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使之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彼此相寓,相辅相成。这就是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
让学生既学又思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旨。我想从学生和老师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首先,从老师的角度看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时还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我们可以引用笛卡儿的一句话,他说教学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理解课文、鉴赏作品、解答习题、谋篇写作等等,我们需要教师学,因为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在学,也在思。学会教学生、思考不足处。
有这样一个词语:“高耗低能”。它真正的诠释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我们的同行可能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刚刚升入初中的中学生有很多连拼音都还不能完全掌握。我们来算一下,小学阶段的六年时间,语文课时几乎占了全部的一半,结果呢?大多数同学语文还是过不了关。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是格外突出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从教学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学思一体教学,如何才能消除这种“高耗低能”的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
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养成学思一体的思维。大家都明白一个问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初中三年对于中学来说很重要,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训练学生养成学思一体的习惯。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能夸夸其谈,要用行动来证明。不管你在教哪篇课文、哪点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思考“它是如何的”;不管得出什么结论,都要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要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能提问,证明他在思考。老师解答,更能帮助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学得快、懂得深、知得广,就能提高语文学习整体素质。
其次,让学生多参加动手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先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是这样的,要求同学们搞一次辩论赛,题目是:中学生上网是利是弊。当时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觉得同学们不会辩论就没有上这个实践活动课。当然我的学生也没有接触过辩论,但是我当时就觉得我们没有学过,没有搞过类似的活动就更要上好这一课。所以我首先是在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多媒体去觀看。然后给他们分小组进行,给了一周的时间自己去准备。结果效果非常好。让我觉得他们实在用了功,认真去收集材料。从这件事情我就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我们现在作为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知道动手能力是创造发明者必不可少的条件。
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文学创作需要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语文教材中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散文中优美的意境、诗歌中深邃的思想意蕴,都能够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想象。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客观现实。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他们领入文学的殿堂。
那我们如何来训练学生呢? 我认为在课堂上从提问开始,通过不同的探索途径,开拓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激发想象和联想,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思维学上指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所以,语文课堂离不开想象。其次,课堂上可以运用声情并茂,引发联想和想象 。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言,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准确地把内心的感受转化,往往更能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时,一般的表象已经升华为审美意象,学生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去感知外物,使学生在理解这个层面上进一步升华为审美。再次,开展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而实际中学生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想象力。所以操作中也要讲究方法。首先在命题上下文章,如《假如我是xxx》《六十岁的我》等文题,给了学生一次次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教材,对学过的课文多提几个假如就是很好的想象作文的训练。如《鸿门宴》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项羽在宴会之上杀掉了刘邦,故事会如何发展?项羽少一些妇人之仁,他会不会像刘邦一样成为一国之主……这些假设都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浮想联翩。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但是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我们教师的艰苦努力、长期的培养。而且我们只有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然后,从学生的角度看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同行们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把作文和阅读教好了,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其实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亲身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的经验;另一条是借助书本,通过阅读书本获得间接的知识。对中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书本获得间接知识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任务主要靠语文学科来完成。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就是想通过教给学生一些语文阅读学思一体的思维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那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
从学生的角度可以举以下几个谈谈。
一、“六何”法
就是一种通过为什么、做什么、何人、何时、何地、如何几方面的提问,从而形成创造方案的方法。我们稍加改变,作为语文阅读思维方法,就成了: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如何、为何。这“六何”是学习流程,也是思维过程,当学生把这六何搞清楚了,也就有可能已经理解了。所以说,这“六何”是学生将思维和学法融合在一起了。是读懂阅读的最常见、最基础的而又是教好的思维方法。
二、五步教学法
学生学有方法,老师教有方法,所谓“五步”对老师对学生都适用。“读”、“悟”、“议”、“点”、“结”。。“读”为语文学习之先,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语言文字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文章,文章承载着作者的思想,连缀着美好的词汇,变换着多种多样的句式,只有去读才能做到与作者的心意相通,只有读才能领略语言的真正魅力,只有去读才能把作者的有生命的语言化为自己的,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与自己的生命个体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血与肉,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升华为灵魂的一部分。没有读书声的语文教学是僵化的教学,没有读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读是摄取知识的前提,是进入语文知识境界的先导,是踏入美好境界的第一步,是品味幽美意境的必经道路,也是深入鉴赏与感悟的路径。我把“读”作了分类,按照发声与否分为“朗读”与“默读”;按照情感投入的多少,分为“诵读”与“平读”;按照读书的专注程度与精力投入的多少,分为“泛读”与“精读”;按照课堂读书的组织形式,分为“集读”、“个读”与“散读”;按照老师对问题的要求情况的不同,分为“研读”、“背读”与“品读”等。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根据不同教材的各自特点与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读书法”。
悟”,“悟”为感悟,为醒悟。悟的对象仍旧是语言本身和蕴藏在语言中的思想。学生悟的过程和“读”的过程几乎同时发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节节升高,逐渐深入。悟是自我的事情,不是老师硬教出来的,哪怕你的一点暗示都有损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所以这个时候,特别要求老师要“忍”得住,不能早早把答案告知学生,不能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为了赶进度就等不及,就草率地了事。其实这个过程是教学中最重要的。
议,讨论也,新課改的课堂就是要求学生说,多说,多思,多练。
点,点到为止。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再将以往的“灌”作为主导了。应多将主动权和发言权给予学生。
结,总结。老师就像大海的航标。最后总是需要你的智慧。
(三)发散思维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阅读课文时,沿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去发现、探究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重点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记笔记,多以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开拓师生的思路,突破创新。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后,学生在课堂上除了真正理解书本知识之外,还能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过程,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积累得好,有的同学还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多注重学思结合教学法的运用。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主要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进而培养出能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型人才。消除“高耗低效”现象,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
