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过了无数惊涛骇浪,历经无数日升月落,“挂楼”商船终于在这江南小镇的简易码头靠岸了。李秉和走出船舱,吩咐伙计头李军带领伙计们登岸卸货。
不几天,偷运来的盐已全部出售,价格暴涨了三倍有余,获利自然极为丰厚。到了今天下午,就连藏盐的猪肉也已售罄。其时,正是大明王朝如日中天的时候,盐由官府统购供应,贩盐属于走私。富有经济头脑的李秉和多次铤而走险,用掏去内脏的白条猪腹腔装盐,不知骗过了多少衙役。几次倒腾,家境渐渐小康。
每次买卖之后,李秉和总要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江南春酒店订一桌酒席,犒赏众伙计,这次自然也不例外。面对着满桌美酒佳肴,高兴万分的李秉和和伙计们推杯换盏,尽兴而归。
半夜里,李秉和只觉得腹痛如绞,不知是吃了坏东西还是水土不服,他捂着肚子在茅厕和床榻之间来回穿梭,整整折腾了大半夜,到了最后,几乎连走路的劲儿都没有了。一大早,乖巧的李军为他请来了大夫,望闻问切之后,大夫给开了药方,吩咐伙计照方抓药,然后,他转过头,对李秉和说:“你这是得了痢疾啊,得吃几帖药,慢慢调养吧!”
天也仿佛与他有仇,竟飘起了细雨,继而越下越大,将他们居室之外变成了一片汪洋。
对雨,李秉和没有丁点好感。当年,他还是一个小商贩时,因本钱有限,只能走街穿巷偷偷地贩卖些私盐糊口。一次,天降大雨,他推着盐车急急赶路,不幸摔倒在泥水中,蚀了本钱。所以,从那以后,他便对雨深恶痛绝。现在,在这异地他乡,他一边喝药一边看着混沌的窗外,心里一片迷蒙。
这场大雨一连下了月余,没有放晴的时候。在店家和伙计的精心照料下,李秉和的病渐渐好转,如厕的次数越来越少。
一天,雨停之后,李秉和在伙计的搀扶下,来到郊外散心。只见远山如黛,绿草如茵。李秉和的心情渐渐开朗,一抹微笑亮在他的唇边。
病情虽然一日轻似一日,走了不少路的李秉和还是渐渐感到了不适。时间不长,一股翻上搅下的疼痛在小腹里发作起来,他推开伙计,高一脚低一脚的来到一片棉花地里,蹲下方便起来。这一瞬间,他几乎觉得世上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出恭了。
蹲了一会儿,李秉和觉得几乎要将腹中的脏东西都排出来了,就抓住面前的一丛棉花棵,想拉着它站起来。谁知一使劲,竟将棉花棵连根拔了出来,李秉和一下子摔了一跤,差一点坐在自己的臭屎上。他坐在地上喘一口气,定神一看,原来,连日阴雨,棉花浸在水中,时间一长,棉花的根都被涝死,全部烂掉了。长在地里碧绿的棉花,其实已经死了。他若有所思的一连拔了几棵,棵棵都是如此。李秉和的眼睛不由亮了,他真的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正挥舞着白花花的银子向他招手。一时间,李秉和手脚冰凉,心跳气促。
接连几天,李秉和雇了车,载着伙计四处查看,他还是像前天那样,见到棉花地就进去解手。经过这次实地考察,他明白了,财富真的上门来找他了。一个计划在他的心里渐渐形成。他告诫自己,一定要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实施这个计划。成功之日,他李秉和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翁了。
回到客栈,李秉和派伙计找来店老板,对他说:“连日阴雨,道路泥泞,现在看来,我们短时间是回不去了。我这病,近日似乎又有些反复,所以,想找一个宽敞的地方调养一段时间。你地头熟,出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给我打听一下。”说着,拿出十两银子递给他,“让你费心了,买双鞋子穿吧!”
