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历来备受教材编写者和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尤其是2002年以来,古典诗词以新题型出现,而且历经四年的发展,相对稳定地赋予了8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在这个显性分数的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隐性的分数,那就是学生一旦将古诗名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马上会使文章的语言简练,文采斐然,品位提升。那么,我们如何作好古诗鉴赏的教学和复习呢?我想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研究考题考纲,把握题型特点
我们不妨看一下近三年的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无论是2005年全国卷对修辞手法和景情关系分析的考查,北京卷、天津卷对思想感情的考查;还是2006年全国卷对诗词层次、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分析,天津卷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等等,难度都不算大,且有规律可循,虽然提问方法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
1.针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设置问题。例如2005年全国卷中的“修辞方法”,福建卷的“艺术表现手法”;2006年全国卷的“思想感情”等,都是针对某一方面设问的。
2.综合上述两方面和几个方面设问。例如2006年安徽卷对艺术手法和内容的结合分析。
3.两首诗进行对比设问。2006年的湖北卷、湖南卷和重庆卷的古诗鉴赏都是对比赏析。
我们引导学生认清鉴赏内容和试题形式,才能找准入手点,进行教学和复习。
二、立足语文课本,深挖活用教材
我们认真审视一下2006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就会发现,这些试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都可以从语文课本古诗鉴赏教学中找到依据。例如,全国卷对古诗层次和内容的分析,在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一课的练习中有明确的要求;福建卷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湖北卷对融情于景的赏析,山东卷对情感内容和风格的赏析等,在教学《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山居秋暝》等诗篇时都有明确教学。
以《旅夜书怀》为例,这首诗的前四句分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四句是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教学这首诗的目的,一要懂得律诗的基本章法,四句一层,前后两层;二要掌握所写内容。这恰是2006年全国高考卷答题方法的渊源。
仍以这首诗为例,诗的一、二句写近景,三、四句写远景,景中寓情,乐景写哀情,同时作者用“星垂”反衬原野的广阔,用辽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等反衬诗人的孤独形象和凄苦心情。后四句诗抒情,寓情于景,同时运用到反问和反语。整首诗还构成借景抒情的结构。这又是湖北卷和山东卷的答题方法。
教学复习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每一篇课文内容的梳理,并适当地链接高考,我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诗歌特点,指导鉴赏方法
1.分清诗歌类型,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古典诗歌内容丰富,类型繁多,相同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寄寓的情感有其共性。如果我们能确定诗歌属于什么类型,就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咏物诗,我们就要考虑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的关系,看作者是否在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惜别送别诗,看作者作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语言、动作等,从而体会其中的情感。
2.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品读鉴赏诗歌
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是诗歌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沟通诗人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完美结合的产物,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然幽静,就是通过“山”“雨”“秋”“月”“松”“泉”等意象表现出来的。再如有了“落木”与“长江”的组合,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悲凉的磅礴气势。由此可见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意境是经过众多意象的组合而描绘出一幅图景,再加上诗人的主观审美情感,形成的一种境界。
诗歌鉴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有这样一些意象:细草、微风、河岸、桅樯、夜晚、孤舟、星星、原野、月亮、江水,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组合描绘,便有了一幅寂静凄清、感慨伤怀的画面,“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原野辽阔空旷;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这样的“景”就是诗人“情”的寄托,诗人融情于景,在景中涂抹了多少自己的感慨与凄苦。
3.分析妙词佳句,把握艺术手法
总的说来,诗歌内容是最为含蓄凝练的,尤其是大诗人,他们往往借一个字和一个词而使全诗生色。透过这些妙语佳句,我们能进一步地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也是高考命题人命题的一个方向。2005年天津卷分析“望”字的作用,2006年上海卷分析“倦”字用得好的理由,都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在平日教学和复习强化时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字反衬出原野的广阔无边,“涌”字烘托出大江激荡奔流的气势。有些佳句还是诗歌的诗眼,抓住它便掌握了全诗的内容,从而理解了艺术手法。
四、加强鉴赏训练,规范答题术语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多读多练,才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晓之以理,导之以法,亲自指导他们做题,让其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水平。
