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
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校企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6(B)—0013—01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则担当着社会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战略缓冲的角色。因此,如何让众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充分就业,就成为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明确就业目标和任务
近年来,宁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了“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教育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了职业指导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工作性质和发展前景等;积极邀请外资、台资企业负责人及行业人士来校讲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职业具有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课程改革要紧扣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学校应深入调研学生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为实现课程教学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做好铺垫。为此,我校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和企业岗位需要,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加强课程改革,构建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就业的课程网络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充分将技能课的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四、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学校通过外出考察,广泛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此,学校成立了甘肃电大宁县工作站;与宁夏大学、陇东学院联合开办成人本科、专科教育;与天津、山东、湖北等地职业学校进行新兴专业联合办学;与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十多家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则组织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和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用工类型和技能需求等信息,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学校还对职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这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也增强了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针对性。
五、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毕业生实习制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和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在一批国有和外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这些实习基地,学校所有的毕业生都经过了为期一年的实习,这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准备期。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教导处也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动态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少则几十家、多则数百家单位可供毕业生选择,这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学校还通过加入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来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并不断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毕业生的充分且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校企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6(B)—0013—01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则担当着社会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战略缓冲的角色。因此,如何让众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充分就业,就成为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明确就业目标和任务
近年来,宁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了“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教育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了职业指导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工作性质和发展前景等;积极邀请外资、台资企业负责人及行业人士来校讲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职业具有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课程改革要紧扣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学校应深入调研学生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为实现课程教学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做好铺垫。为此,我校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和企业岗位需要,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加强课程改革,构建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就业的课程网络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充分将技能课的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四、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学校通过外出考察,广泛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此,学校成立了甘肃电大宁县工作站;与宁夏大学、陇东学院联合开办成人本科、专科教育;与天津、山东、湖北等地职业学校进行新兴专业联合办学;与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十多家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则组织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和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用工类型和技能需求等信息,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学校还对职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这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也增强了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针对性。
五、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毕业生实习制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和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在一批国有和外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这些实习基地,学校所有的毕业生都经过了为期一年的实习,这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准备期。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教导处也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动态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少则几十家、多则数百家单位可供毕业生选择,这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学校还通过加入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来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并不断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毕业生的充分且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