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审美教育中审美趣味的培养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b5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感性的能力和水平,以此建构审美的心灵。体育审美教育是在直接感觉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提升审美趣味的趣味教育。在体育审美教育中,审美趣味的培养既是体育审美教育的起点,也是它最基本的内容和原则。
  【关键词】体育审美教育;体育审美趣味
  
  On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Taste in Sports Aesthetic Education
  LEI Guo-liang
  (Library of Wuhan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s, Wuhan 430079, Hubei)
   【Abstract】 As a perceptu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ims 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rceptual ability so as to build an aesthetic mind. In the meantim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lso the education of aesthetic taste aiming at forming and improving aesthetic taste on the basis of direct perception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taste is both the starting point of it and the basic content and principle of it.
  【Key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taste, aesthetics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审美教育本质上是“感性”的教育,它关涉到对人的各种感性能力(感知力、想象力等等)的培养,同时也关涉到对人的“性情”的重塑。作为“感性”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通过单纯的知识、技术和规则的灌输来实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即感性意义上的审美教育,一个首要的目标和关键的环节并不是审美知识或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基于个体感官感觉的审美趣味的培养。在体育中有许多审美教育的因素在培养人才方面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1审美趣味的内涵和特征
  1.1“趣味”一词的本义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来看,美的意识和观念,最初是与人的五官感觉尤其是所谓“低级感觉”密切相关的。味觉和味觉所带来的生理性或身体性的快感就是其中之一 。“趣味”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尤其是17、18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含义。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趣味”这个词组的关键点是“味”(“趣”与“趋”相通,代表“倾向”)。从西方的情况来看,“趣味”一词的语义最初也是指对滋味的感觉。古希腊语中的“趣味”与中国古代语文中的“趣味”或“味”的含义基本相同。在古希腊文中,代表味觉的“趣味”,只是一个和人的感觉器官相联系的词,它的全部含义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对有滋味之物的直接感受。
  1.2“趣味”一词的美学化
  在古希腊时期,“趣味”只是一个被看作与身体欲望密切相关的词,因而与审美活动不存在任何关系。但从17世纪开始,“趣味”逐渐转变为一个与审美判断相联系的术语,它被理解为对事物价值的感性判断(也叫趣味判断)。法国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杜博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反思性批判》(1719年)中指出了味觉感受与审美欣赏活动之间的相似之处,尽管在对食品的感受和对艺术品的感受中没有纯理性的分析,但其中又包含着超出单纯感觉或与心灵相通的内容,也即包含着对食物和艺术品价值属性的选择与判断。因此,“趣味”在此并不完全是生理性的或简单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古代,“趣味”或“味”这个词虽然最初指的是食物的味道,但当这个词用来指称某些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如文艺作品时,它的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唐代以后,文艺评论领域中谈到“趣味”的人很多,如苏东坡、严羽、李开先、袁宏道、徐渭、叶昼等人,都喜欢用“趣”、“味”和与之相关的“天趣”、“真趣”、“滋味”、“意味”、“韵味”等概念来言说文艺作品。它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具有精神的意义。
  1.3审美趣味的内涵和特征
  审美趣味是用以表示个人审美倾向的概念。所谓审美趣味,简单地说,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价值属性的主观偏爱与倾向(其中也包括对其形式和意义的直观感受)。
  因此,审美趣味的一个首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主观性或个体差异性。审美趣味在个体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日常审美活动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
  与此同时,审美趣味也具有群体性和共通性(在18世纪的西方美学中,这称为“共通感”或“共同感觉”)。同一个时代的人,由于生活背景、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等等的类似,在审美趣味上也可能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所谓“审美标准”或“审美尺度”,所谓“经典的”艺术样式,它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这种审美趣味上的一致与共通。此外,审美趣味还有高低之分。通常所谓“品味”一词,它所表示的就是高低不同的审美趣味。相对地讲,审美趣味的高低之分,与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有关,即越接近此类理想和标准的趣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抽象地讲,审美趣味的高低之分,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有关,即越接近身体性或生理性感觉的审美趣味越低,而越远离身体性或生理性感觉即越具有文化和精神意义的审美趣味就越高。
  1.4 良好的审美趣味的特征
  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它的根本目标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即将人的自然的、带有动物性或生理性特点的感觉和本能转变为自由的、审美的心灵。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甚至认为,审美教育实质上就是超越于功利目的的趣味的培养。认为趣味是人生的原动力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且认为,审美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既是情感教育也是趣味教育。
  审美趣味有高低之分,审美教育不但要培养审美趣味,而且要培养高级的、“良好的”审美趣味。“良好的”审美趣味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即:
  第一,趣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审美趣味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并不是它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在审美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培养一种审美趣味。试图将所有的兴趣统一到一种兴趣上来,这不可能也没有意义。审美是感性的、个体的活动,而不是理性的活动或群体的“事业”。
  第二,趣味的超然性和精神性。所谓“良好的”、高级的趣味,即是一种精神性的、基于精神愉悦并且具有文化内涵的趣味,只有超越了直接的、生理性的味觉才谈得上是审美的感觉和趣味。
  第三,趣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为“时尚”所遮蔽和替代。〔1〕时尚是一种群体性的、模仿的趋向。它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趣味,但缺乏个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甚至也缺乏审美的真诚,因此谈不上是一种“良好的”、高级的趣味。作为趣味教育来看的审美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人。
