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多种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和交流,严重影响了人物陶瓷装饰艺术形式。文章从全方位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人物面具和陶瓷面具之间的关系,从中探讨社会生活风俗的转变,分析陶瓷艺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接受陶瓷艺术。
【关键词】人物面具;陶瓷;艺术特点;美术教学
一、引言
美术学科承担着提升学生欣赏水平与动手能力的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终身美术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面具由来已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集中的体现和凝聚。中国面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当代陶瓷艺术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凝聚,又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特别是在陶瓷人物画装饰方面,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迎合时代潮流,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对人物面具在陶瓷艺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领略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感受陶瓷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推动陶瓷艺术在教学领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
为了与学科更紧密地联系,中国学者独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核心素养的观念体系。学科核心素养被界定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改革统摄性和主导性的概念。在修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首要的任务是依据美术学科特征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凝练美术学科素养。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凝练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加以界定之后,问题就转向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解决这一问题,前提是要弄清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才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操作“双基”,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目的。
知识、技能必须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和认识。以往教育的问题体现在知识、技能未能转化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弊病,学生并未意识到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四、人物面具与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人物面具的内涵
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面具文化的早期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品种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的面具文化之国。在古代的典籍中、峭壁悬崖上、各种器物中、传统戏剧中,均有中国面具的影子。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面具流传在民间,每逢风俗节日,都能看到戴着面具来回穿梭的行人。中国的面具文化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在时代的洪流中,面具文化的传统内涵逐渐被淡化,比如宗教迷信、神鬼崇敬的内容渐渐消散,但是其艺术价值依然存在,并且其艺术性和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
面具的种类非常多,有着多种分类方法。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节日祭祀、生命礼仪、跳神、戏剧面具等;从空间分布和传承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藏面具、滩面具和萨满面具等。
面具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凝聚了民族、地域和宗教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滩面具已经萌芽并发展,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驱鬼怪、逐瘟疫,表达了远古时期民众对美好生活及健康的渴求。汉代以后,乐舞百戏、战争中频繁使用面具,面具的功能進一步扩大,同时和歌舞结合起来,增强了娱乐的成分。在战争中,将士带着“铁面”,形容怪异,能够从心理上攻陷敌人。隋唐五代时期,传统的戏剧中普遍使用面具,能够让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明清之后,面具的功能更多,在戏剧、祭祀、舞蹈表演等方面纷纷使用面具。如今,很多旅游景点推出各种各样的面具,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在四川、贵州和江西等地,流传的地方戏中仍然普遍使用面具,面具成为人们载歌载舞、除旧迎新、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历史非常悠久。陶瓷艺术作品造型独特,设计别具匠心,充分彰显了陶瓷艺术的审美倾向。对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陶瓷艺术进行全面分析,透过现象分析其规律,总结出陶瓷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陶瓷艺术美学研究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陶瓷艺术融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陶瓷艺术美学研究中,陶瓷艺术具有特殊性,关键在于材质的特殊,因此在美学意义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水、火、土熔铸的艺术是构成陶瓷艺术的主要元素和艺术载体。从古至今,陶瓷艺术的媒介材料始终没有变化,虽然陶瓷艺术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时尚元素,但是其本质没有变,只不过其艺术性已经超越了本质,超越了使用价值。
陶瓷艺术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含技术方面完美的制瓷手段和方法,而且包括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多样性的制瓷手段、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均融入陶瓷艺术中,被赋予了新的思想意义。当然,受到外来艺术、外来文化的冲击,陶瓷艺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彰显了个性。不过,很多创新型的陶瓷艺术仍然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两者实现了完美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现象。新时代的陶瓷艺术是继承和传承传统陶瓷艺术而来的,通过创新、超越,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但是其根源仍然根植于丰富的传统陶瓷艺术土壤之中。
五、人物面具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及表现形式分析
