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张冲和他的世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前,塞林格写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时间,很多青少年模仿主角霍尔顿的打扮,大冬天穿着风衣,倒戴红色猎人帽。他满嘴的粗话,反抗学习,在纽约城无所事事地游荡。这本书也成了时代的标杆,宣示了一个“反文化”时代的到来。
  17岁的中国北方少年张冲,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老师和爸爸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能像邻村的一个大学生一样买车,不久又换车。而他自己,在学校里从来不想好好读书,他留了长头发,染成黄颜色,戴巨大的耳环,跟女孩约会,抽烟,飙车,跟流氓打架,侮辱老师和校长。后来他做了歌舞厅的保安,因看不惯公安局副局长的行为,把他铐在包间里用勺子挖出了他的眼睛,在即将年满18岁的时候被捕。
  杨争光2010年出版的小说《少年张冲六章》将故事放在了国内,写的是这个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歌与哭,于是,我们阅读它,便觉得有了更为切肤的痛感。
  一、没有世界的头脑
  张冲基本属于幼年聪慧的学生,到县城读书后,变成了一个染头发、扎耳钉、抽烟、骑摩托车泡妞的“问题少年”。但同时,他在真正的道德底线上又比很多人高出很多层次,比如他的恋爱过程像一个强盗似的,但是他们没有身体上的交往特别是强迫性的行为,这是少年闪光的一面。在这部小说中,人的成长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化,一步步远离一般人设定的教育道路,却一步步更贴近现实:张冲帮助姨父剪苹果枝使其更多结果,打发来耍赖的“歪人”,解决同学的堕胎问题……他聪明、正气,能从复杂的事情当中找到最简捷的方式解决。但他同时也威胁要强奸女老师,偷录教育局长性爱的录音,从某个角度上说,张冲就像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所描述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一样,在尘世中悠游有余。
  而张冲的这些个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爸爸那里来,爸爸就是与他讨论课文的另外一位老师。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国王把煮熟的种子发给每个孩子,只有雄日没种出来花,结果他成了继承人。张冲:“他骗了全国的孩子。”老师:“国王不是骗,是考验。”爸爸:“国王骗人在先啊。”“雄日是实心眼儿,实心眼儿干不了大事。”“国王不会让雄日做他的继承人,那是哄傻瓜二毬呢。”
  在一个孩子的内心,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而另一方(“爸爸”)的解读很符合孩子的心理,他很明显会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一方的观点,而对这一方观点,孩子本身没有任何的辨别能力,只是图个别致,只是图个痛快,甚至只是图与别的同学、与老师不同。在张冲的学习历程中,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识不强,所以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对抗,学生就信服另一种解读,拿这种解读故意让老师难堪,师生之间的授业基础完全坍塌。于是便发展为强力之间的对抗。张冲就在这样的反抗当中,一步步迷失自己,自己想怎样,想要什么,完全不去考虑。
  于是,对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成了他人格的基础,而在对抗中头破血流,最终进了管教所,则又是他的命运。
  张冲对自己有一个总结,他说:“我想我虽然念不好书,考不上大学,但我会不会美呢?有时候我觉得我是美的,更多的时候觉得我不美。老师也不会认为我是美的。在我爸的眼里,考不上大学怎么也不会美,也许是社会的垃圾。”
  张冲的头脑中,是传统的正义、义气,是实用的知识,是人性深处最闪光的东西。郁达夫说,五四最大的精神就是发现了一批人,他们不为父母活着,不为社会活着,就为自己活着,根本问题是怎么样成为他自己。可对于张冲来说,他也不知道怎么样能成为他自己,有的时候觉得他可以成为他自己,更多的时候,他把未知交给未来,因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二、没有头脑的世界
  在少年张冲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按照张冲所接触的世界来说,仿佛有六个方面:父母、老师、同学、姨夫一家、课文和他自己。
  然而悲剧的却是,长辈所有的人,都想把后辈所有的人,培养成太阳神阿波罗,坐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俯瞰人间众生。
  爸爸张红旗希望他认真读书,考大学,出人头地。在张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玩中学习”的时候,爸爸勃然大怒,揍了张冲一顿。在爸爸看到成绩单后,把张冲吊起来,拴在牛槽上。
