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用户也在日益增加,网络网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逐渐成为也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方式。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网络舆情的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是指高校在校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对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或社会事件)的态度、意见、建议、观念等总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功能
1、为高校思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重理论,常常是以“说教”的形式,而现代网络的丰富资源有助于克服这种单调的内容和枯燥的形式,也弥补了以往知识传递载体的局限性。网络上出现的政治理想、经济格局,文化思潮等舆论会迅速传播,学生可以自由的接受海量信息,还可以主动的进行交互式参与,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地域的人沟通交流,可以接触多元世界、感受多元文化,这些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因势时宜的导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行为方式的发展有着引导作用,并使学生逐渐接受这些文化价值观。
2、扩展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沟通平台。
首先,网络舆论突破了时空局限,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更加迅速有效且可以自主的选择网络信息。其次,网络的自由属性加强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有效沟通,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思政教育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延伸到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类媒介上,通过各类媒介获取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舆隋导向,并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对及时发现的大学生不良网络舆情思想,立即进行介入和干预,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实行情感共鸣,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必要时给与心理支持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为自由和开放,但同时也加剧了思想文化的交融碰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观点,且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也使得网络舆论缺乏规制、内容良莠不齐,网络多元文化导致高校网络空间中既有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也会有形形色色的负面思潮和观念充斥其间,甚至一些反动言论,严重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冲击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使得他们的责任感以及道德标准下降。
2、网络主体的自由行为和自律危机导致行为失控。
互联网时代提供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新模式,在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媒介交流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的自主性特点,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得到充分自由的实现,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即时发布各种信息、和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并由此產生一系列有效的网络行动。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主体,由于不受传统社会中诸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的约束和控制,其自由的行为很容易滑向绝对自由的陷阱,导致网络主体行为失控、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把好网络舆论监管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由于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比较自由,易忽视道德的评判和法律的制约,一些偏激、非理性的言论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信息量巨大且繁杂,这就需要高校牢牢守住网络文化阵地的意识形态底线,加强对互联网中网络舆情的管理,及时地识别舆情信息真伪并提出分析与对策,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督、监控与预警手段,及时发现某些突发情况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网络群体舆情的消极影响。
2、强化校园官方网络的舆论引导力。
要进一步加强推进诸如校园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易班等官方网络建设,把这些网络平台打造成贴近同学们生活的,同学们喜欢用的,并能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以提升主流舆论的正面引导力,从而增强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那么如何能梳理出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呢?比如,可以通过对学生校园卡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消费、阅读、作息时间等学习状况、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进一步挖掘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点,从而提升教育引导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思政教育者还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让他们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作用,带动身边同学自觉地抵制有害垃圾信息,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让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因为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用户也在日益增加,网络网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逐渐成为也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方式。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网络舆情的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是指高校在校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对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或社会事件)的态度、意见、建议、观念等总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功能
1、为高校思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重理论,常常是以“说教”的形式,而现代网络的丰富资源有助于克服这种单调的内容和枯燥的形式,也弥补了以往知识传递载体的局限性。网络上出现的政治理想、经济格局,文化思潮等舆论会迅速传播,学生可以自由的接受海量信息,还可以主动的进行交互式参与,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地域的人沟通交流,可以接触多元世界、感受多元文化,这些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因势时宜的导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行为方式的发展有着引导作用,并使学生逐渐接受这些文化价值观。
2、扩展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沟通平台。
首先,网络舆论突破了时空局限,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更加迅速有效且可以自主的选择网络信息。其次,网络的自由属性加强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有效沟通,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思政教育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延伸到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类媒介上,通过各类媒介获取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舆隋导向,并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对及时发现的大学生不良网络舆情思想,立即进行介入和干预,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实行情感共鸣,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必要时给与心理支持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为自由和开放,但同时也加剧了思想文化的交融碰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观点,且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也使得网络舆论缺乏规制、内容良莠不齐,网络多元文化导致高校网络空间中既有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也会有形形色色的负面思潮和观念充斥其间,甚至一些反动言论,严重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冲击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使得他们的责任感以及道德标准下降。
2、网络主体的自由行为和自律危机导致行为失控。
互联网时代提供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新模式,在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媒介交流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的自主性特点,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得到充分自由的实现,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即时发布各种信息、和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并由此產生一系列有效的网络行动。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主体,由于不受传统社会中诸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的约束和控制,其自由的行为很容易滑向绝对自由的陷阱,导致网络主体行为失控、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把好网络舆论监管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由于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比较自由,易忽视道德的评判和法律的制约,一些偏激、非理性的言论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信息量巨大且繁杂,这就需要高校牢牢守住网络文化阵地的意识形态底线,加强对互联网中网络舆情的管理,及时地识别舆情信息真伪并提出分析与对策,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督、监控与预警手段,及时发现某些突发情况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网络群体舆情的消极影响。
2、强化校园官方网络的舆论引导力。
要进一步加强推进诸如校园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易班等官方网络建设,把这些网络平台打造成贴近同学们生活的,同学们喜欢用的,并能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以提升主流舆论的正面引导力,从而增强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那么如何能梳理出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呢?比如,可以通过对学生校园卡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消费、阅读、作息时间等学习状况、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进一步挖掘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点,从而提升教育引导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思政教育者还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让他们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作用,带动身边同学自觉地抵制有害垃圾信息,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让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因为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