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唯物史观主导下出现的新史观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生态史观五个方面阐述新史观的内涵。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日常教学中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历史试题的解析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新史观,以达到拓宽历史视野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新史观 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育
新史观不断出现在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考试中,那么,什么是新史观?教科书中如何体现新史观?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如何渗透新史观?新史观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什么积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谈到新史观,首先须明白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史观。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二字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史学或史料的认识或认定,二是对史学、史料知识的理解或诠释。史观是人们对史实的理解与解释,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盛行我国的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主导下,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与阶级斗争史观。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史观的弊端日渐暴露,有很多史实无法解释。例如,美国建国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不是从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鉴于传统史观暴露的弊端,我国史学家通过研究提炼出了新史观,其内容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
一、新史观在教材中的体现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积累文明、收获文明成果的过程都是历史的基础内容。
部编教材就是依据文明史观划分每个单元的。例如,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课文安排则体现了同时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世界古代各地文明成就,体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全球史观,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研究这个整体的运行,而不是单纯研究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这在教材中体现如下: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并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②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就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乃至欧洲、非洲等地都有贸易往来;③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要超越民族与地区的界限,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的全局观。
现代化史观,就是用现代化观点来看待全球历史,特别是17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史与1860年以来的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抗争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经济上,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从戊戌变法探求君主立宪制到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启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大门。思想上,维新思想、民主共和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是西学东渐也是思想民主科学化的过程。整个的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全球化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國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社会史观强调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人类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等。社会史观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产物。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中国古代史不再是古代史官编纂的王侯将相史,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社会史观。例如,盛唐气象中描绘唐朝女子骑马、打球的景象,宋元时期的瓦子、杂剧都是与平民生活相关的娱乐休闲场所。学生看到的是更加真实、贴切、鲜活的历史。
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最终主旨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例如,都江堰之所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因为李冰父子正确利用地形特征,因地制宜,使其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更让人惊叹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使震区的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正确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为人类造福。
由以上论述可见,部编教材内容的编写已渗透了新史观。手执教材传道授业的师者应肩负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新史观的使命。我们应当借由每一节历史课,以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进行新史观教育,通过新史观的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使学生受益一生。
二、新史观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
(一)学生要知道和理解新史观的概念和内涵。
理论是基础,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教师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新史观的渗透教育应与上课内容相融合。
(二)结合具体上课内容渗透新史观,加强学生对新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用全球史观解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及大洋的阻隔,世界各洲间接触与交流是非常有限的。世界上各个地区都处于封闭发展的状态。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交通与通信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迅速扩张,使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市场形成。
这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应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构建世界市场的体系,无论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非拉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是构成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史观也叫整体史观,培养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人类发展的进程。
(三)学以致用,历史试卷中处处都有考查“新史观”的体现。学习历史是为了理解历史事实并运用史实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通过对近些年的中考试题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新史观的名词、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例如,传承、交流、融合的文明史观的概念;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的概念;世界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等全球史观的概念;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变迁、社会习俗、人口流动、城市化等社会史观的概念;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生态史观的概念。
长期在教学中渗透新史观和培养学生的新史观对于学生解答这些历史试题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新史观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历史史观的发展,新史观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历史教材的编辑和历史试题的选择都体现了新史观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多的人意识到新史观的积极影响,新史观可以拓宽历史教学的认知视野。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忽视了立论。我们可以通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多维审视历史事件,如1949—1956年新中国历史,除了显而易见的一五计划成果和三大改造完成的物质文明成就,还要看到新生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文明成就和两弹一星的精神文明成就。历史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和国家、传承人类文明,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奠基。
新史观可以活跃师生思维。历
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以古鉴今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中学阶段要让他们初步具备这些能力。传统教授历史事实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教师要通过设计自主探究类问题、开展辩论赛等活动多方面开启学生的思维,讨论探究能够迸发新的观点。长期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师生的历史思维,也培养了属于学生的新史观。陈志刚教授曾说过,历史课堂不是知识传递课,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课。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通过课堂活动去培养的。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新史观,历史教师自身新史观的素养要提高。广泛阅读有关新史观的史学理论、史学专著。了解当下最新的史观发展动态,进一步加强对史观的学习和理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多方面渗透新史观,让学生把理论与具体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利用新史观指导我们初中的历史教学,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新史观 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育