店家十分高兴,他想,李秉和和他的伙计几个人住了一个月,也不过五六两银子,再说,腾出房间来,还可以接待其他客人,因而,丝毫没有怀疑李秉和租房的真实意图,他喜滋滋地出去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一处雕梁画栋的老宅。
李秉和立即搬家。安顿停当,立马招呼伙计们开会,笑容满面又不失严肃地说:“我已经雇了五辆马车,从明天开始,你们去各棉庄收购棉花。”他伸出食指重重一点,接着说,“记住,镇上棉庄的棉花只能收购一半;别处棉庄的棉花全部收购,有多少就收多少……”伙计们听了,都是一头雾水,不知何故。李军正要开口询问,李秉和挥手止住了他:“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以后你们会明白的。别人要是问起,就说要运回老家去。今天早点休息,明天一早,分头行动……”
其时正是江南八月,各棉庄听说李秉和要收购棉花,都觉得奇怪,听了伙计们的解释也相信了,根本没往深处去想,反而惟恐货物出不了手,于是互相转告,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都传遍了,数百家棉庄纷纷找上门来,同李秉和签下合约,争先将棉花卖给他。有的棉庄还自雇马车,远行几百里,将棉花送上门。遇到向他打听的人,李秉和总是说:“北地天寒,冬天来得早,家中托人捎信,要我们多收购一些棉花带回去。”人们一想也是,于是,心底最后一缕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镇上棉庄里的棉花,伙计们只收一半,各棉庄老板很有意见,但李秉和毫不理会;见此情景,镇上的百姓纷纷把自家库存的棉花拿出来卖,李秉和告诉他们,要他们过几天再来。到了约定的那天,李秉和挂出告示,说已经完成收购,请大家原谅。
不几天,临近州府的棉花被收购一空,李秉和大获成功。
晚饭后,李秉和与李军坐在一起聊天,李军忍不住问:“咱们为什么只收购镇上棉庄一半的棉花?老百姓的反而一两不收?他们意见很大,说我们胳膊肘往外拐……”李秉和说:“我们远道而来,人地生疏,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要想到后果。我这样做是为他们好。等他们明白过来,感激我还来不及呢,慢慢你就明白了……”
连绵阴雨天终于放晴,太阳露出了笑脸。几晌工夫,地里棉花叶子统统落光;不几天,棉花棵变成了干枝梅。史载,这一年,南方数省的棉花几乎绝产。这就是李秉和解手时发现端倪,然后,四处查看得出的结论。
无疑,棉价即将暴涨。至此,镇上的棉庄才明白,李秉和只收他们一半棉花的原因所在;镇上的百姓不停地念叨:“李秉和,好人哪,菩萨心肠啊!”
两个月后,李秉和开仓售棉。随后,他将一包包的银子裹进棉花包,一船一船地运回即墨,建起了李氏庄园,购置了大量土地,建起了金口港(青岛前身)最大的土产商号,捐了一个“保康知县”的官衔,相继在上海、天津、大连、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开设了120多个规模很大的店铺……
李秉和从此成为金口港首富。
不几天,偷运来的盐已全部出售,价格暴涨了三倍有余,获利自然极为丰厚。到了今天下午,就连藏盐的猪肉也已售罄。其时,正是大明王朝如日中天的时候,盐由官府统购供应,贩盐属于走私。富有经济头脑的李秉和多次铤而走险,用掏去内脏的白条猪腹腔装盐,不知骗过了多少衙役。几次倒腾,家境渐渐小康。
每次买卖之后,李秉和总要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江南春酒店订一桌酒席,犒赏众伙计,这次自然也不例外。面对着满桌美酒佳肴,高兴万分的李秉和和伙计们推杯换盏,尽兴而归。
半夜里,李秉和只觉得腹痛如绞,不知是吃了坏东西还是水土不服,他捂着肚子在茅厕和床榻之间来回穿梭,整整折腾了大半夜,到了最后,几乎连走路的劲儿都没有了。一大早,乖巧的李军为他请来了大夫,望闻问切之后,大夫给开了药方,吩咐伙计照方抓药,然后,他转过头,对李秉和说:“你这是得了痢疾啊,得吃几帖药,慢慢调养吧!”
