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株MGC-803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设计、合成靶向HMGB1基因的siRNA,以脂质体为载体转染胃癌细胞株MGC-803.Transwell小室模型和划痕实验测定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对Matrigel基质胶的黏附能力,电泳迁移实验检测化学合成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HMGB1 siRNA可明显抑制MGC-803胃癌细胞株HMGB1mRNA和蛋白的表达.HMGB1 siRNA转染组细胞侵袭穿膜细胞的数量为(142.7±3.4)个/视野,与未转染组[(303.5±4.3)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 siRNA转染组细胞迁移穿膜细胞的数量为(293.7±4.4)个/视野,与未转染组[(445.5±5.6)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 siRNA转染组的细胞黏附率为(33.4±0.03)%,与未转染组[(57.4±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 siRNA转染组MGC-803细胞MMP-9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2±0.1)低于未转染组(1.4±0.4,P<0.05).HMGB1 siRNA转染组细胞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0.4±0.1)低于未转染组(2.3±0.7,P <0.05).HMGB1 siRNA转染组NF-κB活性明显低于未转染组.结论 HMGB1基因沉默可有效抑制MGC-803细胞的侵袭转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的活性和MMP-9表达有关.
沉默高迁移族蛋白B1基因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侵袭转移
【摘 要】
:
目的 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株MGC-803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设计、合成靶向HMGB1基因的siRNA,以脂质体为载体转染胃癌细胞株MGC-803.Transwell小室模型和划痕实验测定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对Matrigel基质胶的黏附能力,电泳迁移实验检测化学合成核因子κB(NF-κ
【机 构】
:
(250117济南,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普外科),(250117济南,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基础研究中心),(250117济南,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普外科
【出 处】
:
中华肿瘤杂志
【发表日期】
:
2013年35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SHG-44胶质瘤干细胞球的分子表型、致瘤能力及其移植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NSCM)培养SHG-44胶质瘤细胞株,获取其胶质瘤干细胞球,纯化培养后行细胞免疫(ICC)荧光染色检测CD133、兔抗人巢蛋白(nestin)、A2B5、小鼠抗人波形蛋白(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IDH R132H的表达;含血清培养基诱导其分化,I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结直肠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其术后化疗和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男女之比为1.7:1,确诊时患者年龄为16 ~74岁,中位年龄为50岁.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48.1%).B细胞淋巴瘤45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9例),T细胞淋巴瘤7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
目的 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和直接胃镜筛查方案对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效果,探讨适合高发区人群的胃癌筛查方案.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临朐县40~69岁农村常住居民,分别采用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及直接胃镜筛查方案进行筛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种筛查方案对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结果 采用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
目的 探讨miRNA-106a基因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1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miRNA-106a基因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情况,分析miRNA-106a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蛋白表达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评价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ABVS)系统诊断乳腺高危小病灶的准确性.方法 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2例乳腺疾病患者的112个高危小病灶,经ABVS检查后分为良性病灶组和恶性病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病灶的超声影像学特点.结果 112个病灶中,良性病灶49个,恶性病灶63个.63个恶性病灶的ABVS测量大小为(1.59±0.52)cm,病理学测量大小为(1.52±0.58)cm,差异无统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尝试建立量化分级系统.方法 回顾性分析52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926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征象,并对20项指标进行评估.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出计算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的概率方程,根据模型进行概率预测,初步建立分级系统.结果 超声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为8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纵横比≥1、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内
患者女,37岁,复视半月,加重伴头痛5d入我院神经科.患者自幼有癫痫史.于外院查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示:桥脑腔隙性缺血灶,左颞叶异常信号.入我院查体:右眼球运动外展不全,皮肤散在大小不等黑痣,表面毛发生长,近期无增大、增多、瘙痒或破溃.行胸、腹CT检查未见占位病变.入院诊断:脑梗塞、外展神经麻痹.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症状无改善,头痛加重,并出现非喷射性呕吐、耳鸣.入院第3天行头部MRI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nm23-H1蛋白在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0例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C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53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分析VEGF-C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C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阻性表达率为71.8%
目的 探讨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4-2008年确诊的22例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2.5岁.全组22例患者中,表现为无痛性肿块20例,皮肤炎症2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