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有挥别,尔后才有故乡与游子。
  五一假期,得闲匆匆忙忙回家,却又只能暂留一晚,或许也是我不敢呆得太久吧。
  乡村的时光仿佛的确是慢一些,一个傍晚,一个清晨,便能做很多事情。上午都过去了一半,爷爷说要到山上去掰笋子。十几岁的堂弟立刻兴奋起来,甩下昏昏沉沉的作业本就去找袋子。我也想跟着去,爷爷却说,山上刺藤树杈多得很,别伤着了我。就一句话,把我抵到墙角,悻悻地收起兴致,想起昨晚邻居看见我,笑着问奶奶,是不是家里来客了。
  看着爷爷苍老的背影后面跟着欢快的堂弟,一会儿工夫,走远了。我想起我在堂弟这个年纪的时候。那是一个夏天的夜里,月光洒在场子和道路上,泛着银光。我给妈妈写了个留言条,带上手电筒,蹑手蹑脚做贼一样出了家门。走到爷爷家的窗下,我敲了敲窗,爷爷应了句:“来了!”
  前一天晚上,我请示妈妈,说要跟爷爷在夜里翻山去水库里捡鱼,妈妈说免谈。其实我内心也清楚,这是必然结果。那一晚,我几乎没睡,一是认定了要做这件事情,一是幼小心灵里隐藏着的怕被责骂的不安,仿佛那就人生里的一个重大抉择。
  大概是凌晨三点,爷爷打着手电筒在前面走,我又兴奋又胆怯地紧紧跟在后面,彼此也不说话,就听着脚步声和心跳声在交替奏响。夜里的风吹着露气一阵一阵沾在头发上,凉意就沁到骨子里。走过大路,岔进小路,然后是石板砌成的山路,路的两旁多是粽子叶,拂身而过,落满一身清香。
  家在鄂南丘陵,山不算高,但却连绵,一座挨着一座,就像满山的楠竹,根错着根,叶搭着叶,相依又相离。来到水库边时,天亮尚早,凭借月光和星子的辉芒,天幕透出质地厚重的蓝。爷爷撑起竹篙,我蹲在竹筏的中央,稍微动一下,湖水就从竹筏的缝隙里汩汩地冒出来,像山泉一样,漫进我凉鞋里。
  说起捡鱼,是因为那年天旱,鱼儿缺氧窒息,在夜里慢慢往水上浮,我们就趁着它们最后一息散去不久,从目之能及的水下将其捞起。要是待鱼完全漂浮,那就腐烂而不能要了。爷爷站在竹筏的前头,告诉我,天要是再干一阵子,就能看到老家的宅基了。然后开始讲这座水库还不是水库的时候,这里有一条小河从家门口流过,那个时候山上下来的竹木,都码在筏子上,等雨水漫起,河流奔腾,放排的汉子们就吆喝着,掌着竹木顺流而下,漂到乡镇上去卖钱,远的时候甚至直接放到百里外的长江,卖到武汉。童年都爱听故事,当时是图新奇,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故事里,尽是祖父对故土的留恋。
  人若是像树一样,根扎在那里,就无需远走他乡,也便不存在故土。而故土之所以让人怀念,不能说是因为故土有着完美无缺的好,大抵是因为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基因,在那片土地上才有最和谐的共鸣。
  临近午饭,爷爷和堂弟回来,新鲜的水竹笋修长水灵。爷爷娴熟地揉揉笋尖,捏住一半笋壳,然后顺着往下卷,左右各一次,一根如玉的鲜笋就剥好了。而我,只能笨拙地,一片一片由外到内去剥笋壳。一如那时候,我们在天微微亮的时候,就收获颇丰,在太阳光散射开来的时候,就满载而归了。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理好鱼,腌上盐,平铺在竹垫子上,晒起来。而当时我能做的,也只是打打下手,做最简单的步骤。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夜里翻越那座山,在夜里掠过那片水。生长在这片土地,却又背负着离开的期待和对城市的向往,然后就顺着一条书本试卷垒起的小道,一直走到如今这千里之外的异乡,辗转不定。
  在剥笋子的时候,我极其外行地问爷爷,这笋子是什么竹子长的。问完这个问题,我感到非常羞愧。身体里流着这片土地的血,却对它陌生如此。我只知道那高大挺拔,成林成山的楠竹,因為那关乎山里人的生计,而不清楚这时代杂生于此,丰富了我们餐桌口腹的水竹。
  午饭的时候,爷爷抱怨奶奶,没有炒一盘新鲜的竹笋,而是炒的前几日采来的。在这四面竹林的山野长大的我,对于立春之前埋在土里的冬笋与立春之后探头的春笋,新鲜采来的还是隔夜再烹的,这之间味觉差异,的确饱有相当的灵敏。但此时的我,确实觉得能尝上一口家乡味道,就已经是全心的满足了。
  前一日傍晚,我悄悄回家,第二天中午,我默默地离开。这样的场景有过多次,尽管季节和年份不同,身边人的形貌各自在岁月里变样,但那份内心的潮涌却何其相似,与这始终静默不语的村庄一样,尽管瓦房渐渐变成小楼,但周遭的山体轮廓,那随风而动的苍翠,却不曾有过更改。
  爷爷的故土不是我的故土,他的故土沉在水底,沉在历史的烟尘里。尽管只是一山之隔,日日都行走劳作在它的左右其间,但他也无法容身其间,只是隔着一座山望着他的故土潮起潮落月落星沉,或许在百年之后,隔着棺木才能无限靠近。而我,漂浮在千里之外,梦里依稀,裸足而立,用脚掌感受故乡的气息。霓虹熄灭,引擎和嘈杂人声鼎沸,我从梦里醒来,便又只能隔着千山万水,望着故土四季更迭,怀揣自己的命途莫测。
  下一站停留何处,无法预知结果,但终究是回不去故乡。
  
其他文献
母亲已经离开我五年了。刚开始那段时间,我常常把爸爸喊成妈妈,不能看电视中母亲与儿女的情节,尤其听不得别人喊妈。在梦中也常常看到她满头的白发,细长、闪着慈祥光芒的眼睛和白皙红润的脸颊。醒来时,已是泪沾衣枕。  有时,越是深沉的情感,越是不敢轻易去触碰。一直想写点什么,纪念她,可是,手重得提不起笔。她对儿女的爱那么深沉,使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不敢想她,一直努力地回避着那种无以言表的心痛。前几天,朋友很贴
