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5.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71-02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骨痛、骨骼变形、病理性骨折、造血器官损害、贫血、易感染等。其中骨损害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70%~80%患者有骨损害,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帕米酸盐钠能够阻止、减少或延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骼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的缓解骨痛、延缓肿瘤细胞的扩散与增长、降低继发性高血钙,双磷酸盐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用二磷酸盐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7~84岁,平均67岁。均经组织病理学、骨髓细胞学等检查确诊,26例患者经过帕米酸盐钠治疗治疗,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1例原有的高钙血症恢复正常。
1.2 用药方法:帕米酸盐钠60㎎溶解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不少于4小时,每二周重复1次,共用药3-6次。患者疼痛分级按主诉分级法VRS〔1〕治疗前后各检查血钙1次,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全套及心电图,治疗过程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骨痛:本组Ⅰ级骨痛7例,Ⅱ级骨痛14例,Ⅲ级骨痛,11例,以首次疗程效果为计,32例中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78.2%。
2.2 血钙下降:本组治疗前平均离子血钙值:1.672~0.665mmol/l治疗后平均离子血钙值1.593~0.634mmol/l,治疗前后平均离子血钙值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血钙升高者8例,治疗前平均离子血钙值1.912~0.632mmol/l,治疗后平均离子血钙值1.623~0.631mmol/l,均降至正常。与治疗前平均离子血钙值有显著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本组中有3例出现轻度流感样症状,有乏力、肌肉酸痛,在用药后当晚及第二天发生,持续3~5天;有2例出现发热,体温38~38.5℃;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皮疹,瘙痒1例;厌食恶心1例。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个进展性恶性疾病,一般治疗只暂时缓解,大多数患者病程长,疾病易反复,经济压力大,因此大多数患者存在恐俱、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加之多发的骨痛,患者常常痛不欲生。因此要同情关心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2 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骨质破坏,血钙增高,因此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同时限制高钙的食物摄入,如奶及奶制品、海带、虾等。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3.3 流感样症状的护理:本组3例出现轻度流感样症状,有乏力、肌肉酸痛,在用药后当晚及第二天发生,持续3~5天;出现上述情况时指导患者多饮水并注意休息,告知患者这些症状能自愈不需用药同时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3.4 发热的护理:本组有2例出现发热,体温38~38.5℃。出现发热情况应观察患者有无并发其他感染,可按医瞩给退热药并观察体温变化。
3.5 帕米酸盐钠静脉滴注时的护理:静脉滴注帕米酸盐钠时应按说明选折合适的溶酶,静脉滴注的数度应慢,500ml应在4-6小时内滴入,静脉滴注帕米酸盐钠当日注意指导患者多饮水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4 体会
帕米酸盐钠为双磷酸盐类药物,能牢固地附着在骨小梁表面,影响破骨细胞的发育成熟,阻碍破骨细胞对骨组织的附着及溶解破坏能力,阻止和延缓破骨细胞合成释放致痛物质,从而使疼痛减轻,减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本组观察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①发热;②轻度流感样症状,有乏力、肌肉酸痛;③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皮疹,瘙痒;④厌食恶心。以上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的。用药前进行预见性的观察,首次静滴帕米酸盐钠速度要慢,注意指导患者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燕,主编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
作者单位:365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骨痛、骨骼变形、病理性骨折、造血器官损害、贫血、易感染等。其中骨损害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70%~80%患者有骨损害,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帕米酸盐钠能够阻止、减少或延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骼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的缓解骨痛、延缓肿瘤细胞的扩散与增长、降低继发性高血钙,双磷酸盐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用二磷酸盐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7~84岁,平均67岁。均经组织病理学、骨髓细胞学等检查确诊,26例患者经过帕米酸盐钠治疗治疗,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1例原有的高钙血症恢复正常。
1.2 用药方法:帕米酸盐钠60㎎溶解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不少于4小时,每二周重复1次,共用药3-6次。患者疼痛分级按主诉分级法VRS〔1〕治疗前后各检查血钙1次,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全套及心电图,治疗过程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骨痛:本组Ⅰ级骨痛7例,Ⅱ级骨痛14例,Ⅲ级骨痛,11例,以首次疗程效果为计,32例中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78.2%。
2.2 血钙下降:本组治疗前平均离子血钙值:1.672~0.665mmol/l治疗后平均离子血钙值1.593~0.634mmol/l,治疗前后平均离子血钙值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血钙升高者8例,治疗前平均离子血钙值1.912~0.632mmol/l,治疗后平均离子血钙值1.623~0.631mmol/l,均降至正常。与治疗前平均离子血钙值有显著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本组中有3例出现轻度流感样症状,有乏力、肌肉酸痛,在用药后当晚及第二天发生,持续3~5天;有2例出现发热,体温38~38.5℃;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皮疹,瘙痒1例;厌食恶心1例。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个进展性恶性疾病,一般治疗只暂时缓解,大多数患者病程长,疾病易反复,经济压力大,因此大多数患者存在恐俱、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加之多发的骨痛,患者常常痛不欲生。因此要同情关心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2 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骨质破坏,血钙增高,因此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同时限制高钙的食物摄入,如奶及奶制品、海带、虾等。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3.3 流感样症状的护理:本组3例出现轻度流感样症状,有乏力、肌肉酸痛,在用药后当晚及第二天发生,持续3~5天;出现上述情况时指导患者多饮水并注意休息,告知患者这些症状能自愈不需用药同时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3.4 发热的护理:本组有2例出现发热,体温38~38.5℃。出现发热情况应观察患者有无并发其他感染,可按医瞩给退热药并观察体温变化。
3.5 帕米酸盐钠静脉滴注时的护理:静脉滴注帕米酸盐钠时应按说明选折合适的溶酶,静脉滴注的数度应慢,500ml应在4-6小时内滴入,静脉滴注帕米酸盐钠当日注意指导患者多饮水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4 体会
帕米酸盐钠为双磷酸盐类药物,能牢固地附着在骨小梁表面,影响破骨细胞的发育成熟,阻碍破骨细胞对骨组织的附着及溶解破坏能力,阻止和延缓破骨细胞合成释放致痛物质,从而使疼痛减轻,减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本组观察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①发热;②轻度流感样症状,有乏力、肌肉酸痛;③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皮疹,瘙痒;④厌食恶心。以上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的。用药前进行预见性的观察,首次静滴帕米酸盐钠速度要慢,注意指导患者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燕,主编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
作者单位:365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