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末日谎言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马拉雅山脉顿成汪洋,里约热内卢基督像轰然倒塌,旧金山金门大桥顷刻断裂,人类在火山、地震和洪水中挣扎求生……这是2009年美国灾难片《2012》所描绘的世界末日景象。影片上映后,世界将在2012年走到尽头的说法甚嚣尘上。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也加剧了不少人心中的“末日恐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8.8级强震并引发巨大海啸……
  尽管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已多次表示,“末日论”不过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说法,但人类对未来所怀有的恐惧与无奈,仍然让这个预言在现代生活中为不少人津津乐道。
  
“末日论”是如何产生的
  “末日论”的产生与拉美的玛雅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玛雅文明因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这一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1000年前后衰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及萨尔瓦多等地。
  1989年,一个叫摩利斯·科特罗的英国人,千里迢迢来到墨西哥与危地马拉交界处的热带雨林。科特罗是位工程师,当过兵,也是个狂热的科学爱好者,尤其对神秘的古文明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当地的玛雅人遗迹。
  置身在气势恢宏的古庙和石碑之中,时光仿佛静止在了玛雅文明最辉煌的时刻。科特罗不顾高温,细心地在玛雅人精神领袖帕卡的陵墓附近搜寻。很快,一组在诸多古庙和碑石上反复出现的神秘数字——“1366560”引起了科特罗的注意。他意识到,玛雅人留下这串数字,必有深意。
  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科特罗最终找到其中的“奥秘”:如果一年按365.39天算,1366560天约为3740年。从玛雅出现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750年帕卡去世,时间非常接近3740年。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科特罗继续深挖,发现了3740这个数字背后更大的“秘密”。根据人们对太阳的研究与测算,这颗燃烧着的恒星也有南北两个磁极,而且,每隔3740年,这两个磁极会对调一次。于是,科特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由于地球磁场受太阳磁场的影响很大,所以当太阳磁极对调时,地球磁极也跟着对调。但地球的南北磁极对调不是小事,会导致气候骤变,生物灭绝。通过电脑模拟,科特罗发现,太阳磁极最近一次对调的时间大致发生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那时地球上还没有文字记载。科特罗继而推算出,太阳磁极下一次对调的时间,就是2012年!
  其实,在科特罗之前,就已经有玛雅文化的研究者多次提到了神秘的2012年。19世纪末,美国记者约瑟夫·古德曼从各地出土的玛雅碑铭中,首次“破解”了玛雅人的古老历法。古德曼认为,玛雅人使用一种“长历法”,一个大周期由187.2万天(约合5125.36年)组成,最近一个大周期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它结束的时间将是2012年12月21日。
  古德曼的研究出版后不久,德国学者弗斯特曼从玛雅人流传下的《德雷斯顿手卷》最后一页,看到有关于世界末日的描述,称一场洪水将毁灭整个世界。美国耶鲁大学皮博自然历史博物馆名誉馆长迈克尔·科也根据自己的研究表示,根据玛雅人的推测,人类文明将在2012年12月21日终结,那一天,一场大浩劫会清洗掉全世界“堕落”的人。
  这些世界末日的说法开始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直到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加入才使之大众化了。艾默里奇曾执导过《独立日》、《后天》等影片,其作品以描述人类文明的毁灭而著称。2006年,艾默里奇开始琢磨2012年世界末日这个题材。经过几年的拍摄,2009年,耗资超过2亿美元的《2012》在全球上映。这部集合了地震、火山、海啸、洪水、陨石雨等诸多灾难元素的影片,用逼真的电脑特效和紧张的故事情节,为观众呈现出瞬间天毁地灭、人死如蝼蚁的恐怖景象。玛雅人的“2012末日论”由此走上前台。
  
神秘的玛雅文化
  玛雅人真的预言世界末日了吗?
