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预后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2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B组,A组62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B组58例行传统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统计两组并发症、复发例数。结果:A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3.23%)、复发率(1.61%)对于B组(13.79%)、(10.34%),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近远期效果较佳,且安全性高,值得优选。
【关键词】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近远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7-0030-02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男性疾病,影响患者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甚至损害生命安全。外科手术,是当前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病修补术等术式,因具体操作步骤不同,效果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现对我院腹股沟疝患者分别开展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旨在为治疗本病提供全新的手术方式,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已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我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予以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62例,男51/女11,年龄35~73(54.0±6.3)岁。B组58例,男50/女8,年龄37~75(56.1±6.5)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等)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②经B超检查确诊;③原发性腹股沟疝;④存在手术指征;⑤神志清楚,配合良好;⑥且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研究。
排除标准:①存在智力、认知障碍;②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③伴发其他腹股沟疝,包括复发疝、双侧疝、嵌顿疝等;④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⑤参与其他研究试验。
1.2方法B组行传统疝修补术,如下:①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②耻骨外侧结节、腹股沟韧带之间的交界处取切口(2cm),逐层切开皮肤组织,显露疝囊,针对体积较大斜疝囊,自颈部横向切断,再游离处理近端后高位结扎,充分止血,旷置远端处理;体积较小疝囊,则游离至颈部后进行结扎;直疝囊,则翻至腹腔后进行疝环缝合,再间断式缝合腹股沟、肌键韧带;③常规包扎,术后按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A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补片为锥形聚丙烯充填物1,如下:①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②距离腹股沟韧带上方5-6cm处取切口,切开腹外斜肌键膜,并结合补片大小实施分离,再游离、显露精索,分离睾肌,结合精索内侧,显露疝囊,采取高位游离术将其分离至颈部;③根据缺损处而积,将填充物植入内环,再缝合、固定内环口周边腹横肌膜及充填物底外瓣;针对提交较大疝囊,可在横断后,对其近段端进行荷包缝合,并塞人、固定充填物,如果疝环缺损≥3cm,则缩小内环口缝合;④取补片置人精索后腹股沟管部位,实施修补处理,然后缝合其四周,以达到固定耻骨结节前键膜、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目的;⑤缝合精索前处腹外斜肌筋膜,再缝合皮肤组织,术后按医嘱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②统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红肿、阴囊水肿、尿潴留等。③随访期间,观察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原理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与B组比较,A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3%(2/62),阴囊水肿及尿潴留各1例。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8/58),切口红肿2例、阴囊水肿及尿潴留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1,P<0.05)。
2.3术后复发率对比随访发现,A组术后复发率为1.61%(1/62),B组术后复发率为10.3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0,P<0.05)。
3讨论
针对腹股沟疝的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患者发生肠梗阻、肠穿孔、休克,甚至造成部分中青年患者性功能障碍。作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方式类型较多,其中,传统疝修补术是最早用于治疗本病的方法,虽然能够获取一定效果,但是创伤大、张力大,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以及增加复发风险,特别是对于部分年龄较大患者来讲,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较长,直接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无张力疝修补术,首次提出于1986年,是在腹股沟区解剖基础上,使用人工材料作为补片,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达到避免传统术式干扰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目的,再加上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以及补片构成更符合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所以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患者康复进程。
薛孝斌选择腹股沟疝为例,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传统疝修补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发现接受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观察组总有效率92.45%高于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81.13%,且接.受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减短,而并发症发生率也13.2 1%也明显低于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39.62%,充分体现出无张力疝修补的临床优越性,提高腹股沟疝手术效果,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对两种方式的整体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复发率等,发现除了手术时间以外,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优于常规疝修补术,和上述研究成果相符,表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优越性,现对此术式的优势进行如下总结:①手术操作简单,此术式操作步骤简单,因此对患者机体组织损伤小,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②并发症少,此术式符合人体解剖关系,因为术中对患者机体牵拉小,所以,可减轻术后疼痛,避免加重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提升术后恢复水平,再加上术中无需完全剥离体积较大的疝囊,可有效防止发生创面出血、切口感染,提高患者手术安全。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开展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发现手术用时较接近,但无张力修补术术后恢复情况较传统疝修补术优,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风险明显低于无张力修补术,因此,认为无张力修補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来讲,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同时笔者建议今后工作中,继续探究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以期丰富研究成果,提升我国腹股沟疝治疗水平。
