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评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l605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治疗因其非言语沟通的特质,在心理治疗方法中逐渐开始受到推广。对艺术治疗的概念、历史发展、作用机制以及有效性评估进行了梳理,以期为艺术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艺术治疗;作用机制;有效性评估
  作者简介:李小红(1984-),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吴明霞(1972-),女,四川都江堰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重庆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150-02
  
  近年来,艺术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形式,由于其非言语沟通的特质,在特殊儿童,诸如自闭症、多动症以及各种智力障碍以及创伤儿童中逐渐得到推广。但由于我国艺术治疗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方面都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艺术治疗的概念、发展以及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评估进行梳理,以促进艺术治疗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一、艺术治疗的概念
  艺术治疗(Art therapy),又称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therapy)。广义上,艺术治疗是通过表现性艺术(如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词等,其中视觉艺术又包括绘画、雕塑、电影、书法等)来进行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的一门学问。狭义上则只指绘画治疗。[1]
  依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的界定:艺术治疗是指在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利用艺术材料进行自我表达与反思。涉及到艺术治疗师的来访者不需要艺术相关的经验和技能,艺术治疗师也不主要关注来访者图像的审美制造或者诊断评估,从业者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艺术材料在安全与便利环境下的使用,让来访者在个人水平上能够反映改变(effect change)与成长。(BAAT,2003)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透过非语言表达和沟通的机会,允许当事人经由非口语和口语的表达及艺术经验,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艺术治疗领域内有两种主要技术:第一种技术是把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的工具,以当事人的艺术产品配合联想和解释,帮助当事人发现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第二种技术是利用艺术创作的过程,调和当事人的情绪冲突,升华情感,并帮助当事人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以增进自我成长。(侯祯塘,2002;陆雅青,1993;赖念华,1994;Boyer,1985;Edwards,1976;Irwin,1984;Stewart,1984)
  由此可见,艺术治疗首先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心理学以及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艺术活动促进当事人的非语言表达,最终调和情绪冲突,增进自我成长,改变生活状态。
  二、艺术治疗的发展
  艺术治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因对于大自然中许多现象感到畏惧与恐慌,在岩洞中留下许多的壁画以表达其敬畏之心。[2]这些壁画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象形文字、陶器以及各种服装上的符号艺术等都是人们用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最早实践艺术治疗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艺术治疗的奠基人是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作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追随者,她于1915年创立了沃尔登(Walden)学校,将艺术融入心理治疗中,为认识潜意识提供了途径。
  20世纪30年代,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她的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迅速延伸到各个发达国家。[3]南姆伯格强调“分析”(analysis)和“动力”(dynamic),具体方式则为患者作自由绘画,然后对画面作自由联想式的解析,这个内容即为“艺术治疗”的正式发迹。[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Elinor Ulman(1910-1991)在开展对残疾儿童的绘画教育时,发展出有关艺术治疗的有关特色。同时代的Edith Kramer也提出了艺术治疗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它可以使患者在不干扰其防御机能的同时合理地发泄所存在的潜意识的内容。[1] 直到1966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治疗组织——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AATA)。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地位得到承认。
  目前,艺术治疗方法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当盛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是医院、监狱,甚至学校、养老院等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是灾难目击者的重要心理辅助方式。[2]
  正如南姆伯格创立的初衷一样,艺术治疗能够为揭示潜意识提供途径;同时,艺术治疗还具有非言语沟通的特质,治疗的对象比较广泛。因此,艺术治疗之所以能从欧美起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稳定和独立的社会职业,这与艺术治疗的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三、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
  1.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
  虽然艺术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看上去与生理需要不相关。实际上,人类的艺术活动中都隐含着其生理的需要,奔腾不息的生理本能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对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有必要进行初步的探讨。
  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的感知与现代医学实验结果相吻合。红色使人血压升高、提高食欲,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绿色则被称为“健康的摇篮”,可以使人思维活跃、缓解紧张情绪,对于精神抑郁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正如热拉尔·贝东在《电影美学》中分析的那样:“色彩可以向我们展示仁慈情感和印象,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它可以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直接参与环境与心理氛围的制造。色彩具有奇妙的心理与戏剧价值。”[5]
