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谚语的关系探究及情感色彩辨析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s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语和谚语作为熟语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沿袭和继承性。其情感色彩因为应用领域的不同也有所差异。“饮水思源”是集成之“优雅”,“喝水不忘挖井人”则是简练之“通俗”。
  关键词 成语 谚语 情感色彩 饮水思源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简短而固定的格式包含了丰富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语言特点,正是中国人追求内敛、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的完美体现”。成语一般具有两大特点:1.成语是某一表达方式长期沿用的结果;2.在历史长河中的词汇一旦作为成语沉淀下来,它内部的结构形式就基本固定了,这一简单的语言表达式也就包含了该词语背后所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以“饮水思源”为例,该成语最早见于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在公元544年,梁元帝派他出使西魏。可没多久,梁朝被西魏灭掉。西魏王非常赏识庾信,就留他在西魏的国都长安做官。庾信不愿意,可是又走不了。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30年,心里非常思念故土。“落实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就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故土之思。与饮水思源意思相近的还有“落叶归根”,两者都表达了“不忘本”之义,在感情色彩上都具有极强的教化意义,不同的是“落叶归根”落脚于“归”,强调的是结果;而“饮水思源”落脚于“思”,强调的是影响。此外,“饮水思源”和与其反义成语如 “数典忘祖”、“乐不思蜀”除了褒贬色彩的对立外,更表现在对社会道德的遵从状态上,也就是说,“饮水思源”是与社会道德同向的,而“数典忘祖”“乐不思蜀”则是反向的。
  从CCL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来看,在近二十年的新闻报刊以及其它形式文学作品中,“饮水思源”的语意已经从最初的表达思念之情过渡到“不忘本”“报恩”“回归”的语义上了 ,并且大体固定在这一语意上,只在具体语境中有细微差别。例如:
  “北京二中270周年校庆,要我为纪念册题词,我题写的是:饮水思源,母校如母。我想不出更能表达我的思想感情的字眼了”。
  在现当代,上海交大更是把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作为其校训。而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虽未将“饮水思源”列入校训,但校内皆有“饮水思源”碑。这一切都使“饮水思源”这一具有教化意义的成语笼罩了浓浓的学术氛围,旨在激励当代大学生深思笃学、承前启后,“饮”时代之水,“思”历史之源。
  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通俗简明而又具有含义深刻的定型语句。广义的谚语包括俗语,也称俗谚。无论是俗语还是谚语,都建立在一定生产生活经验上,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它们可以表现民族传统文化,反应地理环境特征和地域民俗风情,是人们在口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俗语兼具简练精辟与形象化的特点,道理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因此得以长久而广泛流行。“俗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俗语长久并广泛流传,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形成作用甚大。很多俗语一方面折射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毫无疑问,谚语俗语在作为一种生活文学和民间文化在变现心理和彰显民族价值观上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尽管如此,但是俗谚的生活化和口语化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新闻、报刊等正规出版物上出现的低频率性(部分具有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除外)。因此,同样是通过CCL语料库检索,与“饮水思源”同义的谚语“喝水不忘挖井人”只找到一个相关词条。
  “喝水不忘挖井人,这就是为什么广安有那么多地名、街道和建筑物被命名为‘思源’了”。
  —— 当代\应用文\新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而另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有人教版某一年级的课本上的那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喝水不忘挖井人”在语意上也是指“不忘本”和“追思”,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却别有一番往事不堪回首的辛楚和岁月蹉跎的艰涩。若是在这种语境下换成“饮水思源”则很有可能会削弱俗语表达基础上的亲民性。由此可见,谚语或俗语的感情色彩是和它产生和使用的时代大背景紧密相连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推测,成语的发展是词汇和语义长期淀积的结果,而与之相对应的俗谚是这些已经成形的、半成形的成语为适应广大劳动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文化氛围异化后的产物。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同源性,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只是应用统摄的领域有所不同,是在发展轨迹和应用的主题上发生了偏移。
  “追求和谐,重视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语音上的流畅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3因此产生了大量结构规整、韵律和谐、意义深远的成语。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更换着文化基调和审美眼光,这造就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对立与统一。
