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恩如是说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tong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价DVD在中国内地的泛滥,使得不少乐迷从中受益。就我个人而言,不光是看到了许多仰慕已久的大导演的惊世名作,而且也过足了看歌剧的瘾。一个爱看歌剧的人在中国可能会有格列佛进了小人国一般的孤独感,只有在CD或者DVD这种毫无人情味道的塑料制品上,才能让思维和审美享受一番。
  不过,小弟今天不想来谈歌剧的问题,想说的只是最近看到的一张DVD——这是一部被乐迷有意无意忽略了的纪录片——《斯特恩在中国》。
  1979年的时候,美国小提琴大师大卫·斯特恩到中国访问,连续寻访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当时中国仅有的“都市”。所谓“都市”当然不只是人口数量的概念。在中国,很多乡村都有别国都市无法比拟的人口数量。“都市”的概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拥有发达工商业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地区。
  当时,斯特恩这样的世界级大师能到上海访问,对沪上音乐界的震动不亚于火星人访问地球。老人家在上海留下的很多“惊世之语”,有些至今都让音乐学院的领导们沾沾自喜。现在还在流传的,就是他感叹音院附小琴房的话:“这里的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有一个天才。”
  不过,斯特恩当时相中的天才,有的的确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大提琴家王健。影片中的王健当时还戴着红领巾,抱着一把和自己的个头不成比例的大提琴动情地演奏。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其他的一些熟人——只是,那些被斯特恩同样认定的“天才们”,他们中现在有的已经放弃了音乐之路,有的只是在学院里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
  除了天才,斯特恩还对中国音乐家们留下许多“教诲”。在影片里,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年轻乐手技术很纯熟,力量很大、速度很快,但心里却似乎没有音乐。”
  同样的话,在20年后,他又一次来到中国时,还是反复强调。1999年的时候,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着重指导了几个四重奏组,又到上海音乐学院开了大师班。那次我也在场,当时,他再次肯定了中国乐手的演奏技巧,也再次表达了他对中国乐手的演奏普遍缺少生命力的遗憾。
  正是这种赋予音乐生命的说法,才是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都在谈论艺术,几乎把艺术当成一个不需要版权的词汇。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呢?我认为:艺术,首先是人的创造物。一朵花即便再美也不是艺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如果经过优秀摄影家的精心拍摄,有花朵的照片就可能成为一件艺术作品。音乐同样如此。自然界的声响永远不会是艺术,哪怕你再崇拜自然也是一样。声响只有在人脑中形成感动或者通过艺术家的手巧妙加工,才能变成艺术。因此,头脑中的艺术是属于个人的,艺术家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这种艺术表达出来,并力争感动每一个人。这样,包含人的劳动和智慧,同时又能感动人的作品,就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有女娲捏起尘土造人的传说,初时的“人”不过是些泥塑,只有当女娲吹了一口仙气之后,“人”才有了灵魂。类似的神话传说全球各地出奇地一致,看来人类都很重视创造和生命的意义。英语中,“生命”和“现场”就是同一个词——LIVE。它代表着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意义。看来,人类的创作如果不倾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那就成就不了艺术。
  难怪乎斯特恩是如此强调生命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五线谱上的音符如果不经过演奏家情感的淬炼,永远都是没有生气的东西。他说,如果光要追求准确的技巧和惊人的速度,人们研究电子乐器就足够了。因为人的双手是不会有机器那么精密和强有力的。所以,他希望中国能培养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参加“奥林匹克音乐比赛”的健将和选手。他说,音乐和“更高、更快、更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斯特恩的这些观点,让我非常认同,也值得中国音乐教育界长时间的思索。不过,除此之外,他在这部短片中,对采访者说的另一些“名言”却让我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他说:“音乐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生活。一种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业。”
  这句话本身也许很有道理。如果是若干年前,我会举双手赞成。他所谓“音乐不是一种职业”的说法恐怕是在说,音乐家不应该为了生存而从事音乐。因为为生存而做某事是职业的定义。不过,今天,当我再听到斯特恩这些话时,竟然有点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哭笑不得,是在资讯发达的年代,让我知道了一些斯特恩老先生在现实中是如何“谋生”的。据说,他赚音乐会经纪人的钱赚得够黑的。那么,他又想让我们的音乐家靠什么谋生呢?
