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10多项政策措施,2009年国家将进一步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明显加大农业补贴支持力度,保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农村经济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复杂局面,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是:
一、农业自然灾害增多,质量安全问题的威胁不断加大
近年来,农业生产的风险,无论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都有加大的趋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任务艰巨。首先,农业干旱与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天气因素难以控制,去冬今春全国发生历史罕见的重大干旱,2月初农作物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6亿亩左右,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抗旱成本大幅增加,其次,随着农业种养密度的增加和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长,农作物生产和牲畜养殖的病虫害频繁发生,一些重大疫情、疫病不断出现,对区域性农业生产构成毁灭性影响。再次,去年以来,牛奶行业发展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给整个食品行业发展带来了危机。我国其他一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亦不容小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威胁不断增大。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
由于去年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农产品需求出现大幅波动,全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出现下降趋势。2008年国际粮油均增产,国际粮价经历“过山车”式的变化,年底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较上半年高峰时的价格降低一半左右。出现这种情况,缓解了国际粮食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也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带来重大冲击。我国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滞后于生产发展,运输存在瓶颈。我国农民在粮食收购价格上的话语权很弱,在粮食购销市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最容易受到冲击。去年以来,我国纺织业出口受阻,用棉需求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影响棉花的供求关系和种植收益,棉花生产经营存在发生波动的趋势。目前国家对粮、棉、油、猪等农产品都有临时储备措施来稳定价格,但对鲜活农产品的办法还不多。
三、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势严峻
一是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农民工就业和增收形势转难。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民工荒”不见踪影,反而出现农民工集中返乡回流现象,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二是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回落,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稳粮、保证重要农产品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矛盾尖锐。农民打工的工资收入和农户家庭经营的收入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两根支柱,这两个增长点的增收潜力回落,且互相叠加,造成今年农民增收形势将十分严峻。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困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经济增长形势回落,企业效益普遍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乃至负增长,影响实施“三个大幅度增加”政策(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农村公益性项目的投入)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能力。农民工集中返乡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的复杂性。各地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城市制造业、房地产业等发展减速,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增加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革的难度。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回调的影响,目前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建议要从稳定价格、促进就业、增加投入和推进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完善农业农村政策,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
去年以来国家全面启动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和玉米、棉花、食糖等临时储备调控政策,储备经营企业财务压力较大。要加强对储备的管理,控制储备投放市场的节奏,适当降低临时储备数量和增加中长期储备比重,适当提高储备在批发市场销售的起拍价。调整和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尤其是适当放松对玉米出口的管制和加强对棉花进口的控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实现。加强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服务。
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一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保持农民工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稳定就业。二是大幅度扩大农民可直接参与和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的同时,直接创造农民打工和增收机会。三是制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引导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四是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多渠道增收能力。
三、增加农业投入
稳定发展粮食和生猪生产,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标准和农机补贴总量,建立和完善生猪储备调节体系。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财政奖励和产业化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投入。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倾斜,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要求。增加对跨区域的散粮运输体系建设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对农田培肥的补贴。
四、推进制度建设
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地流转服务,引导农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体系。推进户籍改革和城乡社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国家要为农户集中转移建房或购房提供必要的资助。扩大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和数量,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大城市、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鼓励和引导城镇企业“下乡”,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和推进农村工业、新兴产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农村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一、农业自然灾害增多,质量安全问题的威胁不断加大
近年来,农业生产的风险,无论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都有加大的趋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任务艰巨。首先,农业干旱与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天气因素难以控制,去冬今春全国发生历史罕见的重大干旱,2月初农作物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6亿亩左右,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抗旱成本大幅增加,其次,随着农业种养密度的增加和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长,农作物生产和牲畜养殖的病虫害频繁发生,一些重大疫情、疫病不断出现,对区域性农业生产构成毁灭性影响。再次,去年以来,牛奶行业发展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给整个食品行业发展带来了危机。我国其他一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亦不容小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威胁不断增大。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
由于去年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农产品需求出现大幅波动,全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出现下降趋势。2008年国际粮油均增产,国际粮价经历“过山车”式的变化,年底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较上半年高峰时的价格降低一半左右。出现这种情况,缓解了国际粮食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也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带来重大冲击。我国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滞后于生产发展,运输存在瓶颈。我国农民在粮食收购价格上的话语权很弱,在粮食购销市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最容易受到冲击。去年以来,我国纺织业出口受阻,用棉需求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影响棉花的供求关系和种植收益,棉花生产经营存在发生波动的趋势。目前国家对粮、棉、油、猪等农产品都有临时储备措施来稳定价格,但对鲜活农产品的办法还不多。
三、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势严峻
一是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农民工就业和增收形势转难。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民工荒”不见踪影,反而出现农民工集中返乡回流现象,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二是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回落,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稳粮、保证重要农产品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矛盾尖锐。农民打工的工资收入和农户家庭经营的收入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两根支柱,这两个增长点的增收潜力回落,且互相叠加,造成今年农民增收形势将十分严峻。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困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经济增长形势回落,企业效益普遍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乃至负增长,影响实施“三个大幅度增加”政策(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农村公益性项目的投入)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能力。农民工集中返乡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的复杂性。各地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城市制造业、房地产业等发展减速,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增加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革的难度。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回调的影响,目前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建议要从稳定价格、促进就业、增加投入和推进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完善农业农村政策,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
去年以来国家全面启动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和玉米、棉花、食糖等临时储备调控政策,储备经营企业财务压力较大。要加强对储备的管理,控制储备投放市场的节奏,适当降低临时储备数量和增加中长期储备比重,适当提高储备在批发市场销售的起拍价。调整和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尤其是适当放松对玉米出口的管制和加强对棉花进口的控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实现。加强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服务。
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一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保持农民工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稳定就业。二是大幅度扩大农民可直接参与和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的同时,直接创造农民打工和增收机会。三是制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引导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四是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多渠道增收能力。
三、增加农业投入
稳定发展粮食和生猪生产,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标准和农机补贴总量,建立和完善生猪储备调节体系。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财政奖励和产业化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投入。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倾斜,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要求。增加对跨区域的散粮运输体系建设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对农田培肥的补贴。
四、推进制度建设
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地流转服务,引导农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体系。推进户籍改革和城乡社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国家要为农户集中转移建房或购房提供必要的资助。扩大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和数量,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大城市、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鼓励和引导城镇企业“下乡”,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和推进农村工业、新兴产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农村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