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生可以比作一次旅行,行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这意外可能会是一种隐喻,有时候其意无解,但谜底却充满了魅惑。
十月的感恩节长假,我与家人到美国东岸小住,享受几天远离尘嚣的日子。原打算以文化名城波士顿为据点,游走海边小镇,不料波士顿的大小宾馆在节日期间爆满。踌躇之际,有人介绍了一个家庭旅馆,在波士顿北面一小时车程的海边渔村,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计划,以那个叫石港(Rockport)的小渔村为据点。
这改变有点意外,因为我们对石港一无所知,但这反倒成为此行的魅力。十多年前我在美东高校执教,去过一些海边小镇。那时忙,只能走马观花。这次前往,虽然仅得四五天时间,但可以住下,有机会静一静心,揣摩那些意外的隐喻。
从蒙特利尔驾车前往美国东岸,路过纽约州的一个森林保护区,那是阿巴拉阡山脉的林湖胜地,秋色迷人。我一路开车,家人一路拍照,不时惊呼窗外景色。其实,我过去也如此,乘车看见美景,总要疯狂拍照。记得有次在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高原上,搭乘一辆运货大卡车,隔河看见一个大火之后废弃的藏寨,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荒凉阴森而又虚幻,像是电影里的末日场景,于是举起相机就拍。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数码相机,用胶卷,每拍一张,都得推敲构图,调准焦距,不敢浪费,结果总是慢一拍,错过了许多好镜头。无奈,请求司机停车,才拍到几张满意的照片。
此行到东岸度假,因雨而推迟出发,也算意外。穿过森林时已是午后,雨停云卷,我们就在林区尽头的乔治湖(Lake George)暂宿一夜。傍晚和次晨,天空浓云翻滚,宽阔的湖面映出远山雪峰,水天之间霞光万道,家人又拍了无数风光照片,我却视若无睹,懒于拍照。
纽约州的这片山林湖泊,是度假胜地,我当年常驾车经过,其景见惯不惊,家人拍照时,我只是观望。关于拍照,各人想法不同,有写图像日记的,有贴上网晒幸福的,有发烧友交流技艺的,也有专业人士在干苦力活。对我而言,拍照是出行的填充剂,能使行旅少些空虚,至少手里心里都有事做。君不见,如今大城市的白领们几乎人手一套昂贵的高端相机,驴友摄友相聚,攀比设备的新潮功能,对之而言,摄影既是生活状态的明喻,也是心理状态的隐喻,是为人生充实的符号。
而我却宁愿逃避摄影,除非有意外的发现,除非有新鲜感。
二
第二天中午到达此行第一站,与波士顿隔河相望的剑桥镇(Cambridge)。镇上人头涌涌,像是旅游区,家人狂拍街景,我只陪着瞎逛,不觉新鲜。剑桥镇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当年居麻州时,我常逛剑桥,拍过不少照片,喜欢哈佛大学的佛格美术馆和燕京图书馆。
佛格美术馆算得上哈佛珍宝,藏品中有两件我很心仪的,一是英国拉斐尔前派首席画家罗塞蒂的名作《神佑之女》,此画呼应他的同名诗篇,是我当年学诗习画的最爱。二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位欧洲学院派画家为慈禧太后绘制的油画肖像,画风为当时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有伦勃朗式的光影效果,可惜这幅肖像鲜为国内美术界所知。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逛佛格美术馆,狂拍馆藏作品,见到这两幅画时很惊喜,拍了不少局部,更拍细节的精妙。后因常去哈佛,对佛格的藏品渐失兴趣,只看馆里的临时展览。此番再访佛格,进得大厅,未见有吸引力的临时展览,对那两幅曾经心仪的画,也兴趣缺缺,于是与家人匆匆拍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便兴尽而退,转往燕京图书馆。
