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街道:“红色触角”激活基层治理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的沙坪壩区井口街道,微风和煦,春回大地。
  位于井源路的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里,“常青树”宣讲团成员姚华全正在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着“邮票党课”;美丽阳光家园社区的党群服务站里,红岩志愿者正在热热闹闹地开展“阳光小喇叭”服务活动;宏城名都社区的广场上,年近古稀的刘素蓉与居民们一起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在这片欢乐祥和的土地上,党组织的“红色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个角落,构建起“融入式”党群服务体系,让每一条街道、每一片社区都能同频共振,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闹市区里的红色阵地
  4月23日,井口街道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
  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党委副书记马千里端坐在镜头前,调整了一下话筒,转头向工作人员举手示意。
  “准备,开始录制!”
  “各位党员同志,大家好!今天我们围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主题开展党史学习……”
  马千里正在录制的是“空中党校”特色党建课程,这是井口街道在“互联网 党建”领域的创新探索,也是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推行“智慧党建”的重要举措。
  “井口街道地理位置便利,常住人口13万余人,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等问题给社区治理带来了诸多困难,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井口街道党工委委员江艳道出了推行“智慧党建”的初衷。
  为此,街道党工委邀请老书记、老党员和医院、派出所等社会单位的党员干部出镜,录制微党课视频,然后通过社区各支部微信群转发,确保每一位党员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党建知识。
  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的建成使用,给“空中党校”的开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座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为井口—双碑片区及周边区域的党员、群众和企业职工搭建起一个集党群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智慧党建”服务平台,构筑起一片辐射四方、凝聚人心的红色阵地。
  “就像回家一样!”这是党员张选平对党群服务中心的印象。每每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办事,一进门,面前的屏幕上就会自动显示出他的头像与“政治生日”,让他感到十分温暖。
  这是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的“见面礼”,即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实时显示提前录入的党员信息,让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的每一次来访都充满归属感。
  一楼大厅主要包涵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和公租房管理中心工作平台两大区域,周边居民可以根据需要前往不同窗口咨询政策、办理医保社保、缴纳房租等。
  拾级而上来到二楼,窗明几净、设施丰富的党员活动中心映入眼帘。阳光书吧、VR体验、党建长廊、先锋堡垒滑动轨道屏幕……多样化的体验形式,让党建理论学习智能化、趣味化,让党史故事和党员事迹可视化、生动化。
  下一步,井口街道将充分发挥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的战斗堡垒、共建共治、服务阵地作用,延伸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臂膀,更好地服务群众。
  居民楼下的服务小站
  2月20日,美丽阳光家园社区。
  “志愿者,这里有个孩子找不到家人了,快来帮帮忙!”
  正在党群服务站里值班的红岩党员志愿者李小兰循声望去,只见远处一名衣着单薄的幼儿站在广场上大哭,她赶紧冲过去,脱下身上的志愿者红马甲将幼儿包裹起来,抱进物业中心,并调取监控,联络家长。
  李小兰今年55岁,曾是一位政工干部,2016年退休后,闲不住的她主动到美丽阳光家园社区报到,成为一名社区党员志愿者。
  然而,令李小兰没想到的是,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存在诸多痛点和堵点——美丽阳光家园社区是一个公租房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且流动性大,邻里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融合度较低,纠纷矛盾也层出不穷。
