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程度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充满竞争意识的愉快学生氛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训练学生的探究技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善思巧思、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求变求新、有所创造、积极进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
近年来根据实际建成了1—9年级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多科目的资源库,她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每一课基本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划分课时,做了精心设计,每一课时包括6个板块:教材分析、背景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达标练习、课后反思。资源库的建设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资源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信息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远比其它资料快捷、方便、直观,更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电子备课减少了教师在手工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业务成长及教育学生中去。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艺术的提高。
1、联系生活实际整合语文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教师枯燥单一的语言描述,使得課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创设“地球妈妈的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社会调查活动中去,通过生活经历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经历认知过程,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对学生的情感目标价值观、生活态度都是一次洗礼。
2、多媒体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出示不通类型的玻璃再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这些用途不一的玻璃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这样不仅增强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到知识无处不在。
3、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喜欢故事,美妙的故事为孩子创设出一种能够感受的情境,这些情境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幻化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产生一种想象的空间,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刺激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
当然,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缺乏与内容的本质联系,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无效手段。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探索、反馈、总结,不断整合语文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多媒体技术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俊杰《应客观评价计算机多媒体》
[2]陈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程度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充满竞争意识的愉快学生氛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训练学生的探究技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善思巧思、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求变求新、有所创造、积极进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
近年来根据实际建成了1—9年级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多科目的资源库,她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每一课基本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划分课时,做了精心设计,每一课时包括6个板块:教材分析、背景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达标练习、课后反思。资源库的建设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资源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信息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远比其它资料快捷、方便、直观,更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电子备课减少了教师在手工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业务成长及教育学生中去。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艺术的提高。
1、联系生活实际整合语文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教师枯燥单一的语言描述,使得課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创设“地球妈妈的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社会调查活动中去,通过生活经历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经历认知过程,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对学生的情感目标价值观、生活态度都是一次洗礼。
2、多媒体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出示不通类型的玻璃再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这些用途不一的玻璃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这样不仅增强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到知识无处不在。
3、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喜欢故事,美妙的故事为孩子创设出一种能够感受的情境,这些情境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幻化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产生一种想象的空间,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刺激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
当然,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缺乏与内容的本质联系,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无效手段。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探索、反馈、总结,不断整合语文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多媒体技术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俊杰《应客观评价计算机多媒体》
[2]陈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