另外,诗歌鉴赏本身涉及内容广泛,学生专业术语知识缺乏,回答问题经常是心知肚明却表达不出,我们要适当帮助学生归类整理,强化训练,以求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实,诗歌鉴赏方法很多,妙招不少,我在这里仅就教学实践谈些许体会,一孔之见,难免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研究考题考纲,把握题型特点
我们不妨看一下近三年的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无论是2005年全国卷对修辞手法和景情关系分析的考查,北京卷、天津卷对思想感情的考查;还是2006年全国卷对诗词层次、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分析,天津卷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等等,难度都不算大,且有规律可循,虽然提问方法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
1.针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设置问题。例如2005年全国卷中的“修辞方法”,福建卷的“艺术表现手法”;2006年全国卷的“思想感情”等,都是针对某一方面设问的。
2.综合上述两方面和几个方面设问。例如2006年安徽卷对艺术手法和内容的结合分析。
3.两首诗进行对比设问。2006年的湖北卷、湖南卷和重庆卷的古诗鉴赏都是对比赏析。
我们引导学生认清鉴赏内容和试题形式,才能找准入手点,进行教学和复习。
二、立足语文课本,深挖活用教材
我们认真审视一下2006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就会发现,这些试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都可以从语文课本古诗鉴赏教学中找到依据。例如,全国卷对古诗层次和内容的分析,在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一课的练习中有明确的要求;福建卷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湖北卷对融情于景的赏析,山东卷对情感内容和风格的赏析等,在教学《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山居秋暝》等诗篇时都有明确教学。
以《旅夜书怀》为例,这首诗的前四句分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四句是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教学这首诗的目的,一要懂得律诗的基本章法,四句一层,前后两层;二要掌握所写内容。这恰是2006年全国高考卷答题方法的渊源。
仍以这首诗为例,诗的一、二句写近景,三、四句写远景,景中寓情,乐景写哀情,同时作者用“星垂”反衬原野的广阔,用辽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等反衬诗人的孤独形象和凄苦心情。后四句诗抒情,寓情于景,同时运用到反问和反语。整首诗还构成借景抒情的结构。这又是湖北卷和山东卷的答题方法。
教学复习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每一篇课文内容的梳理,并适当地链接高考,我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诗歌特点,指导鉴赏方法
1.分清诗歌类型,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古典诗歌内容丰富,类型繁多,相同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寄寓的情感有其共性。如果我们能确定诗歌属于什么类型,就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咏物诗,我们就要考虑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的关系,看作者是否在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惜别送别诗,看作者作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语言、动作等,从而体会其中的情感。
2.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品读鉴赏诗歌
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是诗歌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沟通诗人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完美结合的产物,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然幽静,就是通过“山”“雨”“秋”“月”“松”“泉”等意象表现出来的。再如有了“落木”与“长江”的组合,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悲凉的磅礴气势。由此可见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意境是经过众多意象的组合而描绘出一幅图景,再加上诗人的主观审美情感,形成的一种境界。
诗歌鉴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有这样一些意象:细草、微风、河岸、桅樯、夜晚、孤舟、星星、原野、月亮、江水,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组合描绘,便有了一幅寂静凄清、感慨伤怀的画面,“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原野辽阔空旷;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这样的“景”就是诗人“情”的寄托,诗人融情于景,在景中涂抹了多少自己的感慨与凄苦。
3.分析妙词佳句,把握艺术手法
总的说来,诗歌内容是最为含蓄凝练的,尤其是大诗人,他们往往借一个字和一个词而使全诗生色。透过这些妙语佳句,我们能进一步地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也是高考命题人命题的一个方向。2005年天津卷分析“望”字的作用,2006年上海卷分析“倦”字用得好的理由,都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在平日教学和复习强化时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字反衬出原野的广阔无边,“涌”字烘托出大江激荡奔流的气势。有些佳句还是诗歌的诗眼,抓住它便掌握了全诗的内容,从而理解了艺术手法。
四、加强鉴赏训练,规范答题术语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多读多练,才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晓之以理,导之以法,亲自指导他们做题,让其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水平。
另外,诗歌鉴赏本身涉及内容广泛,学生专业术语知识缺乏,回答问题经常是心知肚明却表达不出,我们要适当帮助学生归类整理,强化训练,以求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实,诗歌鉴赏方法很多,妙招不少,我在这里仅就教学实践谈些许体会,一孔之见,难免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