天也仿佛与他有仇,竟飘起了细雨,继而越下越大,将他们居室之外变成了一片汪洋。
对雨,李秉和没有丁点好感。当年,他还是一个小商贩时,因本钱有限,只能走街穿巷偷偷地贩卖些私盐糊口。一次,天降大雨,他推着盐车急急赶路,不幸摔倒在泥水中,蚀了本钱。所以,从那以后,他便对雨深恶痛绝。现在,在这异地他乡,他一边喝药一边看着混沌的窗外,心里一片迷蒙。
这场大雨一连下了月余,没有放晴的时候。在店家和伙计的精心照料下,李秉和的病渐渐好转,如厕的次数越来越少。
一天,雨停之后,李秉和在伙计的搀扶下,来到郊外散心。只见远山如黛,绿草如茵。李秉和的心情渐渐开朗,一抹微笑亮在他的唇边。
病情虽然一日轻似一日,走了不少路的李秉和还是渐渐感到了不适。时间不长,一股翻上搅下的疼痛在小腹里发作起来,他推开伙计,高一脚低一脚的来到一片棉花地里,蹲下方便起来。这一瞬间,他几乎觉得世上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出恭了。
蹲了一会儿,李秉和觉得几乎要将腹中的脏东西都排出来了,就抓住面前的一丛棉花棵,想拉着它站起来。谁知一使劲,竟将棉花棵连根拔了出来,李秉和一下子摔了一跤,差一点坐在自己的臭屎上。他坐在地上喘一口气,定神一看,原来,连日阴雨,棉花浸在水中,时间一长,棉花的根都被涝死,全部烂掉了。长在地里碧绿的棉花,其实已经死了。他若有所思的一连拔了几棵,棵棵都是如此。李秉和的眼睛不由亮了,他真的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正挥舞着白花花的银子向他招手。一时间,李秉和手脚冰凉,心跳气促。
接连几天,李秉和雇了车,载着伙计四处查看,他还是像前天那样,见到棉花地就进去解手。经过这次实地考察,他明白了,财富真的上门来找他了。一个计划在他的心里渐渐形成。他告诫自己,一定要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实施这个计划。成功之日,他李秉和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翁了。
回到客栈,李秉和派伙计找来店老板,对他说:“连日阴雨,道路泥泞,现在看来,我们短时间是回不去了。我这病,近日似乎又有些反复,所以,想找一个宽敞的地方调养一段时间。你地头熟,出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给我打听一下。”说着,拿出十两银子递给他,“让你费心了,买双鞋子穿吧!”
店家十分高兴,他想,李秉和和他的伙计几个人住了一个月,也不过五六两银子,再说,腾出房间来,还可以接待其他客人,因而,丝毫没有怀疑李秉和租房的真实意图,他喜滋滋地出去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一处雕梁画栋的老宅。
李秉和立即搬家。安顿停当,立马招呼伙计们开会,笑容满面又不失严肃地说:“我已经雇了五辆马车,从明天开始,你们去各棉庄收购棉花。”他伸出食指重重一点,接着说,“记住,镇上棉庄的棉花只能收购一半;别处棉庄的棉花全部收购,有多少就收多少……”伙计们听了,都是一头雾水,不知何故。李军正要开口询问,李秉和挥手止住了他:“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以后你们会明白的。别人要是问起,就说要运回老家去。今天早点休息,明天一早,分头行动……”
其时正是江南八月,各棉庄听说李秉和要收购棉花,都觉得奇怪,听了伙计们的解释也相信了,根本没往深处去想,反而惟恐货物出不了手,于是互相转告,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都传遍了,数百家棉庄纷纷找上门来,同李秉和签下合约,争先将棉花卖给他。有的棉庄还自雇马车,远行几百里,将棉花送上门。遇到向他打听的人,李秉和总是说:“北地天寒,冬天来得早,家中托人捎信,要我们多收购一些棉花带回去。”人们一想也是,于是,心底最后一缕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镇上棉庄里的棉花,伙计们只收一半,各棉庄老板很有意见,但李秉和毫不理会;见此情景,镇上的百姓纷纷把自家库存的棉花拿出来卖,李秉和告诉他们,要他们过几天再来。到了约定的那天,李秉和挂出告示,说已经完成收购,请大家原谅。
不几天,临近州府的棉花被收购一空,李秉和大获成功。
晚饭后,李秉和与李军坐在一起聊天,李军忍不住问:“咱们为什么只收购镇上棉庄一半的棉花?老百姓的反而一两不收?他们意见很大,说我们胳膊肘往外拐……”李秉和说:“我们远道而来,人地生疏,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要想到后果。我这样做是为他们好。等他们明白过来,感激我还来不及呢,慢慢你就明白了……”
连绵阴雨天终于放晴,太阳露出了笑脸。几晌工夫,地里棉花叶子统统落光;不几天,棉花棵变成了干枝梅。史载,这一年,南方数省的棉花几乎绝产。这就是李秉和解手时发现端倪,然后,四处查看得出的结论。
无疑,棉价即将暴涨。至此,镇上的棉庄才明白,李秉和只收他们一半棉花的原因所在;镇上的百姓不停地念叨:“李秉和,好人哪,菩萨心肠啊!”
两个月后,李秉和开仓售棉。随后,他将一包包的银子裹进棉花包,一船一船地运回即墨,建起了李氏庄园,购置了大量土地,建起了金口港(青岛前身)最大的土产商号,捐了一个“保康知县”的官衔,相继在上海、天津、大连、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开设了120多个规模很大的店铺……
李秉和从此成为金口港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