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没落之后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初,5月的一个傍晚,木心穿行在自己居住的纽约皇后区杰克逊高地。作为老师,他正赶去为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授世界文学史。那天阳光极好,木心的心情应当也不错,因为他进门便发了一声感慨:“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当晚,木心将自己的感念写成诗《杰克逊高地》:“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那是慢慢地,很慢/绿叶藂间的白屋/夕阳射亮玻璃/草坪湿透,还在洒/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和蔼,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或许这位老者在心里已原谅了一切。
  生于1927年的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只是无论在何种磨难之中,乌镇望族之后的木心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拒斥流俗,不肯被时世同化。就像10岁那年,在已经沦陷的乌镇,木心和其他孩子唯一能做的抵抗行动,就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为此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适龄子弟都来上课。
  少年时的木心,几乎整日沉浸在文学之中:他到同乡茅盾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自称得了“文学胃炎症”;他在家庭聚会上口出狂言——“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他借口养病,独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中,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烛一支,所有时光都用来读书、写文章。
  19岁时,木心离开家乡,先到杭州读艺专,后去上海读美专。1947年,一身叛逆的他走上街头参与反内战学生运动,白天闹革命,演讲、发传单,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木心参与学生运动的结果,是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下令开除学籍,后被国民党通缉,不得不避走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但木心的磨难远没有结束。可以想见,这个为文学和艺术而生的人,在“文革”时期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据说“文革”前夕,木心还整日与好友李梦熊畅谈叶芝、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文革”期间,他不能接受陈伯达在一次大会上嘲笑海涅,愤然发声,因而被批斗。
  被捕入狱后,别人想看他落魄的样子,他偏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在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上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如他所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那时的木心从没有想过一死了之。在他看来,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加显得贵。”
  出狱后木心被判在上海一家工廠劳改,1977年至1979年再次被软禁。1982年,他旅居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默默著述、绘画,作品逐渐被异国认可。但于故乡,他的名字却少有人知晓,直到他被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发现”。在为这些远渡重洋到纽约学习的艺术家开讲文学课前,木心曾惊呼:“原来你们什么都不懂。”
  1989年1月15日,在画家高小华的寓所内,木心开始了他的第一节文学课。那天,他身穿深灰色西服,皮鞋擦得很亮,笑盈盈地坐在靠墙的沙发上。
  见过木心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潇洒、讲究的人,无论外出还是在家中待客,都会打扮得一丝不苟。他自己裁剪、制作衬衫和大衣,设计皮鞋,还曾亲手把一条灯芯绒直筒裤改成马裤,以搭配马靴。他烧得一手好菜,懂得四季进补。曾有人说,最喜欢看木心不慌不忙按照一道道工序做菜的样子,外人“根本无法效仿,因为渗透人格”。在《木心谈木心》一书中,还提到他面对来访者时的态度,比如当听到那些他不愿回答的或愚蠢的问题时,木心一再说回答时“可以刺他、骂他,但是要给面子,要忠厚”,话语间一副老派绅士派头。
  木心最初打算教授一年文学课,不想一路讲来,不觉5年光阴过去。他也从古希腊神话、旧约和新约、诗经、楚辞,一路讲到20世纪文学,他称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
  1994年,持续5年的文学课终于要结束了,结业派对被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的寓所。应木心所嘱,学生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他自己则如5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安静地坐着。他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在美国生活期间,木心除了与这些学生见面,大多时间避人避世,只与文学为伴。因为他“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既虚荣入骨,又功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高雅、低俗两不误,艺术、人生双丰收。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他本人秉持的原则是:“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
  对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字中读出他的孤峭。作家朱也旷在谈到木心被外界赋予“圣徒”形象时说:“使他超越他人而成为圣徒的,既不是他的禀赋,也不是他的学识,甚至不是他在逆境中的表现,而是他的心灵,一颗雅尚高洁、向死而生的心。”
  若木心在世,未见得会欣赏“圣徒”“高人”一类盛誉。他并非文学之神,但经历几多人事浮沉,他始终未曾悖逆自己、悖逆文学,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与最后的大雅。任凭历史的洪流冲刷,真正的贵族不会随波逐流,他们只向内心求生活。
  2006年,木心回故乡乌镇定居。回乡第5年,木心去世。在他留下的手稿中有一副对仗工整的遗联,宛如他对自己最后岁月的诠释:“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青 鸟摘自《新周刊》2017年第6期,刘程民图)
其他文献
这可能是一个在社会心理上提前衰老的年代。生理预期寿命越长,衰老越提前,漫长的中老年时期与“无助”“无望”“孤独”紧紧纠缠在一起。那些自嘲“步入中年”或自称“老人”的“90后”,便以这样的姿态来告别青春。  这些“90后”觉得自己已疲惫不堪。尽管他们与世界相处才不过短短20余年,依然是花样的年华,就似乎要在叹息中接受人生定型。  岁月如梭,如果他们真的变老会是怎样的?那一天的来临,将怎样延续、检验和
期刊
一星期我都没有和人说一句话,  我一直坐在海边的石头上,  我爱看,绿色波浪喷溅起的水花,  仿佛我的泪水,苦咸。  有过多少春天和冬天,而我  为何记住的只有一个春天。  当夜晚变得温暖,冰雪消融,  我走出家门去看月亮,  一个陌生人轻声地问我,  我们相遇在小松林间:  “莫非你就是,那个我从少年时代  就到处找寻的人,那個和我  一起玩耍,让我思念的可爱姐妹?”  我回答陌生人:“不是!”
