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围绕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总目标,大力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社会培养大批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但各地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专业课程相比,步伐缓慢,有待加强。其实,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同样重要,而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因为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既要服务于专业学科的个性化要求,又要与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相匹配,融为一体。
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遵循的原则,以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为依据,要联系本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本着“积极稳妥、注重实效、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建立起与本校专业学科教育学分制相适应的、使学校教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的公共基础课程新体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为己任,根据职业教育的方针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现实状况、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综合分析、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不同基础课程的要求,建议确定教师的教法、提出学生的学法,在体现思想性、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
第一,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程教改拟划分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块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间,提供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选择。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掌握基础,适度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学习时间,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一是精选课堂教学内容,重点讲授思路、原理和难点等内容;二是系统设计和选用自主学习内容和资料,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四个“突破”。一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高职、改进教法、提高学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加强基础、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力求使基础类课程与自然科学、专业学科、职业技术融合起来,倡导一体化素质型教育。
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评价原则
一个好的教改项目的实施,其结果是否要符合原先设定的方案要求,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和管理,要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这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还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有多种,但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要将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一般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一般采取平时占60%、期终占40%(含面试、实验等)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
五以“应用文写作”课为例
在江苏,全省的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就以该课程在食品专业的课改为例,简述公共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匹配性。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面向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在了解、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之上,培养、训练学生对常用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技能。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承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作用以外,还承担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肩负着双重重任。从目前的各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应用文写作”只是一门通识课,在各专业普遍地使用同一种教材,所授知识雷同化,但同一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同内容,在不同的专业来上,势必出现一副药治万病的现象。相应地,上“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就是医生治病,应该积极适应专业的发展,为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教师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发出与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教授不同的内容。要求所授知识要适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要服务于、服从于专业课程的发展要求,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方向服务。即“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要与专业的特点、专业的发展相匹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服务。
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食品企业技术人员和与食品相关的管理岗位,针对学生就业后所能用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主要是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广告、产品说明书、科技论文、商务函件、启事、声明、会议程序、会议报告、开幕词、闭幕 词、欢迎词、欢送词、感谢信、慰问信、请柬、聘书、经济合同、公告、通告、通知、函、会议纪要、起诉书、答辩书等常用的事务类、商务类、科技类、传播类、礼仪类、公文类文书。教师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对专业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将“应用文写作”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要求,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以教学大纲为准则,以专业就业趋势为方向,本着用什么讲什么的教学原则,调整授课计划,选择授课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讲深、讲透,为专业所用,为学生所用。
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将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人手,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知识群对“应用文写作”这门基础课的要求,确定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岗位群对知识的需要,缺少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需要多少、教多少,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的介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大纲总要求的范围内,采用逐步调整的方式,应用渐进式对现有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有成效,用l~2年的时间来逐步完善。逐步实现《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里,实现一个专业一个计划,一个专业一个教学侧重点,各相邻专业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学目标。最终通过就业适应性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改革,无论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群、与专业发展相匹配,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服务就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服务就业这个目标展开。公共基础课程在理论上要适度化,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精选适合的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改革,可以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具体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实施方案,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先由产业界、行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再聘请相关行业险业)、用人单位、教育与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按照人才规格要求,进行能力结构分析,设计出适应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市场对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振康.公文写作与处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高职院校在围绕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总目标,大力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社会培养大批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但各地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专业课程相比,步伐缓慢,有待加强。其实,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同样重要,而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因为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既要服务于专业学科的个性化要求,又要与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相匹配,融为一体。
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遵循的原则,以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为依据,要联系本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本着“积极稳妥、注重实效、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建立起与本校专业学科教育学分制相适应的、使学校教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的公共基础课程新体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为己任,根据职业教育的方针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现实状况、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综合分析、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不同基础课程的要求,建议确定教师的教法、提出学生的学法,在体现思想性、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
第一,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程教改拟划分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块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间,提供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选择。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掌握基础,适度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学习时间,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一是精选课堂教学内容,重点讲授思路、原理和难点等内容;二是系统设计和选用自主学习内容和资料,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四个“突破”。一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高职、改进教法、提高学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加强基础、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力求使基础类课程与自然科学、专业学科、职业技术融合起来,倡导一体化素质型教育。
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评价原则
一个好的教改项目的实施,其结果是否要符合原先设定的方案要求,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和管理,要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这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还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有多种,但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要将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一般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一般采取平时占60%、期终占40%(含面试、实验等)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
五以“应用文写作”课为例
在江苏,全省的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就以该课程在食品专业的课改为例,简述公共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匹配性。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面向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在了解、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之上,培养、训练学生对常用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技能。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承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作用以外,还承担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肩负着双重重任。从目前的各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应用文写作”只是一门通识课,在各专业普遍地使用同一种教材,所授知识雷同化,但同一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同内容,在不同的专业来上,势必出现一副药治万病的现象。相应地,上“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就是医生治病,应该积极适应专业的发展,为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教师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发出与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教授不同的内容。要求所授知识要适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要服务于、服从于专业课程的发展要求,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方向服务。即“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要与专业的特点、专业的发展相匹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服务。
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食品企业技术人员和与食品相关的管理岗位,针对学生就业后所能用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主要是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广告、产品说明书、科技论文、商务函件、启事、声明、会议程序、会议报告、开幕词、闭幕 词、欢迎词、欢送词、感谢信、慰问信、请柬、聘书、经济合同、公告、通告、通知、函、会议纪要、起诉书、答辩书等常用的事务类、商务类、科技类、传播类、礼仪类、公文类文书。教师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对专业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将“应用文写作”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要求,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以教学大纲为准则,以专业就业趋势为方向,本着用什么讲什么的教学原则,调整授课计划,选择授课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讲深、讲透,为专业所用,为学生所用。
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将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人手,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知识群对“应用文写作”这门基础课的要求,确定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岗位群对知识的需要,缺少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需要多少、教多少,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的介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大纲总要求的范围内,采用逐步调整的方式,应用渐进式对现有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有成效,用l~2年的时间来逐步完善。逐步实现《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里,实现一个专业一个计划,一个专业一个教学侧重点,各相邻专业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学目标。最终通过就业适应性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改革,无论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群、与专业发展相匹配,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服务就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服务就业这个目标展开。公共基础课程在理论上要适度化,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精选适合的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改革,可以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具体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实施方案,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先由产业界、行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再聘请相关行业险业)、用人单位、教育与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按照人才规格要求,进行能力结构分析,设计出适应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市场对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振康.公文写作与处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