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idixie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雷州,生长在雷州。雷州这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早已深深烙入心海,淳厚而熟悉,历久而弥新。
  到办公室必经一条小巷。巷子不长,从这儿经过,盛夏里迎面吹过一阵凉风,立马给走得热透的身子带来清爽;严寒中穿梭其中,也觉得比大街上多了一份暖意。我喜欢走在这样的小巷,两边的建筑或高或低,新建的一幢八层楼房突兀地矗立在那儿,很是显眼。树荫下聚集着三两人群,说着家长里短,孩童的嬉闹声回荡在小巷的上空。偶尔一户人家的窗台延伸出几簇艳丽的开得正欢的花儿,把一面斑驳的旧墙点缀得熠熠生辉,整条巷子在沉寂中立马生动了起来。小巷狭窄处只容一人一摩小心地侧身而过。抬头向上望去,蓝天映亮一线天际,发着明晃晃的光。穿过逼仄,眼前又赫然空阔,让刚刚拥堵的心绪豁达开来。这条小巷,几乎每天都不断地重复走过,却一点也不觉得单一。
  拐角处的那户人家,每次经过,都见到一位妇女盘腿坐在家门口,面前摆放着削好的竹片和剪刀、细绳等,手法娴熟地侍弄着,上下左右穿梭中,一个菜篮子的雏形就出来了。她沉浸在她的艺术品创作中,似乎从巷子里进进出出的人们都与她无关。我猜,这些纯手工编制的实用的工艺品,不久将出现在不同的买菜人的手中。
  巷子中的这一大家子,见证了小巷的热闹。特别是春节或其他节庆日,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带着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后来又增添了曾孙子、曾孙女、曾外孙、曾外孙女,浩浩荡荡的,从四面八方汇聚,欢声笑语洒满了小巷。聚餐时,一楼临巷宽敞的大厅摆了几桌,大男人在高谈阔论,勤快的媳妇不停地添菜,小孩子绕着饭桌追赶玩耍。短暂的假期结束,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老俩口一拨一拨地送。往往是一簇人围在小车旁,老人把一些土特产塞进车子,又搂抱一下孙辈。小车缓缓开走,车里的人探出半个头,对着车外招手,嘴里说着“回去吧,回去吧”。更多的日子,两位老人悠闲地坐在他们家三层楼房前的石砌板凳上,旁边可见一两位儿孙辈的身影。一只家狗,养得毛发油光可鉴,温顺地躺在墙角。看得出老爷爷是勤快之人,虽然满头银发,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经常踩一部自行车,自己买东西,自己拎东西。老奶奶长相福气,猜得出年轻时就是美人一个。儿孙辈中,有经商的,也有从事体育、艺术的,个个都长得不赖,一看就是属于好看的那一类。老俩口常一块散步,散步时,老爷爷总是自然地拉着老奶奶的手,慢悠悠地走上几圈。我每次走过他们家门口,总看到老爷爷在忙碌着。或者对着一碟子虾,一个一个很认真地剝着虾壳;或者仔细地剖一条刚买的新鲜的鱼。有一次还看到他把那部自行车卸下来,有板有眼地在大修。
  巷子分叉道,有一处不大不小的转盘,一棵枝叶还算繁盛的绿树,烈日下遮出一丝阴凉,我上班途经这儿,常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在这儿纳凉。一次经过,两位老妇人,身子朝着不同的方向,眼睛半眯着,似睡非睡,相对无语。我从她们面前走过,走了几步,听到其中一位开口了:“你说,现在还有谁会去穿破的衣服呢?”另一个接话:“我们那时候,一件衣裳补了袖口补领子。”然后又恢复了安详宁静。
  遇上传统节日,煕煕攘攘的巡游队伍从大街转入小巷,平日寂静的小巷立马热闹了起来。锣鼓敲响,彩旗舞动,浩浩荡荡,首尾不接。小巷人家,一大早在门口置放案台,摆上果品,伸长脖子等候着。被选上参加巡游的,再远的路都赶回来,再忙的活都先放下。
  雷州这样的巷子很多。在雷城,小巷四通八达,七弯八拐,疑无路中又豁然开朗。寻找某个地点,通常都可以从巷子中找到捷径。不见经传的小巷深处,往往荫蔽着名人故居、历史遗迹。青石板与水泥地交错,古墙古井与现代建筑变换,寂静与喧嚣交织,小巷在岁月浸润中愈加隽永生动。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风儿轻轻地吹过时光,时间悄悄地将岁月流淌。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毕业的时候大概便是这般写照吧。  到如今也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毕业了,却少有为毕业写点什么的想法,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少有如别人一般对毕业、对别离的多愁善感。这一次却是想了许久,但又无从下笔,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毕业从幼儿园大班最后一学期算的话,只读过一学期幼儿园的我应该不在这一列的,还没将地儿“混熟”就已被带到父亲上班的地方。所以对
期刊
