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与“学起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ang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的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动”起来、自主“学”起来,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时下的听评课,一个集中的声音是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较之先前的老师讲得怎么样,实为革命性的进步。然“动起来”未必都是“学起来”。如若学生只动不学,则是扬汤止沸,与改革初衷相违背,提高课堂效率也成了空话。
  反思个人的课堂,学生“动”了,课堂也似乎真的“生动”了,因为教师给了他时间和空间,学生也抓住了这一机会,大概人性中本就有好动的一面吧。且不说高效,就连是否有效,也莫衷一是。来看最近课堂中的一些表现: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由于有对经典的隔阂,学生对文本甚为生疏。问题呈现后,学生展开“探究和交流”。仔细观之,学生抛开了课本,脱离了文本,讨论得热火朝天。成果交流时,凭印象、靠杜撰,似是而非,将贾府特点概括为“人多、钱多、房子多”,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缺乏学科思想的“动”很盲目,不是“学”。
  再看《祝福》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学生热情很高,自以为是断案高手,“自杀”“他杀”声声有力。忽有声音传出:“鲁四老爷这个XXX……”,引起小组一片哗然。诚然这个学生对鲁四老爷深恶痛绝,也试图为祥林嫂打抱不平。这样背弃学科特点的“动”很随意,不是“学”。
  这些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教师只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却没给学生学习方法与学科思想。而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切实让自主学习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必须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师理论认知的暂时停滞,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完善。没有底蕴作支撑,行为的转变可能停留在表面;没有理论做铺垫,模式的灵活运用可能不会有大的突破。
  进一步转变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暂时固化,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合作探究就是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就是回答问题,这些行为显然是对模式的简单理解和运用,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种“套板反应”,阻碍课改的长期深入发展。
  进一步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学习小组的效用发挥,自主学习的有效程度,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如果说,教师对课改内涵和深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的话,学习对此迷惑肯定更大。
  小组建设则应以培养学生品质为起点。自主学习首先应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教师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造就。有了品质做铺垫,教师则应对学习方法作指导,对学习过程做监控,对学习结果作评价,让学生的“自主”有章可循,促使其学习行为由无效变为有效。待时机成熟后,再引导学生由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走向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创新,实现学习效果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
  当课改逐步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不能欣然自足,毕竟会做容易做好难。如何挖掘课改的深度,让课堂更具活力;如何提升课改的内涵,让学生更显主动:是我们面临的崭新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浮躁、冷静思考,必须拿出更饱满的热情,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11日,国内领先的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杰电气”)在北京怀柔罹栖经济开发区举行了57快线——暨智能型固体绝缘环网柜全自动化生产
在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改革一般都是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解决发展问题为前提,对上层建筑进行有效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虽然国家的基础教学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也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许多教育问题依然存在,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使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实现真正的教育,探索出科学的教育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学科主义思潮的影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干扰,使受教育者之人文精神趋于弱化,甚至消解。作为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语文学科,应当如何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浅见: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单纯地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撇开了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找到了契合点,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
分析了检测电弧故障的几种主要方法单一使用的劣势,阐释了科学衡量电弧光强度的方法。基于实验详细分析了电弧光的光谱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在电弧光中的相对强度。分别给出了220V
LCL滤波器具有滤波特性能好、体积小的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单相并网逆变器中,但由于其电容支路极易产生谐振,对控制电路设计不利。目前可采用多种控制策略来解决上述问
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中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对中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中学生若缺少这种底子对其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也反复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