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对物质的需求转变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将会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升美育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特色 美育 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080-03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美育中“以美化人”的“化”就是美育的路径和方法论,体现了美育作为心灵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复合性和创新型人才,美育可以提高全民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全方位复合性和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之一。
一、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美育工作和美育教学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多次提出了意见;2015年國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①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为“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依据。高校美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促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健康发展。
“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美学教育思想理论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体现新时代美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新使命。其科学内涵、传统性和创新性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理论及学科发展的自信之路,凸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理论体系及学科体系的重要价值。
二、高校美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美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成熟,但美育仍在发展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美育发展的同时,美育也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尽管美育与思想政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培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两者都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两者是彼此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思想、道德和纪律性的人才,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要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美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知识、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形成自觉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美育是一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美育中发扬民族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掌握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从陶器、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建筑高超的技术,仰韶、半坡、红山文化。商代殷墟甲骨文发现确认了文字出现的年代。风雅的诗经、浪漫的楚辞,唐诗宋词、吟唱的元曲、《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四书五经》《本草纲目》《九章算术》、兵马俑、莫高窟、故宫、活字印刷、书法篆刻、京剧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导向,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要培养的是美的创造者、美的鉴赏者和美的普及者,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美育的载体,以美为目标,以美育为方式方法,在美育中净化思想,升华境界,陶冶情操,不断促进、加强和深化感受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因此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促进美育与高校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培养和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多维度美术教育促进全社会美育发展
美育是提高人们认识美感的能力,美育对于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校美育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作为美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同样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的使命,是促进美育发展,也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综合途径。
(一)把美育传统融入课程体系是社会的使命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艺术美、自然事物呈现的自然美、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的技术美、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的旅游美,这样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美,全面体验美,身心感受美,欣赏大自然美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美包含着多媒体艺术、美术设计、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等。作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艺术美之中的美术教育不同于理论教育,它是一种感性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也可以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美育通过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事物的感受让人们懂得美,理论教育则更理性化。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理论,意寓是在学习专业文化方面的知识中不仅要在语言方面进行智慧的启迪和开发,以规范的培育训练为手段学习道德和行为准则,同时要受到艺术的陶冶,在美的陶冶中完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感知美的心灵。他的美育思想通过个人修养为德育服务并最终为政治理想服务,如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先是“修身”,只有在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修得齐家和治国的学问,并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的演讲中说:“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必须有更多可以提供美术作品的艺术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普及和培养那些可以提供美术作品的艺术家。享受美术。这两者都是艺术学校的责任。但是,如何监督和赞助艺术学校来履行这一责任是教育部门和公众的责任。”认为应当用美学的理论融于学生的教育中,并以陶养道德、情感与活力为最终目的。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美育思想就是要到现实的、真实的社会中,在社会生活中充分感受、体验,并接受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艺术,体会艺术之美,进一步提炼、升华并进行艺术的创作,并服务于社会和群众。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美育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提升全民审美素质、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重塑中国民族文化,加大社会创新能力力度,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序良俗相结合,遵循美育特点,播撒美的种子,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提高大众审美素质、培养有崇高道德情操的年轻人,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年轻人成长成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以高校大学生为例,他们不仅在自身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接受美育、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面对社会上对人才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过硬的本领,更要注重德、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考量。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需要,还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尤其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做好美育、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工作势在必行。美术教育作为提升人的艺术审美、艺术水平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内容,是高校加強美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新时代美术教育必须全方面的发展
美术教育中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有科学规律的,决不能替代审美文化教育,更不能人为的定性一些指标进行评估来代表艺术素质。从纵向来说,形成一个自幼儿园、小学、初中至大学的美术教育的阶梯;在横向上,优化资源配置,创建跨学科,加强美术教育与各个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真正的“大美育”专业结构,培养专业和复合艺术教育人才和美育社会人才。
新时代的美育和美术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筑一个以大学为中心,中学和小学为基础,以博物馆、图书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廊、艺术品拍卖行、青少年宫、美术培训机构等优质社会资源参与的美育和美术教育体系。充分拓宽学习平台,扩大学习规模,从课堂辐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搭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多层次、多维的美术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服务中的作用,为全社会构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目标赋能。
(三)美育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好美育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不仅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艺术追求也越来越广泛,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提供高质量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并帮助他们发展成才。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必须具备道德、智力、体育和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养,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美育的方略。有效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数字信息、5G远程教育等手段把电子博物馆、图书馆、文物资料等数字化资料作用于美育课堂,在课堂上呈现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艺术展览、历史文物、古典音乐、歌剧、话剧艺术、舞蹈、戏剧、审美对象和各类审美素材,充分领略全方位、多元化的艺术与文化之美,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只有当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普遍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达到更高的水平时,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才会更繁荣,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影响和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出有民族自信的人,才能体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社,2020-09-22.
[3]丁旭东.新中国美育政策及其成因分析与未来瞻望[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4):117-120.
[4]望路.培养时代新人需要“以美育人”[N].苏州日报,2019-04-17.
[5]邹跃进,诸迪.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贾少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河南日报,2019.
[7]骆郁廷.铸魂育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06).
