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差旅费的核算占有较大比重。高质量的差旅费会计核算,不仅可以准确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还能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运行效率。但就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优化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单一教育机构,其运行过程中既要承担教育职责,还要兼顾综合效益,这对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有必要明确高校在差旅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策略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作用。
一、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差旅费事前审批手续不全
早在2014年,财政部就出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指出“出差必须按规定报经单位有关领导批准”。以某高校为例,其在原来的基础上于今年在校内发布了《某某大学国内差旅费管理办法(修订)》,办法上要求出差前应履行审批手续,填写《某某大学因公出差审批表》,由项目负责人审批。也就是说,差旅费事前审批手续不仅受到了各方的重视,而且是差旅费业务报销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依然有出差人员对于差旅费事前审批手续不够重视:一方面,因临时出差想事后再补办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新进教职工对事前审批手续不甚了解。究其原因无非是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被出差人员钻了制度的空子。试想,如果没有事后补办审批手续的可能,那么不仅出差人员无法实现差旅费票据的报销,而且会加大差旅费管理办法的执行
难度。
(二)飞机出行时没有购买公务机票
根据财政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工作人员,以及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公务机票的其他人员(以下简称购票人),国内出差、因公临时出国购买机票,应当按照厉行节约和支持本国航空公司发展的原则,优先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的我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国内航空公司)航班优惠机票。”但是,在差旅费会计核算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公务出差没有购买公务机票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归因于三个方面:一是出差人员不了解公务机票管理制度,认为只要是公务出差在哪个网站或者机票代理机构购买的机票都称为“公务机票”;二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出差人员选择了票价低于公务机票的购买渠道;三是因公务卡新办或是丢失期间的出差,导致无法购买公务机票的情况。
(三)出差人员职级与高校人员职称难以匹配
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的差旅费管理办法参照的依据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该办法中将出差人员划分为三类:一类包括院士和省部级管理人员,二类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厅局级管理人员,三类是其他人员。但是,在高校里则是按照不同的职称来划分出差人员,比如按照职称划分,教职工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划分,教职工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等。无论是按照哪种系列划分,都无法与上述三类出差人员做到一一对应。另外,对于高校而言,经常会有校外人员交流、学习、人才竞聘等差旅费报销的情况。由于不了解对方情况,难以匹配相应的职级。
(四)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导致差旅费会计核算方式不够灵活
一般情况下,差旅费的出差内容多为到常驻地以外的城市参加会议、培训等,会计核算包括审批手续是否齊全、交通和住宿等费用票据是否完整、批文或者通知是否有效等。但是在高校中,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内,其专业数量的设置达到了几十甚至上百个,这就导致了高校出差内容比一般单位更加多样,因为高校的差旅费更多的是科研活动中到项目基地做试验、到户外写生、到其他科研机构学习、到偏远地区采样、到其他高校调研、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等。所以,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导致了差旅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难以按照一般的差旅费进行核算,而是要根据业务属性、出差地点的实际情况、项目审批人的意见来进行核算。这就使得一般的差旅费核算方式在高校里不够灵活,较难适应复杂多样的科研项目出差。
二、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一)从国家管理部门的层面规范高校差旅费的会计核算
现阶段,高校的差旅费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19年由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差旅费不仅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国家科研领域简政放权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如何从制度的层面规范高校差旅费的会计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规范高校差旅费的核算内容,按照行政事务出差、科研活动出差等维度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差旅费会计核算办法;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精确对应相应的出差费用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参照高校的职称来区分出差人员。
(二)从社会、行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层面监督高校差旅费报销的全过程
近年来,无论是公用经费的使用还是科研经费的划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应的审计活动也越发频繁,其目的就是为了从第三方机构的层面监督高校经费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差旅费的使用:是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是否有虚列经费的情况、是否有多领差旅补助的情形等。同时,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可以了解全国范围内高校差旅费在报销标准上执行是否一致,管理办法上有哪些特色及值得借鉴的地方。总之,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可以公平、公正、公开地监督高校差旅费的使用情况,为高校支持中央“放、管、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从高校的层面具体落实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实施
1.高校各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差旅费管理办法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不仅具有出台本校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责任,还要将经审核批准的差旅费管理办法落到实处: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制定好、宣传好、实施好差旅费管理办法,确保每一位出差人员都能在出差前了解好、熟悉好、遵照好差旅费管理办法;第二,由教学、科研、行政单位的一把手做好本单位差旅费的事前审批工作,确保所有出差人员都能执行好事前审批手续,坚决杜绝说走就走、事后补办审批手续的现象发生;第三,高校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单位应当及时做好办法解读、政策宣传、信息沟通工作,利用办公系统、微信公众号、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为教职工进行答疑、帮助;第四,在高校“放、管、服”的背景及意见指导下,由科研活动产生的差旅费,可以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审批;对于没有购买公务机票的情况,如果附带能证明自己所买的机票比公务机票价格低的比价凭证,可以酌情扣减一定的机票费用。这样既避免了繁杂的审批手续又赋予了相关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同时也提高了差旅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2.高校应当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推进差旅费管理方式的创新
