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早恋的常见原因
歌德说:“哪个男孩不钟情,哪个女孩不怀春”。青春期男女彼此向往与追求性心理发展为正常表现。中学孩子早恋的常见心理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种是精神空虚型。青春期正是人的精力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光。但是一部分孩子未能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这部分过剩的精力,于是,早恋便来到了他们空虚的心灵之中。有的甚至同时与几个人“谈朋友”。有个初一学生,每天上课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家长每天忙于“四方城”的酣战,无暇顾及他。于是他就开始了“恋爱游戏”,向同年级的几个女生同时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弄得那几个女生也分了心。这样的孩子一般缺乏家庭的温暖,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更不讲什么道德。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要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加约束,另一方面需要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优化家庭环境。同时,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空虚的心灵充实起来。
第二种是爱慕虚荣型。这种类型以女孩子居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加上流行的爱情歌曲和表现性爱的影视和书籍的诱导,少男少女的潜意识里也产生一种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甚至被追求的冲动需要。如果她平时在学校里因成绩好或表现好常受到表扬,或在家里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分心的危险也就小些。如若不然,加上外部因素的诱惑,比如,有人向她表示好感,甚至自认为别人在向自己表示好感,或遇到居心不良者出面介绍撮合,她就会分心。如前面提到的初一男生追求的几个女孩,其家庭都不大和睦,本身成绩多居中等,收到了别人发出的“爱情信号”,就有了一种知遇之感,以为“灰姑娘”遇到了“王子”。她们说不出那位男生有什么值得自己倾心之处,甚至明知他并不是师长眼里的好学生,可虚荣心使她们都愿意与他接触。这也显示出许多早恋者的幼稚和盲目性。这些女孩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爱听港台流行歌曲,爱看言情小说,这跟现在学生题材的健康文艺作品极度贫乏有关。
第三种是盲目钟情型。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他的处女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曾发出“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的咏叹。确实,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异性的好奇,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怀春的萌芽。大多数人的这种感觉如浮光掠影,一闪即逝。不过还有一部分多愁善感的孩子被它困扰。有一个女孩好胜心强,学习成绩不错,特别是体育活动能力比其他同学强,按理应是一个令人很放心的好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在体训队的训练中,深深地被她的教练吸引了。她偷偷地注意他,牵挂他的一切,甚至于把学习和训练的目的都变成了为了教练高兴。虽然教练并未意会到她的情感变化,但渐渐地这种情感使她精神恍惚,注意力无法集中。正在这时,她的班主任在全班开展了“架起师生心灵之桥”的活动。出于对老师的信任,也可能是试探着自救,她把自己这种苦恼通过日记向班主任流露了一点。班主任找她倾心交谈,并保证为她保密,她终于合盘托出了自己的心事,心中似乎也轻松了不少。班主任及时和她的父母联系,一方面让家长了解这一情况。以便注意她的思想动向,另一方面反复强调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聲张,也不要斥责孩子,只能耐心说理引导,用亲情温暖那颗迷惘的心。几周后,这个女孩的神色也就基本恢复正常了。这说明家长在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方面,应注意“冷处理”,不能头脑发热,更不能张扬或采取强硬措施。因为这些孩子的感情是纤细而真挚,但是不合时宜,缺乏是非观念,对她们的教育应该细致而有耐心。
家长的正确教育方式
孩子出现早恋现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家长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早恋苗头,不要如临大敌,一味斥责孩子,而应分析他(她)早恋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张扬,要冷处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导致破罐子破摔。一般说来,对精神空虚的孩子要加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并且要加强远大理想和学习意义的教育,注意控制孩子用钱的数量和在外活动的时间,督促孩子将精力放到学习上来;对爱慕虚荣的孩子一方面让他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另一方面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特长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盲目钟情的孩子,要帮助他们用理智勒住感情的野马,认识到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任务,青苹果看起来美、吃起来是酸涩的,并鼓励他们开阔心胸,振作精神,升华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孩子转弯是需要时间的,有时还会有反复。另外,优化家庭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缺乏爱的生活环境里,那么,他是很难形成健康心理的。