  日本的春山茂雄博士发现,当人的脑电波是a波时,脑内分泌一种被称为“脑内吗啡”的荷尔蒙。科学研究证实a波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人的情绪给予巨大的平静和安定感。美国切斯特大学的神经生理学教授戴维·菲尔顿在大脑与免疫系统的研究中发现,当脑内分泌出β-内啡肽时,人的免疫力會随之提高,从而防御疾病、维持身体健康。春山茂雄博士进而提出,要使大脑常常分泌脑内吗啡,人们就应该善于用利导思维想问题,更多地做使自己愉快的事情,还可以通过运动、游戏、静坐冥想等方式。[4]人们在艺术面前根本无法掩饰个人情感的流露,当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容易使人们的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导致个体的反应潜能被调动起来,个体的神经系统得到调节,所有生理器官的供血畅通,右脑开始分泌脑内吗啡,人的心情开始变得愉悦,并引发整个身心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更新。因此,艺术活动能够使人们产生和保持良好的情绪,而艺术治疗是进行身心调节的有效手段。
  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与个体的心理需要有关。美国美学家海格·哈特查多雷安在《现代世界对艺术的需要》中就曾指出,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推动力。对于人的灵魂而言,艺术接受活动往往是一系列愉悦的心理波动的展开。[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除了人的基本需要之外,人们也存在审美的需要。而艺术则能从审美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来丰富人们的现实生活。阿恩海姆认为既然艺术接受与心理治疗之间有一种渐趋明朗的关系,就应该相信艺术有可能担负起有益于人的身心的内在使命。艺术治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心理治疗空间,让情绪有一个安全的抒发渠道。
  2.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
  艺术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以及心理投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左脑主要负责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6]在一个针对精神分裂症来访者进行的侧化损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此类来访者右半脑的功能与正常人相比明显较亢奋,主要表现为来访者的情绪活动功能常常显示异常,并且主要表现为负性情感体验。该研究表明,右半脑的功能被损害后将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机能,而同样被右半脑控制的艺术创作活动则能影响和治疗来访者的情绪机能障碍。[7]
  不同心理領域的研究者对心理投射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艺术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该理论认为,心理投射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个体的意识层中的反映,是一个主动的、无意识的表现活动。不同的心理投射的产物不仅仅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存在,人的梦、幻觉乃至妄想都可以看做是心理投射的表现方式。[6]因此,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是能够作为一种心理投射的技术来应用的。
  艺术治疗师Robin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艺术疗法的作用机制。他认为,人们内隐的思维多以视觉的方式呈现;记忆则有相当可能是前语言的或是被压抑起来的。个体从前的创伤经验等不愉快的内容遭到压抑,仅仅靠运用语言是无法提取出来的,从而难以被干预。同时,个体相当多的情绪体验内容,其本身的呈现形式就是前语言的,人们并不能将它们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达。[8]当人们无法用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某一个感受时,更容易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艺术本身的价值往往是中立的。这种表达没有社会道德方面的顾忌,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比如,当个体面对伤痛无力改变时,艺术可以帮助人恢复受伤的心灵。他通过比较研究后认为,绘画疗法有许多适宜适应的优势:[9]首先,艺术提供了特有表达的可能,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现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件,可以把不可调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其次,绘画治疗是灵活的、多面性的,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第三,绘画疗法可以使心理治疗常态化,即可以在人们的所有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第四,绘画等艺术方法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
  四、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由于艺术治疗具有降低防御、缓解各种不良情绪的功能,使得艺术疗法在特殊儿童的干预与治疗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其实证研究也积累了不少成果。Isaacs(1977)运用艺术治疗团体辅以个别咨询处理9~12岁智障儿童的人际关系问题。侯祯塘以艺术治疗课程帮助多重障碍儿童和智障儿童减少了不适当行为的次数以及改善了退缩行为。同时,还有相关研究利用绘画治疗来提升唐氏儿的认知(邹小兰,1992),对特殊儿童实施音乐、舞蹈治疗(陈理哲,2001),利用艺术治疗团体对学校肢体残障国中学生的人格适应进行干预(侯祯塘,1987)。对选择性缄默症儿童进行艺术治疗也取得了正面的辅导效果。(蔡宜青,2000;张媛媛,2007)侯祯塘(1988)利用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模式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在增进答话以及提高声量之行为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Cox和Price(1990)[10]描述了艺术疗法在治疗青少年药物滥用中的效用。Brooke(1995)、Yates & Pawley(1983)[11]则论述了他们使用艺术疗法对一些性行为不检的青少年进行治疗的效果。
  以艺术为介质而建立的治疗联盟中,双方可以借助视觉艺术形式,即意象而非语言,直接接近情感的深处,表达郁积在心的困苦心境,纠正扭曲的情感体验,学习新的情绪体验方式,最终使来访者借助自我的力量建立一条与心灵交流的便捷通道。[12]与此同时,艺术治疗是一个要求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同时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空间,能够将视觉性思维表达出来。[12]正如艺术总是增强对经验的表达力,ADHD患者的经验通常有许多正在进行,艺术是一种良好的媒介来捕捉到这一强烈的经验。同样,它的好处是:它是一种活动;强大的视觉学习技巧的使用;借出机构;给那些并不倾向于用沉思的方式的人们在治疗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艺术治疗的产品——艺术本身给那些病人提供了关于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或者思想的视觉记录。因为ADHD患者在使用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时有困难(因为他们的精神移动到其他事情上去了),而艺术作品成为他们一遍又一遍记录和重逢那些感觉或思想的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学习。[13]这表明,艺术治疗在心理干预和治疗方面有着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述实证研究大多是临床治疗的个案,其推广性等备受质疑。Edward J. Saunders[14]等人通过三年的跟踪研究,提出了一种量化的、以结果为中心的艺术疗法有效性评估模型。该模型的评估指标有: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的变化、患者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发生频率变化、患者的目标实现程度。