  在留传至今的雕刻、绘画中,玛雅人额头扁平、鹰钩鼻、嘴唇很厚。如今的玛雅遗民也略有这些特征。没有人清楚最早的玛雅人来自何处。有一种说法称,玛雅人来自中国古代的殷人。据史书记载,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攻打商纣王,当时殷商的一支25万人的大军正在山东作战。殷商灭亡之后,这支军队既没有回师与周军决战,也没有在山东立足,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后不久,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突然兴起了一种带有亚洲特征的文明。有学者据此分析,那批滞留在山东的殷商部队,可能从东海出逃,经日本东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海岸,逐渐与当地人融合,最终组织了玛雅部落。1955年在墨西哥出土的一件玉圭上刻有4个甲骨文符号,大意为“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这也印证了上述说法。
  现在可以考证的是,大约公元前2500至公元200年,玛雅人开始在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周围定居,采用一种极原始的“米尔帕”耕作法种植玉米和豆类。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待木材干燥以后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肥料,覆盖在土壤上。收获之后,要休耕1年到3年,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烧再种。这一阶段,玛雅人用石器建立起了坚固的土台和祭坛等早期祭祀中心,“玛雅文字”和国家也开始出现萌芽。
  在公元200年后,玛雅文明进入黄金盛世。虽然没有形成统一帝国,但城邦林立,各城邦宗教、语言文化一致,且经贸往来活跃。玛雅文明最鼎盛时期,整个地区内有数百个城邦,其中最大的城邦蒂卡尔在高峰期有10万到20万居民。这一时期的玛雅人广泛采用石块大兴土木,在如今的热带雨林区内留下了一大批金字塔、宫殿、纪年石柱和王族纪念碑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也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在数学计算、天文历法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比如玛雅人采用20进制,比中国和欧洲都要更早地使用“0”的概念,有时甚至会使用“亿”这样庞大的计算单位。在天文领域,玛雅人把一年分为18个月,他们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在当时情况下,玛雅人如何取得了类似的诸多成就,目前仍是个谜。
  在宗教信仰方面,玛雅人相信生命是轮回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旅程的开始。玛雅人会悉心包裹死者的尸体,并在死者嘴里塞满玉米,以免他在等候下一次轮回时挨饿。富裕点的玛雅家庭还在死者身上塞满值钱的玉石,怕他在轮回时买不起“车票”。
  玛雅人也有很多奇怪的风俗习惯。他们把扁额头、斜眼睛看成美丽或高贵的象征,并采用人工手段来制造这样的长相。玛雅婴儿一降生,就要在头上绑一种专用的夹板,夹板要在新生儿头上固定若干天,等取下来时,孩子的头形已经变得扁平。长大一点后,孩子的母亲会在孩子的刘海儿上悬挂一些树脂小球。这些小球晃来晃去吸引孩子往中间看,久而久之让孩子的眼睛变成“斗鸡眼”。
  玛雅男女的婚姻通常在童年期就谈妥了,但是女婿在结婚前要到未来丈人家当6年到7年的“长工”,才能“赚”到老婆。假如岳父对女婿的劳动不满意,就可以取消婚约,将女婿赶走。玛雅男人每天都要洗热水澡,如果妻子没能为丈夫准备好热水,丈夫可以将妻子暴打一顿,这甚至写进了玛雅的法律。
  然而,公元800至900年左右,玛雅文明神秘般地急剧衰落。玛雅人放弃了已有的高度文明,大举迁移。他们创建的每个中心城市也都停止了建设,被完全放弃,在荒芜中被热带丛林吞没。
其他文献
谢苍霖、万芳珍夫妇九阅寒暑,从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以及历代野史笔记中广泛搜寻“文祸史”材料,经过细致的爬梳、整理、分析、概括等工作,写出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三千年文祸》。  本书所纂辑的“文祸”事件不下数百起,包括诗文著作之祸,疏谏之祸,以及科场案之类。所历时间自夏朝末年至清朝末年,合计是漫长的三千余年。其中有不少文祸有其特异性,但更多的是近于历史的重演,有很大的共同性。  笔者翻阅一过,觉得全
既不蓄鸽,又不懂鸽哨,却无法拒绝《北京鸽哨》的诱惑。这是第一次听说、又第一次见到的一本书。倒并非是我寡闻鲜见,据本书编著者说,虽然鸽哨始见记载远在北宋之际,但真正精于此道,又能有心有力阐其微奥,笔之使成书的,也就是同被收入此编的《鸽哨话旧》之作者王熙咸,和编著者本人了。又据说如今多是人亡哨湮,即实物(可入妙品的名家之制)也属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如此,是否还有同类著述问世,也在未卜之中呢。  书的前