期刊
雨:  “什么是傍晚?”  晴日:  “夜晚居室的门。”  晴日:  “什么是影子?”  雨:  “身体的另一个身体。”  晴日:  “什么是泥土?”  雨:  “万物共同的居所。”  晴日:  “什么是水?”  雨:  “植物童年的床。”  晴日:  “什么是雷电?”  雨:  “乌云家中的骚乱。”  晴日:  “什么是雪?”  雨:  “乌云的暮年。”  晴日:  “什么是森林?”  雨:  
期刊
任鸣1987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当时他的理想是当导演,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激励自己:“言志一口气,万难死不休。今生誓吃苦,十年不回头。”他父亲看了后说:“哦,十年,十年后呢?你就不干这行了?”任鸣一想,发了狠,把“十年不回头”改成“一生不回头”,立志“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想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当好话剧导演。  排《太平湖》时,任鸣是副导演,主角老舍先生由副院长于是之饰
期刊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讲述摔跤手的电影。阿米尔·汗在电影里饰演了一位摔跤手,他一人饰演摔跤手19岁、25岁和55岁的三个人生阶段,没有用替身。  导演本想让阿米尔·汗先拍青年时期的戏,但他拒绝了,他说:“如果先拍瘦后拍胖,那么电影拍完,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  几个月的暴饮暴食让阿米尔·汗迅速成为一个97公斤、体脂率37%的胖子。随后,等着他的是严苛的饮食控制和残酷的训练……5个月后,阿米尔·汗
期刊
【编者按】诗,可诵可唱可读,抄诗也是许多人的爱好。从2017年第1期开始,我们推出这档新设的栏目“诗帖”,每期精选一至二首佳作由作家、文化名人、读者或編者手抄刊载,这栏目不是书法展览,但字须能看得过去。你知道的,最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如果你有兴趣并乐意参与,我们将非常欢迎。将抄诗样照发到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即可,详情参见《读者》微信。本期由读者李芳玲抄写。
期刊
除发现新大陆之外,我们对哥伦布几乎没有更多一点的认识。  有人说他是强奸犯、屠杀者、种族灭绝者,或者是心狠手辣、利欲熏心的冒险家。但书本上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却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是为探险家设立标准的人。同时,他也被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犹太人甚至美国人所称赞和颂扬。  如何将真正的历史从哥伦布的传记中提取出来,至今仍是一个难题,但这反而使我对他的生平故事更加好奇起来。后人搜集了他大量的日记和自
期刊
摆拍已成产业链  最近,有媒体爆料,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野生动物摄影基地能为摄影师们提供珍贵的拍摄对象、舒适的拍摄场景,以及专业的动物摆拍服务,免去摄影师们风餐露宿之苦。  想拍孤狼站在巨石上君临天下的架势?不用等,饲养员这就给你把狼抱到石头上去,还能命令它保持姿势,直到你拍到满意的片子为止。想拍野生狐狸在雪地里追跑打闹的场景,还要画面唯美?简单,把驯养的狐狸放在地上走几步,雪花可以手動添加,想要
期刊
每当人们建议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我都看不出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是说,随便做什么,比如看戏、滑雪、喝咖啡、吃冰激凌、逛公园。人们总是强调初次做成某件事的经验宝贵,但依我看这不值一提,是浪费时间。真搞不懂,如果能清楚地想象出宫殿的模样,为什么还非得亲自去一趟?天花板上的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墙壁上的肖像画,精致的花瓶、茶具和刀叉杯盘,天鹅绒、丝绸包裹着的舒适躺椅和软凳,我不看都知道是什么样儿。或者说去湖
期刊
泡茶的师傅道:“壶中放置龍井茶叶后,先冲入少量刚开的水,把叶子浸透,趁水温略降,再提开水自高处以暗力注入。且一冲一顿,来回三遍,利用这阵冲力,教叶子翻滚。再泡一阵才可以喝。”  这来回的姿态,唤作“凤凰三点头”。  真是精致而造作的名堂。  一般标榜“水滚茶靓”的茶楼,一样冲泡出好茶来。不知冲顿三遍,是否不能多也不能少?而那力度,有啥学问?  生活水平高,不一定“懂”。  懂,也得非常有闲情,才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