家长恰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青春期性生理知识和性道德知识教育,也是必要的,坚持友好的原则,对写情书的同学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不应有任何敌意和偏见,要以回信和面谈的方式让其专心学习。此外,家长还要遵循保密原则,谈话时避免出现以公开批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从而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歌德说:“哪个男孩不钟情,哪个女孩不怀春”。青春期男女彼此向往与追求性心理发展为正常表现。中学孩子早恋的常见心理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种是精神空虚型。青春期正是人的精力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光。但是一部分孩子未能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这部分过剩的精力,于是,早恋便来到了他们空虚的心灵之中。有的甚至同时与几个人“谈朋友”。有个初一学生,每天上课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家长每天忙于“四方城”的酣战,无暇顾及他。于是他就开始了“恋爱游戏”,向同年级的几个女生同时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弄得那几个女生也分了心。这样的孩子一般缺乏家庭的温暖,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更不讲什么道德。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要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加约束,另一方面需要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优化家庭环境。同时,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空虚的心灵充实起来。
第二种是爱慕虚荣型。这种类型以女孩子居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加上流行的爱情歌曲和表现性爱的影视和书籍的诱导,少男少女的潜意识里也产生一种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甚至被追求的冲动需要。如果她平时在学校里因成绩好或表现好常受到表扬,或在家里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分心的危险也就小些。如若不然,加上外部因素的诱惑,比如,有人向她表示好感,甚至自认为别人在向自己表示好感,或遇到居心不良者出面介绍撮合,她就会分心。如前面提到的初一男生追求的几个女孩,其家庭都不大和睦,本身成绩多居中等,收到了别人发出的“爱情信号”,就有了一种知遇之感,以为“灰姑娘”遇到了“王子”。她们说不出那位男生有什么值得自己倾心之处,甚至明知他并不是师长眼里的好学生,可虚荣心使她们都愿意与他接触。这也显示出许多早恋者的幼稚和盲目性。这些女孩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爱听港台流行歌曲,爱看言情小说,这跟现在学生题材的健康文艺作品极度贫乏有关。
第三种是盲目钟情型。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他的处女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曾发出“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的咏叹。确实,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异性的好奇,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怀春的萌芽。大多数人的这种感觉如浮光掠影,一闪即逝。不过还有一部分多愁善感的孩子被它困扰。有一个女孩好胜心强,学习成绩不错,特别是体育活动能力比其他同学强,按理应是一个令人很放心的好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在体训队的训练中,深深地被她的教练吸引了。她偷偷地注意他,牵挂他的一切,甚至于把学习和训练的目的都变成了为了教练高兴。虽然教练并未意会到她的情感变化,但渐渐地这种情感使她精神恍惚,注意力无法集中。正在这时,她的班主任在全班开展了“架起师生心灵之桥”的活动。出于对老师的信任,也可能是试探着自救,她把自己这种苦恼通过日记向班主任流露了一点。班主任找她倾心交谈,并保证为她保密,她终于合盘托出了自己的心事,心中似乎也轻松了不少。班主任及时和她的父母联系,一方面让家长了解这一情况。以便注意她的思想动向,另一方面反复强调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聲张,也不要斥责孩子,只能耐心说理引导,用亲情温暖那颗迷惘的心。几周后,这个女孩的神色也就基本恢复正常了。这说明家长在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方面,应注意“冷处理”,不能头脑发热,更不能张扬或采取强硬措施。因为这些孩子的感情是纤细而真挚,但是不合时宜,缺乏是非观念,对她们的教育应该细致而有耐心。
家长的正确教育方式
孩子出现早恋现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家长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早恋苗头,不要如临大敌,一味斥责孩子,而应分析他(她)早恋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张扬,要冷处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导致破罐子破摔。一般说来,对精神空虚的孩子要加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并且要加强远大理想和学习意义的教育,注意控制孩子用钱的数量和在外活动的时间,督促孩子将精力放到学习上来;对爱慕虚荣的孩子一方面让他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另一方面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特长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盲目钟情的孩子,要帮助他们用理智勒住感情的野马,认识到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任务,青苹果看起来美、吃起来是酸涩的,并鼓励他们开阔心胸,振作精神,升华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孩子转弯是需要时间的,有时还会有反复。另外,优化家庭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缺乏爱的生活环境里,那么,他是很难形成健康心理的。
家长恰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青春期性生理知识和性道德知识教育,也是必要的,坚持友好的原则,对写情书的同学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不应有任何敌意和偏见,要以回信和面谈的方式让其专心学习。此外,家长还要遵循保密原则,谈话时避免出现以公开批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从而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