几年前,一位批评家写过一篇很出色的分析萧红创作的论文,在篇首她曾经大发感慨,认为萧红长时间吸引着读者深情的关注,“似乎主要不是由于她的文字魅力,而是由于她富于魅力的性情和更富魁力的个人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赵园《论小说十家》)这段话道出了一种真实的阅读期待。特别是对如今的年轻读者而言,作品中反映的历史真实远不如浸润在作品中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其他个人因素更引发兴趣。    既然人们对她的兴趣多
《电子银行》是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美国银行金融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情况和经验的书。此书通过对银行信用卡(Credit Card)、自动柜员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家庭银行(Home Banking)等新兴金融业务的介绍,简洁而清晰地向关心经济与金融的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货币形态已演进到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阶段。  在电子化为特征的货币形态下人们——政府、企业、个人——
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载《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他把“后现代”理解为“没有‘时尚’的时代”,“没有‘时尚’的世界”,颇有新意。对“post”这个词的破释(它“不仅有时间上的前后,而且有意义上的正反。”)亦很有趣儿。这里谈谈我的想法。  后现代哲学破坏了理性,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一元理性被多元化,原来人们共同崇尚的社会性时尚也被多元化或被分割。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理性
2013年1月11日,法国战机飞临马里上空,这个长期动荡不宁、处于分裂状态的西非国家,一夜之间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1月16日,法国陆军抵达马里的迪亚巴雷镇附近,首次对两天前占据该镇的马里反政府武装发起进攻。19日,法国防长德勒里昂宣布,法国派往马里的地面部队人数已有1800人,最终兵力可能超出2500人。  这个前法属国家硝烟四起,法国又一次扮演了积极的“宪兵”角色。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的利
近日读到中年诗人孙银标的诗集《豪华的忧虑》,不禁深为其直面人生、拥抱生活的气度和寓理于情、清淡恬然的风格所吸引。  或许由于作者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工作,奔波于城乡结合部之故,职业习惯常常驱使他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的悲喜剧进行剖析和思考,反射于他素来爱好、即使从政也不愿放弃的诗歌创作中,也便无处不染上这种思维的印痕了。那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生活主人翁的责任心。  书名《豪华的忧虑》,显然是以诗
早逝的才子梁遇春,只有机会写出两本散文,其中之一便是《春醪集》。他在那里把人生看成“偷饮了春醪”醉中做出的好梦,颇为感叹地说:“再过几十年,当酒醒帘幕低垂,擦着惺忪睡眼时节,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我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其时他寓居在上海真如,那是远离灯红酒绿的偏僻一隅,若说沉醉,也只有醉于文字。这种处境之可怜,才子是知道的:“只是说几句梦话”令
鲁迅曾说过:“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说是读《神曲·炼狱篇》时,见“有些鬼魂还在把很重的石头,推上峻峭的岩壁去。这是极吃力的工作,但一松手,可就立刻压烂了自己。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于是我就在这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每当我捧起《神曲》,就想起鲁迅这番话
2011年末,当微博上各路神圣开始关注雾霾这个话题且聊得不亦乐乎之时,我老家所在的北方小城每天早上依然有无数人在寒冷的冬天坚持晨练。2012年初,当央视终于公开报道“未来北方地区雾霾严重”之时,我正在北方小城收拾行囊,准备南下回到那春暖花开的第二故乡。  至于雾霾这个问题,我一点儿也不在意,反正我就要回到南方去了,那个滨海城市天蓝蓝海灰灰,雾霾什么的,爱谁谁。  如果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我没有被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