哈佛的燕京是中文图书馆,虽然小,馆藏却不可小觑,有许多连国内大图书馆都难得一见的古代善本。大约十五年前,燕京爆出惊人新闻:在清理藏书时,发现盒装的古代善本书不少都只剩空盒子,盒里的古籍不翼而飞,连孤本也无影无踪。根据借书记录追查,作案者几乎都是国内高校去的短期访问学者,他们的窃书之道,与古人买椟还珠正好相反。当然,这也暴露了燕京自身的管理问题,于是该馆一度停止借书给中国访问学者。
其实,燕京的服务很好。我居麻州时,因写论文涉及古书的版本问题,需要借阅一本宋末元初的书。该书原是手抄,到清代中期才有刻本。燕京图书馆收藏有最早的清刻本,是馆藏孤本。虽不知能否借出,我还是给燕京写了一份电子邮件索要。没过多久,燕京将这孤本给我邮了过来,让我大为感动。
此行去燕京图书馆,不是要借书或看书,而是去念旧,去表达敬意。图书馆门口那两座汉白玉的石狮,几十年如一日,守在那里栉风沐雨,仿佛在叙说旧事。我们在石狮旁拍照留念,是一种叙旧方式,而首次前往的家人则颇感新鲜。
三
在东岸到访的第二个小镇,是波士顿北面半小时车程的旅游名胜女巫镇(Salem),那是大作家霍桑的故居,以猎杀女巫而闻名。
女巫镇我已去过两次,此行为第三次。头一次是二十年前,去瞻仰霍桑故居。那是一座有七个阁楼的房子,看上去气氛阴森,就像英国“哥特小说”中鬼魅的教堂建筑。霍桑在这里写出了名著《红字》,虽不是哥特小说,而是批判现实的,但那迫害女性的故事,却与猎杀女巫有一拼,给人不详之感。霍桑那些被称作“黑色浪漫”的短篇小说,与其老旧的故居建筑一样,阴森迷人,也像院里的树,长得张牙舞爪,很有魅惑力。
实际上,黑色浪漫正是今日女巫镇的魅力,而女巫镇之名,据说是因为百年前镇上女巫多,教会发起搜捕和烧死女巫的活动,一时间风声鹤唳,就像欧洲黑死病时期以女巫之罪而从事的宗教迫害。
当然,如今的女巫镇,全没了女巫的恐惧,只有化装成女巫的老女人,三三两两在街头或坐或行,同游客拍照,为旅游业创收。
第二次去女巫镇是十多年前,那里的皮艾博物馆扩建完成,以东亚历史文化为馆藏陈列的一大主题。开馆推出的重要展览,是从中国黄山移去的徽式院落。那是上世纪末中美文化合作的项目,该院落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从黄山脚下宏村的一个名为“荫馀堂”的民居拆下,编号装箱,跨海运到美国,在皮艾博物馆内重建复原。我没去过黄山,能在女巫镇见到徽式建筑的真身,是一幸事。
人生可以比作一次旅行,行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这意外可能会是一种隐喻,有时候其意无解,但谜底却充满了魅惑。
十月的感恩节长假,我与家人到美国东岸小住,享受几天远离尘嚣的日子。原打算以文化名城波士顿为据点,游走海边小镇,不料波士顿的大小宾馆在节日期间爆满。踌躇之际,有人介绍了一个家庭旅馆,在波士顿北面一小时车程的海边渔村,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计划,以那个叫石港(Rockport)的小渔村为据点。
这改变有点意外,因为我们对石港一无所知,但这反倒成为此行的魅力。十多年前我在美东高校执教,去过一些海边小镇。那时忙,只能走马观花。这次前往,虽然仅得四五天时间,但可以住下,有机会静一静心,揣摩那些意外的隐喻。
从蒙特利尔驾车前往美国东岸,路过纽约州的一个森林保护区,那是阿巴拉阡山脉的林湖胜地,秋色迷人。我一路开车,家人一路拍照,不时惊呼窗外景色。其实,我过去也如此,乘车看见美景,总要疯狂拍照。记得有次在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高原上,搭乘一辆运货大卡车,隔河看见一个大火之后废弃的藏寨,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荒凉阴森而又虚幻,像是电影里的末日场景,于是举起相机就拍。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数码相机,用胶卷,每拍一张,都得推敲构图,调准焦距,不敢浪费,结果总是慢一拍,错过了许多好镜头。无奈,请求司机停车,才拍到几张满意的照片。
此行到东岸度假,因雨而推迟出发,也算意外。穿过森林时已是午后,雨停云卷,我们就在林区尽头的乔治湖(Lake George)暂宿一夜。傍晚和次晨,天空浓云翻滚,宽阔的湖面映出远山雪峰,水天之间霞光万道,家人又拍了无数风光照片,我却视若无睹,懒于拍照。