期刊
石碾子    一条乡间的小河  拉着一轮旭日到西方  也推着一块巨石滚动  滚动在石碾子里  在碾压的咬牙疼痛中反复、再反复    日子在一圆中昼夜更替  那是一种消磨  那就是乡村的生活  那糙硬尖锐的杂粮  在阵阵碾压推磨中  一点一点清晰、分明  细腻而饱满,白皙而喷香    多年后  小河仍在不停地流淌在身体里,或书页上  可那块巨石  却在不断的滚动中变得憔悴而迟纯  日渐变轻而钙化  
期刊
我骑着一匹枯瘦的老马,走在荒芜的原野上,阳光安静地洒下,云朵安静地飘过,狗尾草安静地盛开,野蓟安静地凋榭,野草安静地蔓延,我沉默,不再离去。我听不见彩虹出现的声音,听不见太阳出现的声音,花开雪飘的惊喜,风吹草动的危险,我统统听不见。我只听见寂寞,在草丛中来来回回地奔跑。  我想起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用笔写各种各样的文,有激动的,有柔情的,有无聊的,有开心的,写很多很多。我能感觉到那些字的情绪,
期刊
这是个什么符号  是信念的图腾  还是爱情的许诺  催生的白发  一缕缕飘去  还有病残的身体  在病床上回想  铁作的筋骨  有时更饱含情感  一生交给这货  难道不是一种坚贞  风来雨去  喧嚣轮回  花红李绿  姿势万千  始终消退不了你的基因  当你的面庞  在目光中汇聚  你单薄的身躯  依然侠骨衷肠  昔日的鸣叫  依然划过长空  在炮火中永生    古镇    睡去的岁月  抹不去当
期刊
又是一年春来到,城市里随处可见开满繁花的树。她们很美,也很慷慨,常常在温暖的春风里愉快地轻轻摆动曼妙的身姿。  我住所前的一棵日本樱花每到三月下旬便大大方方地开个热闹非凡——满树粉色的花儿都是重瓣的,每朵都有乒乓球那般大小,一簇簇,一枝枝,向爱花的人儿展示着她们的姣好容貌。站在花树下的我常常会眩晕,不知这究竟是人间还是仙界的花园。最爱花的我每年在她们飞临人间的时候必定为她们拍摄几张照片,用以记录这
期刊
梦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落差。甚至在某些相对特殊的背景下,因了种种原因——自身的,外在的,或者多种缘由的契合,往往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尽管这其中我们是有意的也好,无意的也吧,但正是由于這种反差,往往使我们不由自主地陷于了一种不能自拔的境地。虽然这种“境地”也是人生丰满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就此深陷郁郁独行、自怨自艾,而不能自拔的“小我”之中,窃以为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
期刊
不论时光如何流转,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和坚守。  我是个爱书如命的女子,从小就对文字情有独钟。明媚而温暖的日子里,伴着书香在尘世烟火中升腾。守望着心中的那方净土,于我,已然是满满的欢喜。不管面对真实的人群还是虚拟的网络,我总是怀揣一颗感恩真诚的心,精心守护珍惜着一路走过的所有真诚情谊。是文字让我认识了那么多和我一样热爱文学的朋友和老师。我用心把曾经的点点滴滴的温暖收藏,我用文字
期刊
空旷的河堤旁,星星点点的亮光,时而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光团,几个孩子在草地上跳跃着,挥舞着小手,那亮光忽高忽低,尽情飞舞着,这段梦境将我的记忆带回到小時候那一年夏季的夜晚。  夜色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在外疯玩的我还浑然不知,意犹未尽。这时,忽然在我家附近的河堤旁出现一闪一闪发出黄绿光的小飞虫。第一次看到会飞的虫子发光,我惊呆了,觉得太神奇了,但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它会伤人。  大孩子告诉我,“这是萤火虫
期刊
恋爱的时候,他的话就很少。我那时刚刚上班,每天都有新鲜的感受,着急地想跟他分享。周末的晚上,我们总是牵着手在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马路上来回地走,我兴奋地说个不停,他静静地听着,待我告以一个段落,就会给我几句建议,话不多,但感觉暖暖的。抬起头看他,年轻俊朗的脸上,眼睛里全是笑意。   那年代,在这个城市的广播节目里,有个很受年轻人欢迎的点歌栏目叫《花信风》。每天午后一小时,各样的牵挂和感动便通过电波在城
期刊
守望,就好比攀上山峰,踏着晨露,触摸清风,静静地等待着旭日薄发的时刻。守望,就好比站在冰封的河边,踩着冰凌,瑟瑟地等待着冰雪消融的时刻。守望,是幸福的等待。无论这一过程有多么艰辛痛苦,多么枯燥无聊。古往今来,无数的诗词歌赋都围绕“守望”而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对与爱人团聚的守望,一个“何当”可以看出,他守得热切,望得急迫;“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是赵嘏对归乡的守望,心中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