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差旅服务平台与财务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结合的可行性,甚至有高校已经开始试运行差旅服务平台。高校差旅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差旅服务,减轻师生差旅报销过程的工作量:一方面,师生可在平台中下单即走,不需要提前垫付差旅费用,学校与差旅服务供应商统一结算;另一方面,差旅行程结束后可以一键将行程信息导入财务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直接生成网报预约单。尽管差旅服务平台仍然处于建设初期,但是这为广大师生从事差旅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实现了网上审批、网上购票、网上报销,而且提高了差旅费的报销效率,降低了差旅成本。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广泛调研、加大投入、积极推广差旅服务平台的应用,尽快将差旅服务平台与财务网上预约报销系统对接,早日实现差旅费会计核算一站式服务,让广大师生也能尽早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3.高校财务人员应当做好差旅费的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不仅是高校差旅费报销的关键手续,也是差旅费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财务人员应当做好差旅费的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应当认真处理差旅费的报销工作、吃透相关办法及财务规定、统一核算口径,确保差旅费用准确无误的报销;其次,财务人员应当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理论水平、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高效的差旅费会计核算方式方法;最后,财务人员应当热心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耐心地为出差人员做好政策解读、细心地核算好差旅票据、尽心地做好差旅費核算工作。
4.高校广大教职工应当主动执行好差旅费管理办法
在高校里,无论是新老教职工都有积极、自觉、主动学习学校各项经费管理办法的义务,尤其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差旅费管理办法。因此,这就需要广大教职工在入职时就做好入职培训工作,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常关注差旅费管理办法是否有修订的情况。一旦出现修订的情况,应当做好新旧办法对比,及时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安排出差。同时,教职工之间应当广泛交流学习,如出差时遇特殊情况应当如何处理。另外,教职工在外出学习、进修时如果遇到其他单位有较为先进的差旅费管理经验和办法,可以及时反馈给本校的相关部门,以此来推进高校差旅费管理的改革与升级。
三、结束语
总之,优化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体系不但可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还能实现对高校运行成本的科学控制。为此,在目前的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当完善差旅费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对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全面优化,助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谢昕,严冬梅.“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差旅费管理问题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在京高校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1(03):24-28.
[2]荣华.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现状及提效对策[J].轻工科技,2021,37(06):119-120.
关键词: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单一教育机构,其运行过程中既要承担教育职责,还要兼顾综合效益,这对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有必要明确高校在差旅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策略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作用。
一、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差旅费事前审批手续不全
早在2014年,财政部就出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指出“出差必须按规定报经单位有关领导批准”。以某高校为例,其在原来的基础上于今年在校内发布了《某某大学国内差旅费管理办法(修订)》,办法上要求出差前应履行审批手续,填写《某某大学因公出差审批表》,由项目负责人审批。也就是说,差旅费事前审批手续不仅受到了各方的重视,而且是差旅费业务报销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依然有出差人员对于差旅费事前审批手续不够重视:一方面,因临时出差想事后再补办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新进教职工对事前审批手续不甚了解。究其原因无非是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被出差人员钻了制度的空子。试想,如果没有事后补办审批手续的可能,那么不仅出差人员无法实现差旅费票据的报销,而且会加大差旅费管理办法的执行
难度。
(二)飞机出行时没有购买公务机票
根据财政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工作人员,以及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公务机票的其他人员(以下简称购票人),国内出差、因公临时出国购买机票,应当按照厉行节约和支持本国航空公司发展的原则,优先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的我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国内航空公司)航班优惠机票。”但是,在差旅费会计核算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公务出差没有购买公务机票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归因于三个方面:一是出差人员不了解公务机票管理制度,认为只要是公务出差在哪个网站或者机票代理机构购买的机票都称为“公务机票”;二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出差人员选择了票价低于公务机票的购买渠道;三是因公务卡新办或是丢失期间的出差,导致无法购买公务机票的情况。
(三)出差人员职级与高校人员职称难以匹配
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的差旅费管理办法参照的依据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该办法中将出差人员划分为三类:一类包括院士和省部级管理人员,二类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厅局级管理人员,三类是其他人员。但是,在高校里则是按照不同的职称来划分出差人员,比如按照职称划分,教职工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划分,教职工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等。无论是按照哪种系列划分,都无法与上述三类出差人员做到一一对应。另外,对于高校而言,经常会有校外人员交流、学习、人才竞聘等差旅费报销的情况。由于不了解对方情况,难以匹配相应的职级。
(四)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导致差旅费会计核算方式不够灵活