(一)意象的人物面具造型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中国人物面具充分体现了传统艺术中的意象,以“意”取“象”,反映了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具象与抽象造型之间衍生出一种特殊的造型——意象造型。意象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创作主体对客体的理解,然后用艺术形式把这种主观理解展示出来。 意象来自客观对象,超越了客观对象。这一特征体现在陶瓷人物印象表达方面,在继承和传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时代特征。比如原始时期的彩陶艺术、元代的青花人物能够为人物面具创作者提供丰富的资料,为意象造型注入新的理念,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陶瓷人物绘画作品,充分彰显此项艺术的工艺美。人物意象创作对创作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创作者必须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其次,创作者对人体结构的了解非常清晰;再次,创作者能够用简练的笔画刻画出人物的形象,能够在寥寥数笔中突出绘画的“意”,也就是表达出人物意象。
(二)写实性人物面具造型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西方写实主义理念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很多艺术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写实主义理念,我国的美术教育并把它作为基础教育内容之一。因此,很多当代陶瓷艺术家在人物绘画技法上,技艺更加纯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准确,不仅能够描绘出人物的真实面貌,而且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风格。陶瓷艺术中的人物面具,应该积极借鉴西方艺术观念,拓宽艺术创作的领域,丰富人物形象表达,比如把西方的色彩、装饰手法运用到中国陶瓷艺术人物面具的设计中。本文研究的写实,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写实,而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结合历史变迁、时代因素的融入,形成独特风格的审美特色,本文的写实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
人物面具在陶瓷艺术造型中的应用,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过程首先要继承所有的人物面具创作特点,另外要从心理情感、性格特征等方面对面具进行设计,注重面具的造型特征。陶瓷工笔人物画在工艺方面更加细腻,一笔一画之间融入了理性和感性,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够充分彰显个性和审美理想,也是情思的充分流露。在传统陶瓷人物绘画中,人物的外形是通过一系列刚柔曲直的线条来彰显的,形成了陶瓷人物绘画的普遍规律,比如美人要修长、高士意思淡等。不过在现代思想理念下,人物造型在不断地创新,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各种技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彰显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陶瓷人物画装饰是一种最主要的装饰手段,也是一种古老的装饰题材。早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就设计了原始彩陶来装饰自己的生活。一直到今天,陶瓷艺术的装饰作用仍然没有改变,并且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彰显了时代特征。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人物面具,人物面具和陶瓷艺术实现有效的结合,是艺术创新、文明进步的象征。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陶瓷人物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继承和传承此项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7-9.
王晶石.他者与大记忆:论庞德人物面具中自我的显现[J].外语研究,2016,33(06):94-98.
尹凤奇.史前原始艺术精品——浅析北福地陶制面具的艺术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43-144.
林凡.藏戏的面具[J].当代戏剧,2002(05):31-32.
张欣.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性探究及其应用[J].中国陶瓷,2016,52(06):86-89.
劉训立.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大舞台,2016(05):97-99.
【关键词】人物面具;陶瓷;艺术特点;美术教学
一、引言
美术学科承担着提升学生欣赏水平与动手能力的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终身美术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面具由来已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集中的体现和凝聚。中国面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当代陶瓷艺术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凝聚,又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特别是在陶瓷人物画装饰方面,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迎合时代潮流,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对人物面具在陶瓷艺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领略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感受陶瓷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推动陶瓷艺术在教学领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
为了与学科更紧密地联系,中国学者独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核心素养的观念体系。学科核心素养被界定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改革统摄性和主导性的概念。在修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首要的任务是依据美术学科特征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凝练美术学科素养。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凝练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加以界定之后,问题就转向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解决这一问题,前提是要弄清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才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操作“双基”,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目的。
知识、技能必须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和认识。以往教育的问题体现在知识、技能未能转化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弊病,学生并未意识到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四、人物面具与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人物面具的内涵
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面具文化的早期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品种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的面具文化之国。在古代的典籍中、峭壁悬崖上、各种器物中、传统戏剧中,均有中国面具的影子。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面具流传在民间,每逢风俗节日,都能看到戴着面具来回穿梭的行人。中国的面具文化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在时代的洪流中,面具文化的传统内涵逐渐被淡化,比如宗教迷信、神鬼崇敬的内容渐渐消散,但是其艺术价值依然存在,并且其艺术性和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