  这并不是个例,井口街道辖区内的多个社区也存在类似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井口街道党工委充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了13个党群服务站,全面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
  而美丽阳光家园社区的党群服务站,就坐落于两栋居民楼之间。服务站虽小,站内却准备了书报杂志、饮水机、充电宝、雨伞等物品,以供居民借用,窗口也总是敞开着,欢迎社区居民前来反映问题、寻求帮助。
  “党群服务站承担着矛盾化解、政策咨询、便民服务、投诉建议等多种服务事项,是设立在百姓家门口的一个党建工作平台。”社区党委书记黎雅红介绍道。
  小小阵地构建起党建“大服务”格局,服务站运行后,党员志愿者开始亮身份、当先锋、解民忧。李小兰和其他50多位志愿者一天三班倒,负责接待来访群众,为居民们处理难题、协调纠纷。在这里,居民们的大事小事都得到重视和解决,大家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邻里关系也逐渐走向融洽和谐。
  “现在小区里发生什么事大家第一时间总会想到找志愿者,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李小兰自豪地说,小小党群服务站,已然成为一个为民排忧解难、凝聚四方人心的温暖港湾。
  公园里的自治舞台
  走进春日里的宏城名都社区,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社区服务中心的“德润心”文化沙龙里,居民们读书看报、参加技能培训;社区广场上,粉红的桃花肆意绽放,打太极的老年人和追逐嬉戏的孩子们相映成趣,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恬静而悠然。
  每个月的25日,这里就会变成另一番热闹的景象——社区网格民情分析会在这一天召开,物业、民警、社区三方汇聚在“畅言议事园”里,不少居民也会前来参加,一起聊聊“咱家的事”。
  所谓“畅言议事园”,其实就建在社区广场上,黄白相间的座位错落摆放,自然围成的一个圈,充分表达出“开放共享、畅所欲言”的设计理念。
  为什么会想到设计这样一个园子呢?
  原来,宏城名都社区是典型的小区型社区,70%以上的居民是拆迁安置对象,物业长期办事不力,居民普遍对小区事务态度冷淡,邻里之间好争长短,关系疏远。
  然而,要想深化基层治理,始终离不开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
  本着这一观念,宏城名都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打造出“畅言议事园”这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让党组织的力量形成一双无形而温暖的“大手”,把街坊邻居聚拢在一起,邀请大家畅谈向心、安心、暖心之事,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建成之初,“畅言议事园”里的居民寥寥无几。当时,有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反映了“小区一处路面污水横流”的问题,没想到得到了快速解决,市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还在网格民情分析会上作了整改汇报,做到“事事有回应”。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居民走进“畅言议事园”,七嘴八舌地参与讨论,社区也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分析会,为居民答疑解难。渐渐地,小到楼道清洁,大到园区建设,居民自治蔚然成风。
  对于这一变化,家住宏城名都4栋的刘素蓉深有感触。
  “我家的窗户望出去正好是小区外的一条马路,由于小区停车位紧缺,很多车辆停在路边,造成严重占道,公交车都掉不了头。”刘素蓉回忆说,她在“畅言议事园”的会上反映了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多居民的响应。
  没承想,不久后刘素蓉和居民们就收到了满意的答卷:马路上,分流设施沿着黄线一路延伸下去,道路既安全又畅达。
  “‘畅言议事园’是井口街道推行‘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江艳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打造了‘黎姐舒心坊’、‘四方理事会’等社会治理品牌,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创新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他文献
她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苑家庄,5岁丧父,在她8岁时,母亲不堪封建家族的折磨,携她和姐姐到沈阳。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供她们姐妹上学,艰辛困顿的日子,让她感觉自己就像寒冬中的一棵小草。因而她将自己的名字苑敬华改为苑茵。1938年,19岁的她考进重庆复旦大学攻读外文和经济。  在复旦大学,正值芳龄的苑茵出落得身材高挑,加之才情满腹,引得许多达官贵人子弟的狂热追求。但她自有选择对象的标准,就是对方要关心天下
去年暑假的一天晚上,在外省工作的哥哥突然打电话给我:“老爸老妈的电话怎么都打不通了?我现在联系不到他们,挺担心的。”我一边劝他别多想,一边拨出二老的电话号码。母亲的电话提示“已关机”,父亲的电话则一直提示“正在通话中”,我反复拨了好几次,都是如此。我让家乡的发小小慧帮忙跑一趟我家,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没过一会儿,她回微信:“你爸妈都好着呢,正忙着采摘白天从地里拔回来的花生。”  我松了一口气,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