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初中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但是,部分学生对阅读存在偏见,喜欢逃避课堂阅读。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思想,加速与文本的融合,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发展决定人才的培养方向,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学科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在语文学科时会有其独特的内涵,针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汉字和语言的积累和应用、对文字阅读和语言表达的应用以及对文学审美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漏洞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去阅读不同文章,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发自本心去阅读,以至于无法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导致阅读欲望并不强烈。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传授阅读方法,但初中生年龄较小,在阅读时可能无法深入文章所描述的世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状况。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以读为本
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朗读开始。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调动口、眼、耳等多种感官,系统地参与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阅读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学生就能与文本“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文本,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平时的朗读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个性化的体验。例如,《我爱这土地》一文中有一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读出了深情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忧郁的语气。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能够真正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当然,以读为本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朗读,如此才能避免朗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以更加充沛的感情朗读。例如,在《我爱这土地》朗读中,教师在每一段的朗读中都设计了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在第一段的朗读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开头写道‘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针对诗中的‘鸟’,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描写唱歌的内容?”通过思考,学生会找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意象。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深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低沉、纾缓、悲愤的感情,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诗歌蕴含的感情,让人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读和感悟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才能使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到语言的重要意义。
2.读中感悟
读中感悟就是将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对课文有所感悟,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能力。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潜移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例如,在教学《乡愁》中的第一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哪一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一枚”用得好,有的学生认为是“小小”,还有的学生认为是“邮票”。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悟:“一枚”这一量词描写得很轻,但正好可以反衬出诗人内心强烈而深沉的思乡感情;“小小”这一形容词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浓缩在诗歌中很小的物象上,与强烈的思乡之情形成对比;将思乡之情比喻为“邮票”,邮票虽小,却牵系着绵绵的母子之情,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悟自得,完全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知和想象,既体验到了文章蕴含的语言精华和人文价值,又获得了美的感受。
3.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模块,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将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对语言的结构组成、表达特点等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体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一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尖锐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环节:“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他们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创编故事内容。”这一活动新颖开放,独辟蹊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编出多个版本的《我的叔叔于勒》。有的學生写道:“菲利普夫妇看到发财的于勒后,立马上前认亲,并不停地讨好、巴结他,当得知于勒将全部钱财捐献给慈善机构后,立刻翻脸不认人,将于勒一人丢在船上溜走了。”虽然故事情节与课文大相径庭,但主旨相同,即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并深化了对主题思想的认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无须教师多言,在写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日常教学中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探索初中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纪秀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13):79-80.
[2]慕小英.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17):139-14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发展决定人才的培养方向,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学科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在语文学科时会有其独特的内涵,针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汉字和语言的积累和应用、对文字阅读和语言表达的应用以及对文学审美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漏洞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去阅读不同文章,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发自本心去阅读,以至于无法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导致阅读欲望并不强烈。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传授阅读方法,但初中生年龄较小,在阅读时可能无法深入文章所描述的世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状况。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以读为本
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朗读开始。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调动口、眼、耳等多种感官,系统地参与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阅读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学生就能与文本“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文本,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平时的朗读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个性化的体验。例如,《我爱这土地》一文中有一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读出了深情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忧郁的语气。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能够真正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当然,以读为本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朗读,如此才能避免朗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以更加充沛的感情朗读。例如,在《我爱这土地》朗读中,教师在每一段的朗读中都设计了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在第一段的朗读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开头写道‘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针对诗中的‘鸟’,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描写唱歌的内容?”通过思考,学生会找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意象。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深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低沉、纾缓、悲愤的感情,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诗歌蕴含的感情,让人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读和感悟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才能使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到语言的重要意义。
2.读中感悟
读中感悟就是将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对课文有所感悟,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能力。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潜移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例如,在教学《乡愁》中的第一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哪一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一枚”用得好,有的学生认为是“小小”,还有的学生认为是“邮票”。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悟:“一枚”这一量词描写得很轻,但正好可以反衬出诗人内心强烈而深沉的思乡感情;“小小”这一形容词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浓缩在诗歌中很小的物象上,与强烈的思乡之情形成对比;将思乡之情比喻为“邮票”,邮票虽小,却牵系着绵绵的母子之情,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悟自得,完全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知和想象,既体验到了文章蕴含的语言精华和人文价值,又获得了美的感受。
3.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模块,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将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对语言的结构组成、表达特点等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体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一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尖锐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环节:“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他们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创编故事内容。”这一活动新颖开放,独辟蹊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编出多个版本的《我的叔叔于勒》。有的學生写道:“菲利普夫妇看到发财的于勒后,立马上前认亲,并不停地讨好、巴结他,当得知于勒将全部钱财捐献给慈善机构后,立刻翻脸不认人,将于勒一人丢在船上溜走了。”虽然故事情节与课文大相径庭,但主旨相同,即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并深化了对主题思想的认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无须教师多言,在写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日常教学中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探索初中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纪秀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13):79-80.
[2]慕小英.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1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