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舞蹈活动的“加减法”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小学校园舞蹈活动难以普及与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在观念认同、方法途径、舞蹈编创等方面出现偏差。笔者以五年的实践探索,通过详实的调查数据、校园舞蹈的现状分析、实践的典型案例,运用“加减法”,就如何突破小学校园舞蹈普及活动的瓶颈,提出了“扩大覆盖面、扩展时空、增强师资”的三项加法以及“去繁求简、去难求易、去技求趣”三项减法。
  关键词:校园舞蹈活动 普及与提高 加减法
  小学校园舞蹈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动作启发和肢体活动,在校园内外,以舞蹈形象融合音乐节奏,表达学生内在情感,传递身心发展信息,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一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活动。
  2007年4月,笔者开展了《浦东新区小学校园舞蹈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为在浦东新区随机抽取的8所公办小学。地域横跨浦东高桥、川沙、金杨、陆家嘴和上南地区。随机抽取该8所小学三至四年级的400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98张,回收率为99.5%。共有34名音乐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和访谈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调查表明,在校67%的小学生喜爱校园舞蹈活动。79%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学校舞蹈社团活动,其中40%的学生认为没能参加舞蹈活动的原因是“我想跳,老师没选我”(见表1)。可见,舞蹈活动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但同时还远远没有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学生的需求。
  以笔者在小学中探索校园舞蹈活动的五年实践证明:小学校园舞蹈难以在校园广泛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此在观念认同、方法途径、舞蹈编创等方面出现偏差。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校园舞蹈活动必须立足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人群覆盖、活动时空、师资培训上做三项加法;在超越实际、追求技能、强制舞动上做三项减法。
  一、三项加法
  众所周知,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唱唱跳跳、手舞足蹈是少年儿童的基本特点,手拉手同伴,肩并肩同行是少年儿童群体的普遍行为。俗话说,会说话的人就会歌唱,会走路的人就会舞蹈。小学校园舞蹈活动理应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喜爱。为此,需做三项加法。
  加法一:提高认识,扩大覆盖面
  推进校园舞蹈活动的发展,应该在观念认同上做加法。第一,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校领导、教师对开展校园舞蹈活动的认识。如,组织教职工开展校内歌舞活动,积极参与、观摩社会舞蹈艺术活动,激发学校领导、教师对舞蹈的兴趣,提升开展校园舞蹈活动的认识。第二,在休闲时间,选择简单易学的儿童集体舞蹈加以体验、推广,提高师生开展校园舞蹈活动的欲望。第三,利用传统节假日,定期举行校园舞蹈节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社会热心人士、教师共同参加校园舞蹈活动,消除校园舞蹈推广遥不可及的心理状态;消除男女性别、年龄界限,营造音舞四起,人人参与,活力无限的校园文化氛围,小学校园舞蹈活动的发展繁荣就必然能众望所归。
  加法二:增设内容,拓展活动时空
  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学生反映学校经常在“六·一”节和艺术节期间举行校园舞蹈活动(见表2)。校园舞蹈活动的时空长期停留在需要时跳跳,空闲时教教的状态,排入了可有可无的行列。小学校园舞蹈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最大的问题是学校课程标准中没有校园舞蹈的课程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当前情况下,要在小学课程标准中列出一块校园舞蹈教育课程显然不够成熟。但是,小学校园舞蹈活动与相关学科密切相连。在相关学科与校园空间内融入舞蹈活动,既有助相关学科的教学推进,又有助激发相关学科时段的活力,同时还能丰富小学生的校园生活。
  加法三:提升能力,加强师资建设
  笔者在随机抽取的34名小学音乐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获知,具有舞蹈专长的教师有2人,没有参加过舞蹈培训的有28人,小学音乐教师普遍缺乏校园舞蹈活动的教学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更缺乏对舞蹈作品校园化的创作能力。有94%的教师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短期的舞蹈培训(见表3)。由此,加强校园舞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做加法。
  二、三项减法
  多年来,小学校园舞蹈的普及活动难以持续开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超越实际的“行政指令,一个模式,竞技比舞,追求形式”。由此,出现了学校强制推行,教师消极应对,学生望“舞”兴叹,出现过时停息的尴尬局面。调查数据显示,有71%的学生喜欢并建议学校举行校园集体舞活动(见表2)。实践告知我们,小学校园舞蹈活动的普及与提高,就现状而言,应该做三项减法。
  减法一:去繁求简,回归本体
