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价DVD在中国内地的泛滥,使得不少乐迷从中受益。就我个人而言,不光是看到了许多仰慕已久的大导演的惊世名作,而且也过足了看歌剧的瘾。一个爱看歌剧的人在中国可能会有格列佛进了小人国一般的孤独感,只有在CD或者DVD这种毫无人情味道的塑料制品上,才能让思维和审美享受一番。
不过,小弟今天不想来谈歌剧的问题,想说的只是最近看到的一张DVD——这是一部被乐迷有意无意忽略了的纪录片——《斯特恩在中国》。
1979年的时候,美国小提琴大师大卫·斯特恩到中国访问,连续寻访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当时中国仅有的“都市”。所谓“都市”当然不只是人口数量的概念。在中国,很多乡村都有别国都市无法比拟的人口数量。“都市”的概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拥有发达工商业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地区。
当时,斯特恩这样的世界级大师能到上海访问,对沪上音乐界的震动不亚于火星人访问地球。老人家在上海留下的很多“惊世之语”,有些至今都让音乐学院的领导们沾沾自喜。现在还在流传的,就是他感叹音院附小琴房的话:“这里的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有一个天才。”
不过,斯特恩当时相中的天才,有的的确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大提琴家王健。影片中的王健当时还戴着红领巾,抱着一把和自己的个头不成比例的大提琴动情地演奏。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其他的一些熟人——只是,那些被斯特恩同样认定的“天才们”,他们中现在有的已经放弃了音乐之路,有的只是在学院里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
除了天才,斯特恩还对中国音乐家们留下许多“教诲”。在影片里,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年轻乐手技术很纯熟,力量很大、速度很快,但心里却似乎没有音乐。”
同样的话,在20年后,他又一次来到中国时,还是反复强调。1999年的时候,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着重指导了几个四重奏组,又到上海音乐学院开了大师班。那次我也在场,当时,他再次肯定了中国乐手的演奏技巧,也再次表达了他对中国乐手的演奏普遍缺少生命力的遗憾。
正是这种赋予音乐生命的说法,才是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都在谈论艺术,几乎把艺术当成一个不需要版权的词汇。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呢?我认为:艺术,首先是人的创造物。一朵花即便再美也不是艺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如果经过优秀摄影家的精心拍摄,有花朵的照片就可能成为一件艺术作品。音乐同样如此。自然界的声响永远不会是艺术,哪怕你再崇拜自然也是一样。声响只有在人脑中形成感动或者通过艺术家的手巧妙加工,才能变成艺术。因此,头脑中的艺术是属于个人的,艺术家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这种艺术表达出来,并力争感动每一个人。这样,包含人的劳动和智慧,同时又能感动人的作品,就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有女娲捏起尘土造人的传说,初时的“人”不过是些泥塑,只有当女娲吹了一口仙气之后,“人”才有了灵魂。类似的神话传说全球各地出奇地一致,看来人类都很重视创造和生命的意义。英语中,“生命”和“现场”就是同一个词——LIVE。它代表着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意义。看来,人类的创作如果不倾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那就成就不了艺术。
难怪乎斯特恩是如此强调生命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五线谱上的音符如果不经过演奏家情感的淬炼,永远都是没有生气的东西。他说,如果光要追求准确的技巧和惊人的速度,人们研究电子乐器就足够了。因为人的双手是不会有机器那么精密和强有力的。所以,他希望中国能培养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参加“奥林匹克音乐比赛”的健将和选手。他说,音乐和“更高、更快、更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斯特恩的这些观点,让我非常认同,也值得中国音乐教育界长时间的思索。不过,除此之外,他在这部短片中,对采访者说的另一些“名言”却让我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他说:“音乐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生活。一种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业。”
这句话本身也许很有道理。如果是若干年前,我会举双手赞成。他所谓“音乐不是一种职业”的说法恐怕是在说,音乐家不应该为了生存而从事音乐。因为为生存而做某事是职业的定义。不过,今天,当我再听到斯特恩这些话时,竟然有点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哭笑不得,是在资讯发达的年代,让我知道了一些斯特恩老先生在现实中是如何“谋生”的。据说,他赚音乐会经纪人的钱赚得够黑的。那么,他又想让我们的音乐家靠什么谋生呢?