我生活的城市,到处是公共自行车的身影。黄的绿的蓝的,一排排,像花儿一样绽放街头。打开手机随手一扫,“哒”的一声弹开锁,跨上座即可以随意骑行。就像会游泳的人跳进海里,身体就会自然地漂浮,自由极了。  可是,初学骑车和初学游泳一样,是一件让人心惊肉跳的事,不摔几跤,掉几块皮,流几滴血,是学不会的。就像游水,不呛几次水,憋了个脸红耳赤,是学不会的。  我学会骑车最初的记忆,快乐早忘得一干二净,留下的尽是
期刊
受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和南国文学社之邀,我赴汉中参加第十三届西部散文节笔会。之前我从未去过汉中,但知道汉中位于汉江中上游。车过西安,我就开始想象汉中的模样。仿佛听到了汉水的低吟浅唱,汨汨流淌。汉江在我心中,早已跌宕激荡,汇成巨浪。  汉中属于西汉,属于三国,也属于《诗经》。  一  汉江是从诗经里走过来的,一走就是几千个春夏秋冬。  先看《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
期刊
烟袋镇境内有三座残存的古碉,碉与碉之间,相隔约两公里左右,中间一座矗立在碉楼梁子山顶上。碉楼梁子是这个地区除周围山外最高的地势,碉选址于此而建,是经过一番研究的。小时候,我到过山顶。  古碉建在该镇的山梁上,四周抬头就能看见矗立于山上的古碉。气势雄伟。七八点钟,太阳就照着了碉楼,人们不看钟表,只看碉楼的太阳,就知是多少时间。  古碉始建何时,我曾翻阅县志,没有记述,爷爷也是听上辈人所讲,无文字可考
期刊
你心中有海之梦,梦之海在你心中。  我在梦里写下散文诗:东海,你听得到我的呼唤吗?我想大声告诉你,小龙女不想再沉睡三百年!北海,你看得到我的脚步吗?我想大声告诉你,草长莺飞爱你的人正在路上!  我最爱的是滨海,我对她说:“亲,我想拥抱你!”。  “滨海和谐号”仰天长鸣,冒出一串白烟,拖着十几节笨重的车厢,企鹅般地迎着黄海之风倔强前行。  狂风怒吼,漫天飞舞黄沙模糊、混淆着列窗,挡住了现实;我摘下8
期刊
陕北之北的大山深处,安静地坐落着一坳小村庄,小村庄零星分布着十几孔沧桑的窑洞。太阳落下的方向有一条蜿蜒而行的羊肠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处废弃了六十多年的土窑洞大院,那便是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的老屋。父亲在那个窑洞长大,与母亲在那里成家立业。在那里,大哥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二哥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大姐度过了她的幼年时代,二姐也出生在那里。  1941年,父母成家后接过了上一代的担子,带领着他们的弟弟妹
期刊
第一次去西安令我神往的不是大城市的异彩风景,而是时任省文联主席的李若冰先生进进出出的那一间小书房。从看到李老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出书房,我的心便对里面那间小书房产生了极其神奇的诱惑。不知是李老的夫人贺老看出了我的心思,还是她想让我这个没钱买书的乡村孩子开开眼界,贺老笑盈盈地将我带进书房。  “嗬!”我不禁惊讶得出了声:“这么多的书,简直可以当成小县城的图书馆!”我来不及浏览那一本本簇新的泛黄的大的小的
期刊
袖珍小城,人口四十万余。  村庄亦大,东西近千米。  就在村东南,一家工艺品模具加工厂,悄然诞生。所谓厂,其实几间简易房,几套木工工具,地地道道的家庭作坊而已。  新鲜的是,在村东南不足十里之遥的几个村庄,类似的模具作坊,四五年前就相继关门大吉了。可如今,这家外行老板却不声不响地操其旧业,不怕步入后尘?  奇怪的是,就在这家开工后不足两年的时间,村内大约又有六家相同的模具作坊相继开业,并且,这六家
期刊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天上白云依然会云起云落,地下的万物生灵照样繁衍生息,这些从不因为你我相遇而凝固。可是我们相遇了,在你我世界必然有改天换地的变化。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各自行走在喧闹的城市里,每天看日出日落,偶尔做做梦,然后,开始日复一日奔波,淹没在凡尘里。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我怎会知道,有一种人可以百看不厌,日夜思念;有一种人生是第一眼就觉得似曾相识且温馨如斯。纵使不能相守
期刊
溜喉歌作为广西平地瑶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颇受人们关注的。在没有经过包装的自然状态下,溜喉歌所呈现的美给人以纯粹、自然、古朴的感受,这是它能胜过当地其他一些歌谣的原因所在。它以七言诗句为主,偶尔釆用三言做起句,或三、五言间用加快节奏,增强表现力。所以溜喉歌主要借鉴了汉族七言古风书体写成,这是它在所有少数民族歌谣中最独特之处。  在古代诗、歌同体,有诗必有韵,有韵必有词,不仅民间乐坊有,官廷大院更是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