  2 审美趣味的培养在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体育与美育有着内在的关联,同属文化的范畴。不仅如此,体育本身也是美的一个重要源泉,且具有美育的职能。体育教育中的美学教育是通过体育创美、审美实践,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心理趋向,它总是以某种审美价值标准引导着人们去进行审美欣赏等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体育教学与训练所遵循的节奏、比例、均衡、韵律等法则都同美有着直接的关系,美育中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人体美、心灵美、艺术美等内容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他们可以通过互通的途径予以加强和实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则是通过体育创美、审美实践,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来为培养人服务。因此,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和其他审美教育一样,必须是形象的、生动的,必须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而不是抽象的理论讲解和逻辑推理。当代大学生审美具有敏锐性、强烈性、丰富性、易变性、憧憬性。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表现各异,有的想了解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有的是喜欢体育课程的活动方式,有的则纯粹是为了过级达标。但无论如何,这些兴趣表现对于学生来讲都是积极向上的。另外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是广泛的,但归根到底是想通过体育活动,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获得心理满足。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又能促使他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积极热情、认真学习、克服困难,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审美情趣。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体育中,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美感能力,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美学理论对体育领域中的审美现象、艺术现象和竞技技术美具有阐释能力。可以指导其按照美的规律推动竞技运动向高技术、高技巧、高艺术迈进,达到诗意的境界。
  3 体育教育中的审美趣味的培养
  3.1潜在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是培养审美趣味的首要前提
  审美趣味的培养,首先必须从审美趣味本身的特性和受教育者个体既成的审美倾向和能力出发。由于年龄、性别、民族、生活经历及受教育程度等等的不同,人们在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上也会存在“自然的”差别。对于一般的受教育者,更应该考虑其自然形成的审美趣味和可能的接受能力。
  体育方面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人们天生具有的,它只有以体育知识为基础,经过必要的学习和训练方可获得。而学习和训练就是体育美学内化为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内化的结果。那么,体育美学知识如何进行内化呢?体育美学知识内化为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教学活动;二是自我实践。就体育教育阶段而言,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审美情趣特点及心理活动,要注意了解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程度,结合具体体育教学项目将美学理论及时注入到授课当中去。体育教师要系统地介绍美学知识,并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但是一定要把握介绍体育美学知识的度,而不要在介绍体育美学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训练的过程中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因为理论的占有量并不与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成正比。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更要引导其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意识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许多体育工作者所尝试的“创造性学习”就是一个好方法。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它还留给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目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体育知识和锻炼的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体育美学知识的内化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应以立人为中心,以高水平地运用美学知识和发挥创造性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识记和理解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知识灌输和情感陶冶并重、求知与做人并重、学习与创新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
  3.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培养审美趣味的根本途径
  审美教育最忌讳的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刻板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实施审美教育和审美趣味培养的时候,要尽量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所谓“丰富”,不是绝对数量的增加,而是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审美对象的全面展现。所谓“多样”,在此指的是运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和通过多种可能的途径。其中,审美实践活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很多时候,一次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要比一百次口头说教起到的效果更好。作为教育者,应把课堂教学与审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受教育者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和领悟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体育教学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元素,运动技术、战术意识、身体素质等都能给人带来美感。通过组织观赛、观看影视等形式让学生从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与表演中欣赏美、理解美,不同的体育项目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审美教育,使美育贯串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体育运动中的力量之壮美,表现出常人难以达到的强度,以突破一切阻碍的粗粝状态,引起学生的惊讶、赞叹与崇敬;柔韧之美,具有婀娜多姿、窈窕柔软的韵味,给人一种柔和、弛缓和轻松的美。运动技术美表现在准确性、协调性、连贯性、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之中。战术美反映运动中的知识、技术、心理、智力因素的综合指标,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观众能从战术的成功中获得精神享受和美的熏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思想方法贯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3浓厚的审美环境和审美氛围是培养审美趣味的必要辅助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审美趣味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对艺术缺乏兴趣的人,如果让其经常接触音乐或绘画,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他就可能对音乐或绘画产生兴趣。柏拉图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2〕个人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完善,必须是在与外界进行审美信息交流和享受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实现。如果能为受教育者营造好的审美环境和氛围,提供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审美对象,让其在平时生活中就受到美的影响,则其审美趣味也同样可以得到不断的升华与净化。此外,还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教育者也是组成这美好环境和氛围的一部分。体育教育者的仪态、语言、修养等对受教育者也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育者不仅要在审美教育中运用好知识和技能,也要通过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气质来影响、感染受教育者,应坚决摈弃“粗人”形象,举止言谈要高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趣味。
  总之将审美趣味教育渗透到体育中,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美感能力,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更在于它能从理论层面上丰富体育的内涵,美学理论对体育领域中的审美现象、艺术现象和竞技技术美具有阐释能力。可以指导其按照美的规律推动竞技运动向高技术、高技巧、高艺术迈进,达到诗意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恩寰.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其他文献
应用程序升温(TPD)技术研究了氢甲酰化反应物CO、H2和C2H4在有机-无机杂化PPh3-Rh/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脱附作用.结果表明Rh/SiO2经PPh3修饰后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的表面变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有针对性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问题,该文以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为例,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场强模型等方法,基于多种空间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