  张红旗说:“我想让你坐轿。”
  张冲说:“我不想坐也不想抬,我自个儿用腿走。”
  张红旗说:“你是学生,你唯一的正事就是念书。书念好了,一好百好,念不好书咋也不好。”
  张冲说:“我算看透了,你,我妈,亲戚,还有老师,都把自己当成有好心没有好脸色的好人。我宁愿看好脸色!我不相信好心一上脸就会变色。见学习好的娃就眉开眼笑,好像见了皇上一样,见学习不好的就摇头,就啥都不是了。你们都是这样的人!我在你们眼里啥也不是。”
  上官英文老师管理学生的方式是扇巴掌,扇脖子,抓住学生抽烟是让学生坐在国旗下,每个人同时抽五支烟,直抽到脸上苍白,倒地不起。李勤勤老师认真负责,多次与张冲谈话聊天,也请他到家里去作客或者帮忙,但还是鼓励他学习,甚至要帮他补习功课。
  张冲帮姨父修剪苹果枝,提高了苹果的产量和质量,还帮姨父打发了前来敲诈的“歪人”。姨父一见张冲就高兴,但说他“娃是好娃,就是不爱读书”;怕张冲哪天惹出麻烦连累了自己的儿子文昭,要求儿子和张冲“该亲密的时候亲密,该躲开的时候躲开”。
  于是张冲的头脑与现实形成了极大的落差,因为现实是:爸爸要求他考大学,老师要求他考大学,亲戚说“娃是好娃,就是不爱读书”,同学在一起就是一起对付老师,抽烟,喝酒,泡妞,飙车……人人都希望张冲成长为坐在阿尔卑斯山头的日神阿波罗,高高在上,成为“人上人”。张冲这个没有世界的头脑,与这个没有头脑的世界,互相冲突,也互相渗透、融合,在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冲突中,自己慢慢变成了世界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他所反抗的,就是他所成为的。小说行文至此,让读者有一股难以化解的悲凉之感。
  三、世界在头脑中与头脑在世界中
  正如本书封底所言,这部书是一部“忧思深广”的作品。确实,一谈到教育问题,就不能不“忧思深广”起来。中国的教育是想把所有人都教育成通才,国外的教育是把人教育成有爱心有创造力的职业人才。退而言之,姑且承认读书考大学的天然合理性,“应试教育”和所谓的“素质教育”的矛盾又推到我们面前。没有应试的这个分数,你连大学的敲门砖都得不到,还怎么去谈你的素质呢?但是试问哪一个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里学习,不是想拿一个好的分数而只是收获素质?“素质教育”的孱弱之处,就是在“应试”面前的全面溃败。   很多人批评教育,主要是批评语文教育,张冲的悲剧就是一个例子,小说也只写了语文。批评从选文,到教师,到教法,认为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不过,这些学者们、作家们,往往也只是通过想象,把“语文”塑造成自己想要的龌龊样子,再加以批评。
  有朋友建议我读韩寒,我问:你说的韩寒,就是三十多岁了,还在记恨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的那个赛车手?也有学生将我的军,问我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郭敬明和韩寒的书了,我会读哪个——不能说不读书了。我想了一会儿说:读郭敬明老师的书,读他的书只害自己,读韩寒的书会想着法子跟别人过不去,害别人。
  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人说:选了我的文章,我却不会做。或者:我只得了1分。
  批评语文的例子,举来举去就那几个,抄来抄去。但也有更大胆的,江苏卫视的一个非常红的主持人曾经在“读报”栏目里说:中学作文就是教学生说假话。我邀请他来听我的作文课,至今没见到他来听,也没有回复。
  高三年级暑假,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读给同学听,标题是《把快乐的暑假还给学生》,我问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说,我听他的了,如果没考上好大学,我去责问他,都是听了你的话才没考上的,他会说,你傻呗。
  一个网友读了钱理群教授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书,觉得不错,责问我为什么中学老师不读书,尤其是钱理群教授的书。我罗列了五部钱教授的书,问他说的是哪一部。他过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书名,然后接着指责。我只能笑而不语。
  媒体是发声的地方,发声不能引起价值观的错乱,所以就是别人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因为别的没有更多的发声的渠道,所以就成为唯一的声音,所以就是真实的,所以就是全部的。于是,部分人的头脑,变成了世界的头脑,世界整个儿装进了他们的头脑中。
  但在他们的冰雪般寒冷的语言覆盖大地的时候,老师们的教学,依然带来春天的气息。中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也有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并且,很多的普通老师为此而默默努力着。
  他们关心学生的生活,有时甚至因为道理在学生这一方,而稍微违反学校的不合理规定。如一个女生缩着肩对我说:老师我犯错误了。问怎么回事儿。她说:我买水果到宿舍,门卫说水果也是外卖,让我把名字写下来了。我笑着说:别人追星让你签名你就签一个呗。女生高兴地跳着走了。
  他们只是立足自己的岗位,做着日常的工作,他们不会玩教育新花样,但他们不断地阅读,让自己的心灵接近学生的心灵。很多的老师都拥有不老的童心。