【关键词】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近远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7-0030-02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男性疾病,影响患者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甚至损害生命安全。外科手术,是当前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病修补术等术式,因具体操作步骤不同,效果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现对我院腹股沟疝患者分别开展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旨在为治疗本病提供全新的手术方式,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已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我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予以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62例,男51/女11,年龄35~73(54.0±6.3)岁。B组58例,男50/女8,年龄37~75(56.1±6.5)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等)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②经B超检查确诊;③原发性腹股沟疝;④存在手术指征;⑤神志清楚,配合良好;⑥且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研究。
排除标准:①存在智力、认知障碍;②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③伴发其他腹股沟疝,包括复发疝、双侧疝、嵌顿疝等;④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⑤参与其他研究试验。
1.2方法B组行传统疝修补术,如下:①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②耻骨外侧结节、腹股沟韧带之间的交界处取切口(2cm),逐层切开皮肤组织,显露疝囊,针对体积较大斜疝囊,自颈部横向切断,再游离处理近端后高位结扎,充分止血,旷置远端处理;体积较小疝囊,则游离至颈部后进行结扎;直疝囊,则翻至腹腔后进行疝环缝合,再间断式缝合腹股沟、肌键韧带;③常规包扎,术后按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A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补片为锥形聚丙烯充填物1,如下:①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②距离腹股沟韧带上方5-6cm处取切口,切开腹外斜肌键膜,并结合补片大小实施分离,再游离、显露精索,分离睾肌,结合精索内侧,显露疝囊,采取高位游离术将其分离至颈部;③根据缺损处而积,将填充物植入内环,再缝合、固定内环口周边腹横肌膜及充填物底外瓣;针对提交较大疝囊,可在横断后,对其近段端进行荷包缝合,并塞人、固定充填物,如果疝环缺损≥3cm,则缩小内环口缝合;④取补片置人精索后腹股沟管部位,实施修补处理,然后缝合其四周,以达到固定耻骨结节前键膜、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目的;⑤缝合精索前处腹外斜肌筋膜,再缝合皮肤组织,术后按医嘱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②统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红肿、阴囊水肿、尿潴留等。③随访期间,观察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原理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与B组比较,A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3%(2/62),阴囊水肿及尿潴留各1例。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8/58),切口红肿2例、阴囊水肿及尿潴留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1,P<0.05)。
2.3术后复发率对比随访发现,A组术后复发率为1.61%(1/62),B组术后复发率为10.3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0,P<0.05)。
3讨论
针对腹股沟疝的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患者发生肠梗阻、肠穿孔、休克,甚至造成部分中青年患者性功能障碍。作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方式类型较多,其中,传统疝修补术是最早用于治疗本病的方法,虽然能够获取一定效果,但是创伤大、张力大,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以及增加复发风险,特别是对于部分年龄较大患者来讲,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较长,直接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无张力疝修补术,首次提出于1986年,是在腹股沟区解剖基础上,使用人工材料作为补片,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达到避免传统术式干扰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目的,再加上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以及补片构成更符合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所以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患者康复进程。
薛孝斌选择腹股沟疝为例,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传统疝修补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发现接受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观察组总有效率92.45%高于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81.13%,且接.受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减短,而并发症发生率也13.2 1%也明显低于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39.62%,充分体现出无张力疝修补的临床优越性,提高腹股沟疝手术效果,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对两种方式的整体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复发率等,发现除了手术时间以外,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优于常规疝修补术,和上述研究成果相符,表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优越性,现对此术式的优势进行如下总结:①手术操作简单,此术式操作步骤简单,因此对患者机体组织损伤小,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②并发症少,此术式符合人体解剖关系,因为术中对患者机体牵拉小,所以,可减轻术后疼痛,避免加重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提升术后恢复水平,再加上术中无需完全剥离体积较大的疝囊,可有效防止发生创面出血、切口感染,提高患者手术安全。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开展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发现手术用时较接近,但无张力修补术术后恢复情况较传统疝修补术优,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风险明显低于无张力修补术,因此,认为无张力修補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来讲,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同时笔者建议今后工作中,继续探究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以期丰富研究成果,提升我国腹股沟疝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