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质量检查的结果是一组具有固定特性的数据集合,这些大量的数据包含着无序的、繁杂的关于对象质量的信息,要想得到详实可靠的具有反映质量问题实质性信息,就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可以运用数理统计学中的几种方法,使得这一过程变得简单易行。本文着重介绍了数理统计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应用,通过工程实例对其使用这一科学的基本方法进行探讨,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质量管理 数理统计法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工程质量水平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19-02
统计质量管理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把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抽样检验,研究样本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推断生产过程质量的总体状况,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把关的质量控制方式,为工业生产的事前质量控制和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手段。
常用的用于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有:控制图、因果分析图、排列图等。
一、 控制图
1、控制图又叫管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在生产过程中定期抽样,将测得的数据用点描在图上,如果点全部落在控制界限内,且点的排列没有异常状况,表明生产过程正常。如果点越出控制界限或点排列有缺陷,表明生产过程存在异常因素,必须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使生产过程恢复正常。
2、案例
皖电东送1000kV特高压线路工程某标段基础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试件规格为150mm×150mm×150mm,按照混凝土评定要求,一个检验批的试件强度等级相同、养护龄期相同、生产工艺和配合比基本相同,取12组样本数据进行评定分析(表1):
根据GBT 50107-2010中公式,强度值标准差=2.5,其中fcu,k为试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mfcu为这一批次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fcu,min为批次中抗压强度最小值,按照规范λ1取1.15,λ2取0.9,n为12.
计算结果满足数理统计评定要求:mfcu(29.58)≥fcu,k+λ1·Sfcu(27.88),fcu,min(29.1)≥λ2·fcu,k(22.5),当Sfcu<2.5时,Sfcu=2.5,混凝土强度保证率为100%,所以该批次混凝土强度应评定为合格。
强度标准差能一定程度反映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水平,对商品混凝土厂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将测得标准差数据绘制成控制图如(图1):
从(图1)中可看出,标准差在这一周期内均小于3,反应混凝土生产厂家质量水平优良。
通过这一实例,对总统计周期内混凝土强度进行生产质量评定,了解了整个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情况,也了解了包括随机因素和施工因素产生的总的变异程度,从而正确、全面地对产生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行评价。
标准差、平均值与混凝土强度的保证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那些企图以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平均强度,即提高施工配合比作为安全储备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提高混凝土强度保证率的目的,反而会浪费水泥得不偿失,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二、因果图
1、因果分析图又称鱼刺图,是一种逐步深入研究和讨论质量问题的图示方法。通常采用QC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由各参与人员采用投票或其他方式,从中选择1至5项多数人达成共识的最主要原因。
因果图由若干枝干组成,分为枝干、大枝、中枝、小枝和细枝,它们分别代表大大小小不同的原因。
2、因果图的作图步骤:
(1)确定需要分析的质量特性(或结果),画出主干线,即从左向右带箭头的线;
(2)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的大枝(大原因)、中枝(中原因)、小枝(小原因)、细枝(更小的原因),并按顺序用箭头逐个标注在图上;
(3)逐步分析找出关键性的原因,确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置和管理。
3、案例
下图表示某基铁塔基础的自拌混凝土强度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其中把施工的生产要素,即人、机、材、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作为第一层面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第一层面各个因素,再进行第二层面的可能原因深入分析,以此类推(图2)。
三、排列图法
1、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统计数据,均可采用排列图方法进行状况描述。
2、案例
对基础工程质量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得到50个不合格点数的统计数据,然后按照质量特性不合格点数由大道小顺序重新整理,分别计算出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排列图如(图3)所示:
将累计频率0~80%定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进行重点管理;将累计频率80%~90%定为B类问题,即次要问题,进行次重点管理;将累计频率90%~100%定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按照常规适当加强管理。
混凝土基础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监控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不仅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且也为施工企业节约原材料,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应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推广开来。
[关键词]质量管理 数理统计法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工程质量水平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19-02
统计质量管理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把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抽样检验,研究样本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推断生产过程质量的总体状况,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把关的质量控制方式,为工业生产的事前质量控制和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手段。
常用的用于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有:控制图、因果分析图、排列图等。
一、 控制图
1、控制图又叫管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在生产过程中定期抽样,将测得的数据用点描在图上,如果点全部落在控制界限内,且点的排列没有异常状况,表明生产过程正常。如果点越出控制界限或点排列有缺陷,表明生产过程存在异常因素,必须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使生产过程恢复正常。
2、案例
皖电东送1000kV特高压线路工程某标段基础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试件规格为150mm×150mm×150mm,按照混凝土评定要求,一个检验批的试件强度等级相同、养护龄期相同、生产工艺和配合比基本相同,取12组样本数据进行评定分析(表1):
根据GBT 50107-2010中公式,强度值标准差=2.5,其中fcu,k为试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mfcu为这一批次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fcu,min为批次中抗压强度最小值,按照规范λ1取1.15,λ2取0.9,n为12.
计算结果满足数理统计评定要求:mfcu(29.58)≥fcu,k+λ1·Sfcu(27.88),fcu,min(29.1)≥λ2·fcu,k(22.5),当Sfcu<2.5时,Sfcu=2.5,混凝土强度保证率为100%,所以该批次混凝土强度应评定为合格。
强度标准差能一定程度反映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水平,对商品混凝土厂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将测得标准差数据绘制成控制图如(图1):
从(图1)中可看出,标准差在这一周期内均小于3,反应混凝土生产厂家质量水平优良。
通过这一实例,对总统计周期内混凝土强度进行生产质量评定,了解了整个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情况,也了解了包括随机因素和施工因素产生的总的变异程度,从而正确、全面地对产生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行评价。
标准差、平均值与混凝土强度的保证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那些企图以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平均强度,即提高施工配合比作为安全储备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提高混凝土强度保证率的目的,反而会浪费水泥得不偿失,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二、因果图
1、因果分析图又称鱼刺图,是一种逐步深入研究和讨论质量问题的图示方法。通常采用QC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由各参与人员采用投票或其他方式,从中选择1至5项多数人达成共识的最主要原因。
因果图由若干枝干组成,分为枝干、大枝、中枝、小枝和细枝,它们分别代表大大小小不同的原因。
2、因果图的作图步骤:
(1)确定需要分析的质量特性(或结果),画出主干线,即从左向右带箭头的线;
(2)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的大枝(大原因)、中枝(中原因)、小枝(小原因)、细枝(更小的原因),并按顺序用箭头逐个标注在图上;
(3)逐步分析找出关键性的原因,确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置和管理。
3、案例
下图表示某基铁塔基础的自拌混凝土强度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其中把施工的生产要素,即人、机、材、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作为第一层面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第一层面各个因素,再进行第二层面的可能原因深入分析,以此类推(图2)。
三、排列图法
1、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统计数据,均可采用排列图方法进行状况描述。
2、案例
对基础工程质量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得到50个不合格点数的统计数据,然后按照质量特性不合格点数由大道小顺序重新整理,分别计算出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排列图如(图3)所示:
将累计频率0~80%定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进行重点管理;将累计频率80%~90%定为B类问题,即次要问题,进行次重点管理;将累计频率90%~100%定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按照常规适当加强管理。
混凝土基础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监控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不仅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且也为施工企业节约原材料,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应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