  看来,要搞清楚何谓真诚的艺术,何谓真诚的音乐家,的确要比搞艺术本身更加让人费神。我宁愿相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金庸的名言。作为鼻子下面一张嘴的活生生人,总是免不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就算是斯特恩这样的大师也无可逃避地要在“黑白森林”间穿梭行走。
其他文献
第二张专辑往往会给人一种难以琢磨、听天由命的感觉。在音乐人呕心沥血地完成了林肯公园(Linkin Park)的处女专辑后,第二张专辑的制作一般就是对其音乐理念的延续和补充。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首张大碟已经成为了人们记忆中销量最高的专辑,而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音乐市场又热切期望着另一张热卖的专辑,那这第二张专辑怎么办?以首张专辑《混合理论》创造了销售神话的“林肯公园”,从他们迈进录音室准备
期刊
从《Faith and Courage》开始,她有点不同于以往的Sinead O'Connor。这位光头女子在被媒体整得焦头烂额,特别是因为披露童年时曾被母亲虐待,而与父兄翻脸之后,身心俱惫,作出了引退的决定。1994 年发行《Universal Mother》后,接下来只有《So Far……the best of》,作为精选面世。封套上看见一张面孔白得出奇的个人肖像。她的另一张著名肖像当然是印在
期刊
美丽恬静的珍妮佛·康奈利,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浅蓝的眼晴、精美的轮廓,少女时期便因在《美国往事》一片中的精彩表演而成为童星,被誉为好莱坞的“纯情玉女”,其后她不断挑战自己,2002年以一部被她称为“我确实喜欢并为之感到自豪的一部影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而再度享誉国际影坛。今年,她不仅获得更高的身价,还与心爱的男人走进了结婚殿堂,在全新的2003年获得全新的开始
期刊
生长在海风里的嘶鸣,将人生挖空的孤寂,只是那种倾诉蒙上了命运的召唤,它把放任轻轻地送上了光亮在舞动的蓝天。当有一天北欧的诗情用一把萨克斯、一副嗓子将我们身上的热气剥光,你能感到自己躺在一副微睡的棺材里,眼看着空气埋葬了蓝天,灵魂埋葬了身体。  于是,你活了过来,开始用你的脚尖满足人生。Agnes Buen Garnas,第一次让我从玻璃壳里凝视她的端坐,迎着她吹来的风做出性别以外的幻想。我不知道北
期刊
一直觉得韩剧是高中生看的东东,因为他们太纯了,赚取的大把大把的眼泪都是透明无污的,伤的心都是没有经历过多少的青春烂漫之心。经常听说某某又因为看韩剧而消耗掉了几包纸巾,于是自认为已度过了纯情年纪的我也忍不住想去看看这些个神奇的童话。  这不,好不容易从《蓝色生死恋》的blue中走出来,一首《冬季恋歌》又把我拉回到白色冬恋的离情迷意气氛之中。  裴勇俊的确帅,他那标志性的微笑对少女具有绝对的杀伤力,他
期刊
德沃夏克的音乐总在告诉世界:捷克是波希米亚的,斯拉夫式的捷克。  人称东欧为 “擅拉手风琴”的民族群落——浪漫而又善舞。印象中,总觉得大胡子东欧人德沃夏克很适合谱出奔放而写意的捷克舞态;又总认为他的《斯拉夫舞曲》与另一位大胡子——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实上,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微妙的共鸣。德沃夏克创作的《斯拉夫舞曲》正是为回应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而作。《斯拉夫舞
期刊
那天和北京的乐手黄勃在Q上聊天,说到这世上有一类专辑是这样的:乍一听很散乱,风格杂,每首歌都不一样,没啥整体性,可听完后,却又忍不住拍案称奇,这形散神不散的一堆,是构架在极为缜密的沉思之上,虽则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可就这些歌,就这张专辑,听下来一点儿不累,且极为省神,神情豁然开朗。  那次我和黄勃是在说他那个两人乐队Verse的新专辑。听了Blur的这一张《ThinkTank》 (智囊团),我突
期刊
一生中有什么样的际遇,就会有什么样的敲击。我想梅格白每一次开始挥动手中鼓槌,心中默数着1,2,3,4,将下未下那个时刻,姿态闲闲、优美、落定……而其实,在意动和行动之间,还停留有那些鳞次栉比的季节……春、夏、秋、冬不断周而复始的分裂里,没有多少眼睛看出了那份最原始的寒冷气息,永远在逼人在告诉你终点迫近,此外每一个心田都座落有一片废墟。然而the White Stripes不愿意相信这些,还彻彻底底
期刊
如果你看过一面水泥墙的缝隙里长出一棵小小的绿芽,会不会觉得惊喜赞叹?然后不知过了多久再次经过那面水泥墙的时候,竟然发现绿芽象树一般地长大了,枝干茁壮、繁叶苍翠,禁不住对天地生命的奋勇意志产生无比的敬意。陈明章的音乐之路就象岩壁里的绿芽,抵住风雨的摧残,在土地的滋养下拼命地向上,展现音乐的美好和生命的骄傲。  留着络腮胡、经常穿着凉鞋四处闲逛的陈明章,没有人会觉得他象一个歌手,那副闲适不修边幅的样子
期刊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我喜爱沈庆沙哑得有些悲凉的声音,我喜爱流淌在无病呻吟背后的那份纯真,我喜爱每一种回忆带来的酸楚和泪水。就像现在我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熟悉的音符响起,都会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流着泪也会笑出声的校园时光。  某一天的午后我翻着自己的宝贝CD,慵懒得不知道应该听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