纽约州的这片山林湖泊,是度假胜地,我当年常驾车经过,其景见惯不惊,家人拍照时,我只是观望。关于拍照,各人想法不同,有写图像日记的,有贴上网晒幸福的,有发烧友交流技艺的,也有专业人士在干苦力活。对我而言,拍照是出行的填充剂,能使行旅少些空虚,至少手里心里都有事做。君不见,如今大城市的白领们几乎人手一套昂贵的高端相机,驴友摄友相聚,攀比设备的新潮功能,对之而言,摄影既是生活状态的明喻,也是心理状态的隐喻,是为人生充实的符号。
而我却宁愿逃避摄影,除非有意外的发现,除非有新鲜感。
二
第二天中午到达此行第一站,与波士顿隔河相望的剑桥镇(Cambridge)。镇上人头涌涌,像是旅游区,家人狂拍街景,我只陪着瞎逛,不觉新鲜。剑桥镇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当年居麻州时,我常逛剑桥,拍过不少照片,喜欢哈佛大学的佛格美术馆和燕京图书馆。
佛格美术馆算得上哈佛珍宝,藏品中有两件我很心仪的,一是英国拉斐尔前派首席画家罗塞蒂的名作《神佑之女》,此画呼应他的同名诗篇,是我当年学诗习画的最爱。二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位欧洲学院派画家为慈禧太后绘制的油画肖像,画风为当时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有伦勃朗式的光影效果,可惜这幅肖像鲜为国内美术界所知。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逛佛格美术馆,狂拍馆藏作品,见到这两幅画时很惊喜,拍了不少局部,更拍细节的精妙。后因常去哈佛,对佛格的藏品渐失兴趣,只看馆里的临时展览。此番再访佛格,进得大厅,未见有吸引力的临时展览,对那两幅曾经心仪的画,也兴趣缺缺,于是与家人匆匆拍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便兴尽而退,转往燕京图书馆。
哈佛的燕京是中文图书馆,虽然小,馆藏却不可小觑,有许多连国内大图书馆都难得一见的古代善本。大约十五年前,燕京爆出惊人新闻:在清理藏书时,发现盒装的古代善本书不少都只剩空盒子,盒里的古籍不翼而飞,连孤本也无影无踪。根据借书记录追查,作案者几乎都是国内高校去的短期访问学者,他们的窃书之道,与古人买椟还珠正好相反。当然,这也暴露了燕京自身的管理问题,于是该馆一度停止借书给中国访问学者。
其实,燕京的服务很好。我居麻州时,因写论文涉及古书的版本问题,需要借阅一本宋末元初的书。该书原是手抄,到清代中期才有刻本。燕京图书馆收藏有最早的清刻本,是馆藏孤本。虽不知能否借出,我还是给燕京写了一份电子邮件索要。没过多久,燕京将这孤本给我邮了过来,让我大为感动。
此行去燕京图书馆,不是要借书或看书,而是去念旧,去表达敬意。图书馆门口那两座汉白玉的石狮,几十年如一日,守在那里栉风沐雨,仿佛在叙说旧事。我们在石狮旁拍照留念,是一种叙旧方式,而首次前往的家人则颇感新鲜。
三
在东岸到访的第二个小镇,是波士顿北面半小时车程的旅游名胜女巫镇(Salem),那是大作家霍桑的故居,以猎杀女巫而闻名。
女巫镇我已去过两次,此行为第三次。头一次是二十年前,去瞻仰霍桑故居。那是一座有七个阁楼的房子,看上去气氛阴森,就像英国“哥特小说”中鬼魅的教堂建筑。霍桑在这里写出了名著《红字》,虽不是哥特小说,而是批判现实的,但那迫害女性的故事,却与猎杀女巫有一拼,给人不详之感。霍桑那些被称作“黑色浪漫”的短篇小说,与其老旧的故居建筑一样,阴森迷人,也像院里的树,长得张牙舞爪,很有魅惑力。
实际上,黑色浪漫正是今日女巫镇的魅力,而女巫镇之名,据说是因为百年前镇上女巫多,教会发起搜捕和烧死女巫的活动,一时间风声鹤唳,就像欧洲黑死病时期以女巫之罪而从事的宗教迫害。
当然,如今的女巫镇,全没了女巫的恐惧,只有化装成女巫的老女人,三三两两在街头或坐或行,同游客拍照,为旅游业创收。
第二次去女巫镇是十多年前,那里的皮艾博物馆扩建完成,以东亚历史文化为馆藏陈列的一大主题。开馆推出的重要展览,是从中国黄山移去的徽式院落。那是上世纪末中美文化合作的项目,该院落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从黄山脚下宏村的一个名为“荫馀堂”的民居拆下,编号装箱,跨海运到美国,在皮艾博物馆内重建复原。我没去过黄山,能在女巫镇见到徽式建筑的真身,是一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