让学生既学又思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旨。我想从学生和老师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首先,从老师的角度看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时还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我们可以引用笛卡儿的一句话,他说教学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理解课文、鉴赏作品、解答习题、谋篇写作等等,我们需要教师学,因为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在学,也在思。学会教学生、思考不足处。
有这样一个词语:“高耗低能”。它真正的诠释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我们的同行可能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刚刚升入初中的中学生有很多连拼音都还不能完全掌握。我们来算一下,小学阶段的六年时间,语文课时几乎占了全部的一半,结果呢?大多数同学语文还是过不了关。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是格外突出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从教学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学思一体教学,如何才能消除这种“高耗低能”的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
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养成学思一体的思维。大家都明白一个问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初中三年对于中学来说很重要,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训练学生养成学思一体的习惯。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能夸夸其谈,要用行动来证明。不管你在教哪篇课文、哪点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思考“它是如何的”;不管得出什么结论,都要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要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能提问,证明他在思考。老师解答,更能帮助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学得快、懂得深、知得广,就能提高语文学习整体素质。
其次,让学生多参加动手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先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是这样的,要求同学们搞一次辩论赛,题目是:中学生上网是利是弊。当时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觉得同学们不会辩论就没有上这个实践活动课。当然我的学生也没有接触过辩论,但是我当时就觉得我们没有学过,没有搞过类似的活动就更要上好这一课。所以我首先是在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多媒体去觀看。然后给他们分小组进行,给了一周的时间自己去准备。结果效果非常好。让我觉得他们实在用了功,认真去收集材料。从这件事情我就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我们现在作为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知道动手能力是创造发明者必不可少的条件。
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文学创作需要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语文教材中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散文中优美的意境、诗歌中深邃的思想意蕴,都能够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想象。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客观现实。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他们领入文学的殿堂。
那我们如何来训练学生呢? 我认为在课堂上从提问开始,通过不同的探索途径,开拓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激发想象和联想,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思维学上指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所以,语文课堂离不开想象。其次,课堂上可以运用声情并茂,引发联想和想象 。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言,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准确地把内心的感受转化,往往更能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时,一般的表象已经升华为审美意象,学生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去感知外物,使学生在理解这个层面上进一步升华为审美。再次,开展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而实际中学生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想象力。所以操作中也要讲究方法。首先在命题上下文章,如《假如我是xxx》《六十岁的我》等文题,给了学生一次次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教材,对学过的课文多提几个假如就是很好的想象作文的训练。如《鸿门宴》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项羽在宴会之上杀掉了刘邦,故事会如何发展?项羽少一些妇人之仁,他会不会像刘邦一样成为一国之主……这些假设都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浮想联翩。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但是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我们教师的艰苦努力、长期的培养。而且我们只有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然后,从学生的角度看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同行们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把作文和阅读教好了,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其实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亲身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的经验;另一条是借助书本,通过阅读书本获得间接的知识。对中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书本获得间接知识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任务主要靠语文学科来完成。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就是想通过教给学生一些语文阅读学思一体的思维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那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
从学生的角度可以举以下几个谈谈。
一、“六何”法
就是一种通过为什么、做什么、何人、何时、何地、如何几方面的提问,从而形成创造方案的方法。我们稍加改变,作为语文阅读思维方法,就成了: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如何、为何。这“六何”是学习流程,也是思维过程,当学生把这六何搞清楚了,也就有可能已经理解了。所以说,这“六何”是学生将思维和学法融合在一起了。是读懂阅读的最常见、最基础的而又是教好的思维方法。
二、五步教学法
学生学有方法,老师教有方法,所谓“五步”对老师对学生都适用。“读”、“悟”、“议”、“点”、“结”。。“读”为语文学习之先,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语言文字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文章,文章承载着作者的思想,连缀着美好的词汇,变换着多种多样的句式,只有去读才能做到与作者的心意相通,只有读才能领略语言的真正魅力,只有去读才能把作者的有生命的语言化为自己的,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与自己的生命个体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血与肉,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升华为灵魂的一部分。没有读书声的语文教学是僵化的教学,没有读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读是摄取知识的前提,是进入语文知识境界的先导,是踏入美好境界的第一步,是品味幽美意境的必经道路,也是深入鉴赏与感悟的路径。我把“读”作了分类,按照发声与否分为“朗读”与“默读”;按照情感投入的多少,分为“诵读”与“平读”;按照读书的专注程度与精力投入的多少,分为“泛读”与“精读”;按照课堂读书的组织形式,分为“集读”、“个读”与“散读”;按照老师对问题的要求情况的不同,分为“研读”、“背读”与“品读”等。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根据不同教材的各自特点与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读书法”。
悟”,“悟”为感悟,为醒悟。悟的对象仍旧是语言本身和蕴藏在语言中的思想。学生悟的过程和“读”的过程几乎同时发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节节升高,逐渐深入。悟是自我的事情,不是老师硬教出来的,哪怕你的一点暗示都有损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所以这个时候,特别要求老师要“忍”得住,不能早早把答案告知学生,不能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为了赶进度就等不及,就草率地了事。其实这个过程是教学中最重要的。
议,讨论也,新課改的课堂就是要求学生说,多说,多思,多练。
点,点到为止。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再将以往的“灌”作为主导了。应多将主动权和发言权给予学生。
结,总结。老师就像大海的航标。最后总是需要你的智慧。
(三)发散思维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阅读课文时,沿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去发现、探究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重点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记笔记,多以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开拓师生的思路,突破创新。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后,学生在课堂上除了真正理解书本知识之外,还能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过程,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积累得好,有的同学还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多注重学思结合教学法的运用。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主要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进而培养出能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型人才。消除“高耗低效”现象,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