新史观不断出现在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考试中,那么,什么是新史观?教科书中如何体现新史观?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如何渗透新史观?新史观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什么积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谈到新史观,首先须明白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史观。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二字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史学或史料的认识或认定,二是对史学、史料知识的理解或诠释。史观是人们对史实的理解与解释,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盛行我国的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主导下,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与阶级斗争史观。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史观的弊端日渐暴露,有很多史实无法解释。例如,美国建国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不是从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鉴于传统史观暴露的弊端,我国史学家通过研究提炼出了新史观,其内容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
一、新史观在教材中的体现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积累文明、收获文明成果的过程都是历史的基础内容。
部编教材就是依据文明史观划分每个单元的。例如,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课文安排则体现了同时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世界古代各地文明成就,体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全球史观,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研究这个整体的运行,而不是单纯研究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这在教材中体现如下: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并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②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就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乃至欧洲、非洲等地都有贸易往来;③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要超越民族与地区的界限,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的全局观。
现代化史观,就是用现代化观点来看待全球历史,特别是17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史与1860年以来的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抗争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经济上,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从戊戌变法探求君主立宪制到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启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大门。思想上,维新思想、民主共和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是西学东渐也是思想民主科学化的过程。整个的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全球化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國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社会史观强调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人类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等。社会史观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产物。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中国古代史不再是古代史官编纂的王侯将相史,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社会史观。例如,盛唐气象中描绘唐朝女子骑马、打球的景象,宋元时期的瓦子、杂剧都是与平民生活相关的娱乐休闲场所。学生看到的是更加真实、贴切、鲜活的历史。
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最终主旨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例如,都江堰之所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因为李冰父子正确利用地形特征,因地制宜,使其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更让人惊叹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使震区的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正确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为人类造福。
由以上论述可见,部编教材内容的编写已渗透了新史观。手执教材传道授业的师者应肩负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新史观的使命。我们应当借由每一节历史课,以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进行新史观教育,通过新史观的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使学生受益一生。
二、新史观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
(一)学生要知道和理解新史观的概念和内涵。
理论是基础,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教师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新史观的渗透教育应与上课内容相融合。
(二)结合具体上课内容渗透新史观,加强学生对新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用全球史观解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及大洋的阻隔,世界各洲间接触与交流是非常有限的。世界上各个地区都处于封闭发展的状态。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交通与通信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迅速扩张,使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市场形成。
这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应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构建世界市场的体系,无论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非拉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是构成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史观也叫整体史观,培养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人类发展的进程。
(三)学以致用,历史试卷中处处都有考查“新史观”的体现。学习历史是为了理解历史事实并运用史实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通过对近些年的中考试题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新史观的名词、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例如,传承、交流、融合的文明史观的概念;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的概念;世界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等全球史观的概念;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变迁、社会习俗、人口流动、城市化等社会史观的概念;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生态史观的概念。
长期在教学中渗透新史观和培养学生的新史观对于学生解答这些历史试题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新史观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历史史观的发展,新史观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历史教材的编辑和历史试题的选择都体现了新史观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多的人意识到新史观的积极影响,新史观可以拓宽历史教学的认知视野。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忽视了立论。我们可以通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多维审视历史事件,如1949—1956年新中国历史,除了显而易见的一五计划成果和三大改造完成的物质文明成就,还要看到新生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文明成就和两弹一星的精神文明成就。历史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和国家、传承人类文明,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奠基。
新史观可以活跃师生思维。历
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以古鉴今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中学阶段要让他们初步具备这些能力。传统教授历史事实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教师要通过设计自主探究类问题、开展辩论赛等活动多方面开启学生的思维,讨论探究能够迸发新的观点。长期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师生的历史思维,也培养了属于学生的新史观。陈志刚教授曾说过,历史课堂不是知识传递课,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课。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通过课堂活动去培养的。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新史观,历史教师自身新史观的素养要提高。广泛阅读有关新史观的史学理论、史学专著。了解当下最新的史观发展动态,进一步加强对史观的学习和理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多方面渗透新史观,让学生把理论与具体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利用新史观指导我们初中的历史教学,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