砍了,只留下树桩。作者用冷寂而悲伤的笔调刻画了树桩,将树桩比作白雪,把白色的树桩放到云黑的天空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并通过树桩之白和苍凉天空下的云之黑进行色彩上的对比,一方面突出箭杨树被砍之后悲惨的景象,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暗示砍树行为的悲剧性根源。
  除了箭杨树之外,在父亲死后,父亲的坟头又出现了一棵弯柳树。作者集中描写了弯柳树的成长过程,弯柳树的成长过程让众人意外,它原是不成材的,生长环境极为恶劣,生长在缺肥少水的山坡地,可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却如一个隐忍的勇士般坚韧地长着,到最后原本弯着的腰身变直了,弯柳成了可成材使用的弯柳。一旦具备较好的使用价值,它的结局便可想而知。在弯柳被砍之后,作者再次将笔触投射到树桩上。如果说箭杨树被砍之后白色的树桩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悲惨,那么弯柳树被砍之后留下的灰黑色的树桩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们荒唐行为,以及这样一个荒唐时代的巨大的愤怒,树桩沉默和蔑视的背后是对人们丢失信念、丧失道德底線的无可奈何。除了弯柳树,坟前的树无论大小都难逃厄运。在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对先人都是心存敬畏的,可是现在村民们都已无所畏惧,甚至几近疯狂,人心何至于此,连坟头的树都不放过,真是可悲,可笑。

二、世上的一个人


  箭杨树也好,弯柳树也罢,某种意义上,它们都属于父亲,作者在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从几个角度入手。首先是巧用对比。在众乡邻由于害怕政策的变化而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给砍掉时,父亲没有砍,他冒着永远失去这棵树的风险静静等待树的成长。在家人为砍树起争论时,父亲仍没有砍。父亲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棵树的背后是很大的一笔钱,对于生活困顿的农民来说这种诱惑是巨大的,父亲拒绝诱惑的行为让他与众乡邻、与自己的家人拉开了差距,他伟大而高贵的人格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箭杨树易主之后,母亲、二姐是懊悔、抱怨的,父亲却径直到新分的田地锄地。父亲能够坦然地接受变化,接受失去,从父亲的不抱怨中我们读出父亲最在乎的从来就不是金钱,而是他作为一个农民或者说作为一个人的良知。
  其次是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弯柳树的成材来烘托父亲的形象。弯柳树之所以成材,是因为父亲生前有许多厚德,这是对他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另外在我家祖坟上的许多树中,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由此烘托了父亲的德行之高。父亲的言语在这篇文章中出现得极少,其中一句“让它再长长”只有五个字,但是短短五个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民“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宽厚善良和对本心的坚守。

三、心中的一杆旗


  在这篇文章中,父亲和两棵树是交织在文中的两条线索。文中的两棵树不是普通的树,它们具有隐喻色彩,它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箭杨树有“杨眼”,可以读世界的变幻和人心;弯柳树则可以将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诠释出来。作者在描绘它们时将它们比作旗帜,“旗帜”同样具有隐喻色彩,它是人们信念和本心的象征。树木不断被砍,说明人们逐渐失去信念,远离本心。作者将故事的时间设置在1978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行改革开放。十一届四中全会允许农民因地制宜,经营自主。国家政策的巨变让农民有了追逐物质利益的意识,却也同时拷问着农民的道德良知,试探着他们的信仰。在不断变化的政策中很多农民经不住考验,汲汲于富贵,让心中那杆叫作信念的大旗轰然倒塌,只有“我”的父亲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被繁华闹乱所扰,保持着内心的洁净和富有,让信念根植于自己的身体和血液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作者希望我们能洁身自好,不随俗沉浮,在心中高树信念的大旗。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教育行业也是如此,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等教育,我国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
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是最具有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气质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因此鼓励性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有很大作用的,也是很
王君老师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在指导初中学生阅读时,教师要针对文本特质进行归类。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也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能对文本特征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语用角度可以分成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这两个大类。其中主题型文本指的是偏重于文学方面的文本,其语言训练体现出隐性特质,因此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分析文本内涵进行,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提高阅读分析
期刊
今年我区高考文科综合使用的是全国高考文综Ⅱ试题,其特点是突出基础知识考查,注重能力考核,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一、试题与2004年文综高考(Ⅲ)试题相比,体现出稳与变、
语文课程贯穿学生的义务教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与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当代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阅读与阅读能力的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利用声音、图像、语言等方式创设一定的生活化、社会化情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理解更为深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促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主而有创意地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共鸣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形式的情境,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一、共鸣情境,激发活力  共鸣情境指的是能激发学
期刊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下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但是,改革的实施往往是问题重重的.本人总结了近几年发现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加以探究.
进入初中以来,很多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显得动力不足,对于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都难以达成。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正视学生的这一现状,也就无法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原因之一】自信的丧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自信是学生进行學习的主要支撑,没有了自信,就算是将孩子绑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而进入初中以来,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孩
期刊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98 ̄100.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略)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温故孕新同学们:每天我们都会遇上很多事,也会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用的教材资源,往往已经拥有了固定的体系.在不同的区域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教材版本.如我们熟悉的人教版教材,西师版教材.本文中,笔者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