关键词:中国特色 美育 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080-03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美育中“以美化人”的“化”就是美育的路径和方法论,体现了美育作为心灵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复合性和创新型人才,美育可以提高全民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全方位复合性和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之一。
一、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美育工作和美育教学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多次提出了意见;2015年國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①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为“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依据。高校美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促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健康发展。
“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美学教育思想理论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体现新时代美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新使命。其科学内涵、传统性和创新性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理论及学科发展的自信之路,凸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理论体系及学科体系的重要价值。
二、高校美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美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成熟,但美育仍在发展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美育发展的同时,美育也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尽管美育与思想政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培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两者都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两者是彼此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思想、道德和纪律性的人才,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要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美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知识、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形成自觉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美育是一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美育中发扬民族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掌握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从陶器、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建筑高超的技术,仰韶、半坡、红山文化。商代殷墟甲骨文发现确认了文字出现的年代。风雅的诗经、浪漫的楚辞,唐诗宋词、吟唱的元曲、《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四书五经》《本草纲目》《九章算术》、兵马俑、莫高窟、故宫、活字印刷、书法篆刻、京剧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导向,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要培养的是美的创造者、美的鉴赏者和美的普及者,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美育的载体,以美为目标,以美育为方式方法,在美育中净化思想,升华境界,陶冶情操,不断促进、加强和深化感受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因此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促进美育与高校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培养和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多维度美术教育促进全社会美育发展
美育是提高人们认识美感的能力,美育对于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校美育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作为美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同样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的使命,是促进美育发展,也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综合途径。
(一)把美育传统融入课程体系是社会的使命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艺术美、自然事物呈现的自然美、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的技术美、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的旅游美,这样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美,全面体验美,身心感受美,欣赏大自然美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美包含着多媒体艺术、美术设计、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等。作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艺术美之中的美术教育不同于理论教育,它是一种感性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也可以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美育通过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事物的感受让人们懂得美,理论教育则更理性化。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理论,意寓是在学习专业文化方面的知识中不仅要在语言方面进行智慧的启迪和开发,以规范的培育训练为手段学习道德和行为准则,同时要受到艺术的陶冶,在美的陶冶中完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感知美的心灵。他的美育思想通过个人修养为德育服务并最终为政治理想服务,如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先是“修身”,只有在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修得齐家和治国的学问,并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的演讲中说:“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必须有更多可以提供美术作品的艺术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普及和培养那些可以提供美术作品的艺术家。享受美术。这两者都是艺术学校的责任。但是,如何监督和赞助艺术学校来履行这一责任是教育部门和公众的责任。”认为应当用美学的理论融于学生的教育中,并以陶养道德、情感与活力为最终目的。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美育思想就是要到现实的、真实的社会中,在社会生活中充分感受、体验,并接受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艺术,体会艺术之美,进一步提炼、升华并进行艺术的创作,并服务于社会和群众。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美育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提升全民审美素质、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重塑中国民族文化,加大社会创新能力力度,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序良俗相结合,遵循美育特点,播撒美的种子,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提高大众审美素质、培养有崇高道德情操的年轻人,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年轻人成长成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以高校大学生为例,他们不仅在自身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接受美育、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面对社会上对人才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过硬的本领,更要注重德、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考量。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需要,还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尤其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做好美育、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工作势在必行。美术教育作为提升人的艺术审美、艺术水平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内容,是高校加強美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新时代美术教育必须全方面的发展
美术教育中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有科学规律的,决不能替代审美文化教育,更不能人为的定性一些指标进行评估来代表艺术素质。从纵向来说,形成一个自幼儿园、小学、初中至大学的美术教育的阶梯;在横向上,优化资源配置,创建跨学科,加强美术教育与各个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真正的“大美育”专业结构,培养专业和复合艺术教育人才和美育社会人才。
新时代的美育和美术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筑一个以大学为中心,中学和小学为基础,以博物馆、图书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廊、艺术品拍卖行、青少年宫、美术培训机构等优质社会资源参与的美育和美术教育体系。充分拓宽学习平台,扩大学习规模,从课堂辐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搭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多层次、多维的美术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服务中的作用,为全社会构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目标赋能。
(三)美育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好美育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不仅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艺术追求也越来越广泛,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提供高质量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并帮助他们发展成才。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必须具备道德、智力、体育和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养,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美育的方略。有效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数字信息、5G远程教育等手段把电子博物馆、图书馆、文物资料等数字化资料作用于美育课堂,在课堂上呈现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艺术展览、历史文物、古典音乐、歌剧、话剧艺术、舞蹈、戏剧、审美对象和各类审美素材,充分领略全方位、多元化的艺术与文化之美,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只有当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普遍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达到更高的水平时,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才会更繁荣,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影响和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出有民族自信的人,才能体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社,2020-09-22.
[3]丁旭东.新中国美育政策及其成因分析与未来瞻望[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4):117-120.
[4]望路.培养时代新人需要“以美育人”[N].苏州日报,2019-04-17.
[5]邹跃进,诸迪.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贾少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河南日报,2019.
[7]骆郁廷.铸魂育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