一般情况下,差旅费的出差内容多为到常驻地以外的城市参加会议、培训等,会计核算包括审批手续是否齊全、交通和住宿等费用票据是否完整、批文或者通知是否有效等。但是在高校中,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内,其专业数量的设置达到了几十甚至上百个,这就导致了高校出差内容比一般单位更加多样,因为高校的差旅费更多的是科研活动中到项目基地做试验、到户外写生、到其他科研机构学习、到偏远地区采样、到其他高校调研、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等。所以,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导致了差旅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难以按照一般的差旅费进行核算,而是要根据业务属性、出差地点的实际情况、项目审批人的意见来进行核算。这就使得一般的差旅费核算方式在高校里不够灵活,较难适应复杂多样的科研项目出差。
二、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一)从国家管理部门的层面规范高校差旅费的会计核算
现阶段,高校的差旅费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19年由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差旅费不仅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国家科研领域简政放权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如何从制度的层面规范高校差旅费的会计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规范高校差旅费的核算内容,按照行政事务出差、科研活动出差等维度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差旅费会计核算办法;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精确对应相应的出差费用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参照高校的职称来区分出差人员。
(二)从社会、行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层面监督高校差旅费报销的全过程
近年来,无论是公用经费的使用还是科研经费的划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应的审计活动也越发频繁,其目的就是为了从第三方机构的层面监督高校经费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差旅费的使用:是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是否有虚列经费的情况、是否有多领差旅补助的情形等。同时,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可以了解全国范围内高校差旅费在报销标准上执行是否一致,管理办法上有哪些特色及值得借鉴的地方。总之,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可以公平、公正、公开地监督高校差旅费的使用情况,为高校支持中央“放、管、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从高校的层面具体落实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实施
1.高校各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差旅费管理办法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不仅具有出台本校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责任,还要将经审核批准的差旅费管理办法落到实处: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制定好、宣传好、实施好差旅费管理办法,确保每一位出差人员都能在出差前了解好、熟悉好、遵照好差旅费管理办法;第二,由教学、科研、行政单位的一把手做好本单位差旅费的事前审批工作,确保所有出差人员都能执行好事前审批手续,坚决杜绝说走就走、事后补办审批手续的现象发生;第三,高校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单位应当及时做好办法解读、政策宣传、信息沟通工作,利用办公系统、微信公众号、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为教职工进行答疑、帮助;第四,在高校“放、管、服”的背景及意见指导下,由科研活动产生的差旅费,可以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审批;对于没有购买公务机票的情况,如果附带能证明自己所买的机票比公务机票价格低的比价凭证,可以酌情扣减一定的机票费用。这样既避免了繁杂的审批手续又赋予了相关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同时也提高了差旅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2.高校应当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推进差旅费管理方式的创新
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差旅服务平台与财务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结合的可行性,甚至有高校已经开始试运行差旅服务平台。高校差旅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差旅服务,减轻师生差旅报销过程的工作量:一方面,师生可在平台中下单即走,不需要提前垫付差旅费用,学校与差旅服务供应商统一结算;另一方面,差旅行程结束后可以一键将行程信息导入财务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直接生成网报预约单。尽管差旅服务平台仍然处于建设初期,但是这为广大师生从事差旅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实现了网上审批、网上购票、网上报销,而且提高了差旅费的报销效率,降低了差旅成本。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广泛调研、加大投入、积极推广差旅服务平台的应用,尽快将差旅服务平台与财务网上预约报销系统对接,早日实现差旅费会计核算一站式服务,让广大师生也能尽早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3.高校财务人员应当做好差旅费的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不仅是高校差旅费报销的关键手续,也是差旅费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财务人员应当做好差旅费的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应当认真处理差旅费的报销工作、吃透相关办法及财务规定、统一核算口径,确保差旅费用准确无误的报销;其次,财务人员应当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理论水平、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高效的差旅费会计核算方式方法;最后,财务人员应当热心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耐心地为出差人员做好政策解读、细心地核算好差旅票据、尽心地做好差旅費核算工作。
4.高校广大教职工应当主动执行好差旅费管理办法
在高校里,无论是新老教职工都有积极、自觉、主动学习学校各项经费管理办法的义务,尤其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差旅费管理办法。因此,这就需要广大教职工在入职时就做好入职培训工作,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常关注差旅费管理办法是否有修订的情况。一旦出现修订的情况,应当做好新旧办法对比,及时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安排出差。同时,教职工之间应当广泛交流学习,如出差时遇特殊情况应当如何处理。另外,教职工在外出学习、进修时如果遇到其他单位有较为先进的差旅费管理经验和办法,可以及时反馈给本校的相关部门,以此来推进高校差旅费管理的改革与升级。
三、结束语
总之,优化高校差旅费会计核算体系不但可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还能实现对高校运行成本的科学控制。为此,在目前的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当完善差旅费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对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全面优化,助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谢昕,严冬梅.“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差旅费管理问题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在京高校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1(03):24-28.
[2]荣华.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现状及提效对策[J].轻工科技,2021,37(0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