面具的种类非常多,有着多种分类方法。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节日祭祀、生命礼仪、跳神、戏剧面具等;从空间分布和传承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藏面具、滩面具和萨满面具等。
面具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凝聚了民族、地域和宗教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滩面具已经萌芽并发展,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驱鬼怪、逐瘟疫,表达了远古时期民众对美好生活及健康的渴求。汉代以后,乐舞百戏、战争中频繁使用面具,面具的功能進一步扩大,同时和歌舞结合起来,增强了娱乐的成分。在战争中,将士带着“铁面”,形容怪异,能够从心理上攻陷敌人。隋唐五代时期,传统的戏剧中普遍使用面具,能够让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明清之后,面具的功能更多,在戏剧、祭祀、舞蹈表演等方面纷纷使用面具。如今,很多旅游景点推出各种各样的面具,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在四川、贵州和江西等地,流传的地方戏中仍然普遍使用面具,面具成为人们载歌载舞、除旧迎新、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历史非常悠久。陶瓷艺术作品造型独特,设计别具匠心,充分彰显了陶瓷艺术的审美倾向。对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陶瓷艺术进行全面分析,透过现象分析其规律,总结出陶瓷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陶瓷艺术美学研究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陶瓷艺术融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陶瓷艺术美学研究中,陶瓷艺术具有特殊性,关键在于材质的特殊,因此在美学意义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水、火、土熔铸的艺术是构成陶瓷艺术的主要元素和艺术载体。从古至今,陶瓷艺术的媒介材料始终没有变化,虽然陶瓷艺术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时尚元素,但是其本质没有变,只不过其艺术性已经超越了本质,超越了使用价值。
陶瓷艺术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含技术方面完美的制瓷手段和方法,而且包括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多样性的制瓷手段、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均融入陶瓷艺术中,被赋予了新的思想意义。当然,受到外来艺术、外来文化的冲击,陶瓷艺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彰显了个性。不过,很多创新型的陶瓷艺术仍然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两者实现了完美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现象。新时代的陶瓷艺术是继承和传承传统陶瓷艺术而来的,通过创新、超越,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但是其根源仍然根植于丰富的传统陶瓷艺术土壤之中。
五、人物面具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及表现形式分析
(一)意象的人物面具造型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中国人物面具充分体现了传统艺术中的意象,以“意”取“象”,反映了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具象与抽象造型之间衍生出一种特殊的造型——意象造型。意象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创作主体对客体的理解,然后用艺术形式把这种主观理解展示出来。 意象来自客观对象,超越了客观对象。这一特征体现在陶瓷人物印象表达方面,在继承和传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时代特征。比如原始时期的彩陶艺术、元代的青花人物能够为人物面具创作者提供丰富的资料,为意象造型注入新的理念,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陶瓷人物绘画作品,充分彰显此项艺术的工艺美。人物意象创作对创作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创作者必须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其次,创作者对人体结构的了解非常清晰;再次,创作者能够用简练的笔画刻画出人物的形象,能够在寥寥数笔中突出绘画的“意”,也就是表达出人物意象。
(二)写实性人物面具造型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西方写实主义理念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很多艺术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写实主义理念,我国的美术教育并把它作为基础教育内容之一。因此,很多当代陶瓷艺术家在人物绘画技法上,技艺更加纯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准确,不仅能够描绘出人物的真实面貌,而且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风格。陶瓷艺术中的人物面具,应该积极借鉴西方艺术观念,拓宽艺术创作的领域,丰富人物形象表达,比如把西方的色彩、装饰手法运用到中国陶瓷艺术人物面具的设计中。本文研究的写实,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写实,而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结合历史变迁、时代因素的融入,形成独特风格的审美特色,本文的写实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
人物面具在陶瓷艺术造型中的应用,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过程首先要继承所有的人物面具创作特点,另外要从心理情感、性格特征等方面对面具进行设计,注重面具的造型特征。陶瓷工笔人物画在工艺方面更加细腻,一笔一画之间融入了理性和感性,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够充分彰显个性和审美理想,也是情思的充分流露。在传统陶瓷人物绘画中,人物的外形是通过一系列刚柔曲直的线条来彰显的,形成了陶瓷人物绘画的普遍规律,比如美人要修长、高士意思淡等。不过在现代思想理念下,人物造型在不断地创新,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各种技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彰显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陶瓷人物画装饰是一种最主要的装饰手段,也是一种古老的装饰题材。早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就设计了原始彩陶来装饰自己的生活。一直到今天,陶瓷艺术的装饰作用仍然没有改变,并且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彰显了时代特征。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人物面具,人物面具和陶瓷艺术实现有效的结合,是艺术创新、文明进步的象征。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陶瓷人物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继承和传承此项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7-9.
王晶石.他者与大记忆:论庞德人物面具中自我的显现[J].外语研究,2016,33(06):94-98.
尹凤奇.史前原始艺术精品——浅析北福地陶制面具的艺术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43-144.
林凡.藏戏的面具[J].当代戏剧,2002(05):31-32.
张欣.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性探究及其应用[J].中国陶瓷,2016,52(06):86-89.
劉训立.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大舞台,2016(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