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便极易导致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就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目标;直观;评价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堂便是一个开展德育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文本内容的目标导向,将德育教育摆在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对教学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进行充分挖掘,以使学生初步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一、根据文本内容,确立德育目标
试想,如果沒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令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因此,为使德育渗透更富成效,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文本内容的目标导向,对其中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进行多角度挖掘,继而在此基础上确立德育目标,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才能促进德育目标更好地达成与实现。
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会从不同角度挖掘德育内容,确定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标,继而据此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达到这一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透过文字了解了桂花的样子,并利用课件出示了桂花树和梅花树的对比图,以引导学生体会桂花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以及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后,我抓住“浸”字,引导学生体会了桂花的香和甜,并通过表演摇桂花的情景,使学生感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通过在德育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开展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母亲话里的含义,切身体会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二、通过直观呈现,强化德育效果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其在深化学生理解认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德育渲染效果。
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先是在草原歌曲的渲染下,让学生观看了草原的风光片,以使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辽阔。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向学生讲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并边读边想象。之后,我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了相关画面,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读文赏析。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文本情境,不仅给了学生新颖、有趣的学习体验,而且使学生感受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激发了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改革评价方式,规范道德行为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学科向来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素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此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应特别注重评价的积极意义,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前提下,将德育融入评价之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有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我从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道德水平纳入了评价体系之中,力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我会对其加以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进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和功能,达到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目的。其次,我还尤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我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再让家长进行评价,最后我则会在融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给出综合分数,学生便可以根据他人评价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这样,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德育教育,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一个无知的孩童教育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而又具备各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讲授之中,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秀红.试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156.
[2]李卷石.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10.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目标;直观;评价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堂便是一个开展德育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文本内容的目标导向,将德育教育摆在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对教学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进行充分挖掘,以使学生初步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一、根据文本内容,确立德育目标
试想,如果沒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令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因此,为使德育渗透更富成效,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文本内容的目标导向,对其中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进行多角度挖掘,继而在此基础上确立德育目标,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才能促进德育目标更好地达成与实现。
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会从不同角度挖掘德育内容,确定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标,继而据此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达到这一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透过文字了解了桂花的样子,并利用课件出示了桂花树和梅花树的对比图,以引导学生体会桂花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以及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后,我抓住“浸”字,引导学生体会了桂花的香和甜,并通过表演摇桂花的情景,使学生感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通过在德育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开展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母亲话里的含义,切身体会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二、通过直观呈现,强化德育效果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其在深化学生理解认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德育渲染效果。
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先是在草原歌曲的渲染下,让学生观看了草原的风光片,以使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辽阔。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向学生讲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并边读边想象。之后,我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了相关画面,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读文赏析。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文本情境,不仅给了学生新颖、有趣的学习体验,而且使学生感受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激发了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改革评价方式,规范道德行为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学科向来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素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此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应特别注重评价的积极意义,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前提下,将德育融入评价之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有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我从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道德水平纳入了评价体系之中,力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我会对其加以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进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和功能,达到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目的。其次,我还尤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我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再让家长进行评价,最后我则会在融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给出综合分数,学生便可以根据他人评价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这样,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德育教育,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一个无知的孩童教育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而又具备各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讲授之中,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秀红.试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156.
[2]李卷石.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