看来,要搞清楚何谓真诚的艺术,何谓真诚的音乐家,的确要比搞艺术本身更加让人费神。我宁愿相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金庸的名言。作为鼻子下面一张嘴的活生生人,总是免不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就算是斯特恩这样的大师也无可逃避地要在“黑白森林”间穿梭行走。
不过,小弟今天不想来谈歌剧的问题,想说的只是最近看到的一张DVD——这是一部被乐迷有意无意忽略了的纪录片——《斯特恩在中国》。
1979年的时候,美国小提琴大师大卫·斯特恩到中国访问,连续寻访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当时中国仅有的“都市”。所谓“都市”当然不只是人口数量的概念。在中国,很多乡村都有别国都市无法比拟的人口数量。“都市”的概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拥有发达工商业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地区。
当时,斯特恩这样的世界级大师能到上海访问,对沪上音乐界的震动不亚于火星人访问地球。老人家在上海留下的很多“惊世之语”,有些至今都让音乐学院的领导们沾沾自喜。现在还在流传的,就是他感叹音院附小琴房的话:“这里的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有一个天才。”
不过,斯特恩当时相中的天才,有的的确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大提琴家王健。影片中的王健当时还戴着红领巾,抱着一把和自己的个头不成比例的大提琴动情地演奏。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其他的一些熟人——只是,那些被斯特恩同样认定的“天才们”,他们中现在有的已经放弃了音乐之路,有的只是在学院里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
除了天才,斯特恩还对中国音乐家们留下许多“教诲”。在影片里,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年轻乐手技术很纯熟,力量很大、速度很快,但心里却似乎没有音乐。”
同样的话,在20年后,他又一次来到中国时,还是反复强调。1999年的时候,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着重指导了几个四重奏组,又到上海音乐学院开了大师班。那次我也在场,当时,他再次肯定了中国乐手的演奏技巧,也再次表达了他对中国乐手的演奏普遍缺少生命力的遗憾。
正是这种赋予音乐生命的说法,才是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都在谈论艺术,几乎把艺术当成一个不需要版权的词汇。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呢?我认为:艺术,首先是人的创造物。一朵花即便再美也不是艺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如果经过优秀摄影家的精心拍摄,有花朵的照片就可能成为一件艺术作品。音乐同样如此。自然界的声响永远不会是艺术,哪怕你再崇拜自然也是一样。声响只有在人脑中形成感动或者通过艺术家的手巧妙加工,才能变成艺术。因此,头脑中的艺术是属于个人的,艺术家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这种艺术表达出来,并力争感动每一个人。这样,包含人的劳动和智慧,同时又能感动人的作品,就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有女娲捏起尘土造人的传说,初时的“人”不过是些泥塑,只有当女娲吹了一口仙气之后,“人”才有了灵魂。类似的神话传说全球各地出奇地一致,看来人类都很重视创造和生命的意义。英语中,“生命”和“现场”就是同一个词——LIVE。它代表着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意义。看来,人类的创作如果不倾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那就成就不了艺术。
难怪乎斯特恩是如此强调生命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五线谱上的音符如果不经过演奏家情感的淬炼,永远都是没有生气的东西。他说,如果光要追求准确的技巧和惊人的速度,人们研究电子乐器就足够了。因为人的双手是不会有机器那么精密和强有力的。所以,他希望中国能培养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参加“奥林匹克音乐比赛”的健将和选手。他说,音乐和“更高、更快、更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斯特恩的这些观点,让我非常认同,也值得中国音乐教育界长时间的思索。不过,除此之外,他在这部短片中,对采访者说的另一些“名言”却让我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他说:“音乐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生活。一种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业。”
这句话本身也许很有道理。如果是若干年前,我会举双手赞成。他所谓“音乐不是一种职业”的说法恐怕是在说,音乐家不应该为了生存而从事音乐。因为为生存而做某事是职业的定义。不过,今天,当我再听到斯特恩这些话时,竟然有点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哭笑不得,是在资讯发达的年代,让我知道了一些斯特恩老先生在现实中是如何“谋生”的。据说,他赚音乐会经纪人的钱赚得够黑的。那么,他又想让我们的音乐家靠什么谋生呢?
看来,要搞清楚何谓真诚的艺术,何谓真诚的音乐家,的确要比搞艺术本身更加让人费神。我宁愿相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金庸的名言。作为鼻子下面一张嘴的活生生人,总是免不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就算是斯特恩这样的大师也无可逃避地要在“黑白森林”间穿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