  他们会在课余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成文章,而这些文章,发现真问题,提出真见解。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重版了十几次,曹勇军老师编辑的《高三10班在六楼》被王彬彬教授称为“语文课上公民教育的典范”,而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似乎还没有哪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比王雷老师《战战兢兢的讲台》更深刻,更有切肤之痛。
  普通老师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去浇灌孩子的心灵,引导他们在幽昧之地去发现光明,老师的光荣与梦想也就得以实现。
  可是他们背负指责,默默工作,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他们不作惊人之语,他们不为收视率操心,他们没有舞台,他们只能在三尺讲台上,将自己的头脑,奉献于这个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社会。头脑在世界中,教育的头脑也在,它没有被发现,但它一直都在。
  四、结语
  小说对于现实的教益,就在于它能对很多“客观”“公正”“完全对”的问题问一个“真的这样么”?对于少年张冲与他的世界的思索,应该只是个开始,而其所映射出来的个性与教育、现实与理想,总之就是头脑与世界的冲突,仍然会继续存在。
  直指文化,直指人心,直指人生理想,这部小说写出了我们的文化土壤的极端复杂性、缠绕性,以及种种以爱的名义对“人”的扼杀。它是关于一个少年的,也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是关于教育问题的,也是关于民族精神如何强调、如何独立的;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史的,也是关于人性的。
  虽然这部小说的内涵十分丰厚,可供我们思考的东西有很多,但我要说,这是一部非常好读的小说,语言俚俗而充满智慧的幽默,很多的桥段会让人哈哈大笑。整本书从不同的视角写出来,很像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既可以当成是打发闲暇的读物,也可以让我们深思教育,深思现实。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其他文献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结合近几年来用户质量投诉普遍存在的砖混结构房屋现浇板典型裂缝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固修复方案并进行了修复,效果
本文通过对翡翠优化与处理的介绍,笔者结合自己的检验经验,对如何鉴定优化翡翠和处理翡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病,某些息肉有多发倾向,一般认为息肉超过100个便称之为息肉病。2-100个之间的叫多发性息肉。息肉病中较常见的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又叫家族性结肠腺瘤病(FPC
先天性巨结肠以及炎性肠道疾病与患者的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itnal polypeptide,Vip)和P物质(Substance-P,SP)有关,应用放射免疫法对139例儿童和青少年空腹血浆的Vip和SP
通过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业务的数据需求分析,研究了矿产资源属性和空间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并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实例实现,验证了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设计的可行性。
结肠损伤是较常见的腹内脏器伤之一,其诊断治疗在消化道创伤中是较复杂难题之一,其手术处理仍存在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两种意见,本文总结我院收治40例的诊治经验。
对工程中常见楼面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侧重抓住主要矛盾,从设计、材料、施工三大方面提出了防治住宅楼裂缝产生的措施,并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总结了板底裂缝的修补措施,以期提高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各种年龄。随着世界人口向高龄化发展,老年性大肠癌在我国亦有增加趋向,其诊断治疗也日益为医疗界所重视。为进一步认识老年性大肠癌特点,对其施
介绍了设置后浇带的作用,分析了地质条件、特定施工条件对建筑物设置后浇带的影响,并探讨了后浇带设置的位置、断面形式、钢筋布置及其施工工艺,以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