  如果说,四字成语满足了形式上的‘雅’和表达意义上的‘俗’,那么俗谚则成全了表达方式上的‘口语化’和理解方式上的‘通俗化’。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语用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黄慧敏.成语结构形式的文化意蕴[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钱伟.浅析俗语中的中国人价值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提到吕雉,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残杀戚夫人成为人彘的故事。但是就吕雉本身的女性角色而言,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吕后杀戚姬、诛功臣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与其攻击性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早期的牢狱之灾和刘邦的移情别恋使吕雉深受挫折。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吕雉 挫折 攻击性心理 戚姬  吕后名雉, 字娥姁, 单父( 今山东单县) 人。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她却能执掌西汉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
期刊
摘 要 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这三个层面进行了革新与探索,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逼近真实,将在“文革”中被忽略、被践踏的人的主体精神不断放大,在苦难、死亡、暴力、血腥中抵制人性本身的退化。其创作特殊鲜明,究其缘由,可从作家的阅读经验、童年的记忆以及生活经历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余华 先锋小说 死亡 血腥 阅读  “先锋”一词,正如法国荒诞派戏剧作家欧仁·尤奈斯所说
期刊
摘 要 郁达夫,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代表性作家,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更表现出与东方文化不可割舍的联系。他面对现实世界采用儒道互补的形式,建构审美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其作品中渗透的儒道思想分析之。  关键词 郁达夫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雨果曾经说过:“未来仅仅属于有风格的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长留人们记忆的只有那些卓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创作即属此种。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期刊
摘 要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社会阶层变动加剧,大贵族衰落,乡绅阶层崛起。而在这一过程中,婚姻是乡绅通往上层社会的重要途径,帕斯顿家族即可为例。该家族在缔结婚姻时往往在经济、政治、门第等因素上多有斟酌,以使家族地位上升、财富增加。  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 英国 乡绅 婚姻  英国乡绅阶层产生于12世纪末,形成于14、15世纪,16世纪末迅速崛起。乡绅是地产规模在贵族之下、约曼之上,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被认
期刊
摘 要 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扶持 人口较少民族 发展现状与前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期刊
摘 要 以利益得失为核心价值,跨文化传播正成为了人类交往的痼疾,因跨文化传播而带来的问题愈发严重,以至于频繁发生因文化差异而爆发的各种流血冲突事件。因此,到底如何解决跨文化传播难题理应成为我们重视的对象,而转变早先以成本-收益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 地理因素 文化差异 文化多元 爱  在所有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中,“求同存异”几乎是最为无可争议的观点之一。但问题是该如何去“求”同,又
期刊
中国文人,常以“旷达”相称。有“古今隐逸之祖”的陶渊明,有“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的卢照邻,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追根究源,“旷达”当从庄子说起。《庄子 逍遥游》中无名、无功、无己、无用之境,实乃古人“旷达”之滥觞。庄子让心灵从生死、贵贱、荣辱等种种人生枷锁中超脱出来,活得轻松、自由、洒脱,这正是中国士大夫执著追求、向往的瞬间而永恒的人生观——旷达。及至后世,“
期刊
摘 要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原生态艺术”、“地方营销”等词迅速在文化艺术领域串红。保护、传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在这样文化发展氛围下,挖掘、抢救、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成为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弘扬民族文化,借助“本土”、“原生”、“个性张扬”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结合,打造具有地
期刊
摘 要 高校就业工作情况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是每个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多元文化背景为契机,结合赣南医学院多年就业工作经验,探索性的总结归纳出360度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高校 360度 就业  近年来,赣南医学院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经过多年的学生就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摸索出“360
期刊
摘 要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文言文阅读教育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拆解方式,通过诵读使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中达成知识的积累与吸收。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朗诵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多为名师名家苦心孤诣的代表之作,负载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古典文化,它们或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或具有凝练古朴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或在行文中寄托了作者高远的理想,反应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