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亚洲洋碳酸盐俯冲再循环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组成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anfe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洋盆闭合的长期演化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在板块俯冲作用中会被不同程度地带入地球内部,从而显著影响岩石圈地幔性质和大尺度气候变化.那些经历了俯冲带深部循环作用的碳酸盐(岩)是记录已消失洋盆的重要载体.华北克拉通北缘汉诺坝玄武岩中的碳酸岩侵入体记录了灰岩再循环进入地幔后熔融形成碳酸岩过程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且携带了大量碎屑锆石.这些碎屑锆石具有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的年龄谱,但前寒武纪年龄峰(包括~2.5Ga、2.1~2.3Ga、1.8~2.0Ga、~1.65Ga、1.3~1.4Ga、~1.1Ga、0.
其他文献
~~
期刊
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引发了粮食安全危机,还直接危害着动物和人类健康.土壤线虫作为陆地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不仅会对重金属的毒害产生复杂的防御机制,其肠道微生物还被证明可以协助宿主抵御重金属胁迫.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评估方法,以线虫为模型概述了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行为、生理、生化三个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动物对重金属暴露的应激响应,主要包括细胞
期刊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现存有大小淀泊143个,享有"华北之肾""华北明珠"等赞誉.白洋淀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大部分地区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标准且季节性变化明显.结合已有调查研究数据、历史文献等,对白洋淀近70年来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详尽阐述.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淀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白洋淀沉积物中重金属Cd污染由20世纪的中
期刊
多量度指标(multimetric index, MM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淡水生态系统生态评价的方法,它能综合各种与生态有关的量度信息,并为进一步评价和管理提供一个易于理解的分值.准确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状态必须扣除自然变异的影响和解决自然环境因子与人为干扰因子之间的协变问题.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在上述两个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当下主要利用三种方法提高湖泊和溪流生物评价的准确性:按生态区或藻类物种
期刊
由河北大学和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共建,于2020年3月开始建设,2021年6月12日正式开站运行。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具代表性的淡水浅水湖泊湿地,在调洪蓄水、稳定气候、污染修复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时代背景下,以"河北雄安白洋淀湿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依托,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湿地生态和环境长期野外监测和观测试验平台,旨在成为承担国
期刊
陆地碳循环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但其模拟和观测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融合模型和观测数据以减少陆地碳循环估计的不确定性、提高其可预测性,已成为陆地碳循环研究前沿.文章综述了陆地碳循环模型与观测各自不确定性的来源和特征,介绍了数据同化和参数估计这两类模型-数据融合方法的数学原理,其实质都是在考虑模型和观测各自误差的基础上,实现模型和观测信息的最优融合.文章进一
期刊
如何系统有效地削减城市地区的碳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控温目标行动的成败.本研究以国内外12个城市为典型案例,定量分析了城市碳代谢的重要过程,并评估了碳通量、碳输入和碳排放在部门分布特征、人均水平和强度水平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流量指标和结构指标组成的城市碳代谢系统评估体系,用于系统地分析国内外案例城市在代谢的同化端、异化端或同化-异化混合端的低碳表现差异.结果表明,在制造和服务业
期刊
转角双层石墨烯中具有许多与平带和手性晶格结构相关的新奇电子现象,如超导电性、Mott绝缘态、反常的磁性等.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发现转角双层石墨烯中的手性可以诱导出显著的单向磁阻.单向磁阻代表了类似二极管的电流整流,并且可以将电磁辐射转换为传输电流,以进行能量收集和光电检测等.这一发现揭示了转角双层石墨烯在电子输运方面的独特性质和应用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标准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内容之一。针对长期以来土地、矿产、森林、湿地、草地、水等管理部门使用的分类标准之间存在语义不统一、分类冲突的情况,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常用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对比分析了不同专业、不同时期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桂林阳朔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试点工作,着眼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据现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兼顾科学性、适用性和衔接性
期刊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综合体,存在着区域均一性与差异性.国内外学者已围绕不同类型的地球关键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迄今为止没有构建一个系统的分类体系或进行区域划分,因此不能综合反映其区域特征.为了适应科学研究与自然资源规划的需要,在梳理地球关键带构成及其形成与演化主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气候、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地下水深度、地貌类型与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地球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在遵循地带性与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