  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全国第一批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推广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陷于停摆状态,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行政指令,带有强制感的集体学习、在推广过程中过度要求動作的规范等都是消弥孩子们热情,造成隐性伤害的原因。众所周知,校园集体舞是一种集体行为,有人体的接触、分离、变化的特点,通过舞蹈让学生感知男女同学的性别关系、感觉舞蹈与音乐的美感、感悟伙伴间的友谊,能增进人际交流,增加人对社会的融入性和介入性。当学生们手拉手成链形或圆形,会加强整体感和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又需要彼此关注和自我控制,在这种欢快、强大、厚实的跳动中,感受到的这种由集体向心力带来的真实美感才是校园集体舞的本体特质。
  育人为本的校园舞蹈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降低动作规范的高要求、高难度,从舞蹈本体出发,营造“与舞蹈为伴”的群体活动氛围,让孩子们在“好学、好玩、好记、好看”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才是普及校园舞蹈活动的真谛。如,校园集体舞《玩具小兵》就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创编的集体舞蹈,有“见个面、问声好、碰一碰,左右摆”的卡通性主题动作加上始终不变的踏步走的节奏,让孩子们在简单动律中一学就会。该作品在学校低年级推广时,一推就开,广泛传播。
  减法二:去难求易,回归本源
  校园集体舞活动应减少装饰性因素,回归朴实自然的舞蹈本源。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乐记》“乐象篇”里对“乐”的论述中提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2009年,当笔者从网上听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首歌时,着手为小学创编了适合中、高年级跳的《春晓》集体舞并加以推广。学生们在熟悉的诗词中配以动感的节奏,用后踢步,三步一点的基本步伐,配上弱拍的拍手节奏,把孩子们向上的精神风貌,内心的吟唱诗韵,用舞蹈的形象加以外化。当舞蹈音乐在学校课间播放时,有的学生就会在校园花园里、操场上、走廊内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该作品在参加上海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集体舞展演一等奖。
  减法三:去技求趣,回归乐趣
  小学校园舞蹈活动重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欢快的交流平台,过分追求舞蹈技巧,带给小学生的只会是消极疲乏,减弱学生参与校园舞蹈活动的兴趣,同时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许多学生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会舞蹈,就此,远离校园舞蹈,甚至反感校园舞蹈。所以,小学校园舞蹈应该选择学生喜欢并熟悉的音乐和歌词,让学生在喜欢的节奏和音乐中简单舞动,寻找自信,才能让无意跳舞的学生都能参与舞蹈,喜欢舞蹈。2012年,笔者选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郎”的主题曲《左手和右手》,改变节奏,沿用弦律和歌词,融入学生喜欢的爵士舞动作编创了校园集体舞。作品受到了师生的喜欢并在学校内推广,获上海市第四届中小学生校园集体舞展演一等奖。
  三、结语
  无论从何种角度探讨校园舞蹈活动的教育功能,都必须从舞蹈的本体特质入手,它的本体特质决定了它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作用更直接,更明显,也更有冲击力。
  积极开展舞蹈动觉和知觉活动,不仅要发展特长学生,更要尊重和保护全体学生的舞蹈兴趣,调动校园舞蹈活动的一切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不同学生的舞蹈兴趣和潜能是我们开展校园舞蹈活动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平 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3] 程心天:《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4] 资华筠:《舞思——资华筠文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5] 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抽象的学科,孩子们总觉得乏味,没兴趣,不愿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在游戏中不知疲倦地学习,兴致勃勃地争论、交流、探索、发现,他们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思维不断发展,内在的潜能和创造的欲望被不断地挖掘……  关键词:快乐 轻松  “孩子原来可以如此快乐地学习!”这是走进我们数学课堂后的一个惊讶。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抽象的学科,整天都是口诀、法则、公式……由于这样,孩子
期刊
摘要: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也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诗歌 意象 意境  有人说文贵含蓄,诗美意境,我同意这种说法。  诗歌创作,无论是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方面,还是在思想感情方面,都是为意境服务的,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凭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