  尽管艺术治疗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心理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艺术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在评估和诊断时没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不容易测量;不能只依据作品表现就下结论,对艺术治疗师的要求比较高,等等。同时,艺术治疗是在欧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待进一步的本土化研究。艺术治疗的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祖承.艺术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104-106.
  [2]罗晓东.用艺术抚平心灵的创伤——关于艺术治疗的几个问题[J].中国美术教育,2008,(4).
  [3]李欧.当代美国的艺术治疗[J].世界文化,2007,(11):6-7.
  [4]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5][法]热拉尔·贝东.电影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8:70.
  [6]田敏.现代艺术治疗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257-260.
  [7]赵婉黎,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
  [8]Rubin J.A.Art therapy:An introduction[M].NC Lillington:Edwards Brothers,1998:146-55.
  [9]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06:61-63.
  [10]Cox,K.L,& Price,K.Breaking through:Incident drawings with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r[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1990,(17):333-337.
  [11]Brooke,S.L.Art therapy:An approach to working with sexual abuse survivors[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1995,22(5):446-447.
  [12]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5。
  [13]Diane Stein Safran.Art Therapy and AD/HD: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M].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London and Philadelphia,2002.
  [14] Edward J.Saunders,Jeanne A.Saunders,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 Therapy Through A Quantitative,Outcomes—focused Study[J].The Arts inPsychotherapy,2000,27(2):99-10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研究生思想、学习、生活的系统分析,提炼出研究生班级的特征和当前实现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探索了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建设思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总结了实现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  作者简介:钱广(1985-),男,四川广安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助教;王守伟(1974-),男,山东济南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党委副书记,讲
期刊
摘要:在分析影响毕业设计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从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王向周(1965-),男,河南安阳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100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企业尤其重视高校毕业生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程应用能力。鉴于此,工科院校的综合实验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将使学生能对课堂上所学的各个学科的概念与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印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可养成学生分工合作精神和协调工作能力。  关键词:测控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海(1976-),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徐群(1
期刊
摘要: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基本以刚性管理为主,这种缺少民主与平等,将学生置于绝对的被管理者地位的模式,使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限制。针对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计算机专业应当将柔性化管理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探索柔性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之路。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柔性化;实践教学管理;开放性  作者简介:张娟(1973-),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计算机科
期刊
摘要:介绍HDL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明确课程特点,帮助学生尽快步入HDL的实验设计大门;对比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准确率;优化实验顺序,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对HDL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HDL;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齐本胜(1969-)
期刊
摘要:“船体制图”是船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船舶工程图纸阅读和绘制能力的培养,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船体制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船体制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船舶工程  作者简介:李永正(1980-),男,浙江温岭人,江苏科技大学
期刊
摘要: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稳定的科研团队,这些科研团队在高校的科研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科研团队的这种组织形式深入到教学中去,特别是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现针对电子电气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几点问题,应用团队的合作指导模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团队优势;教学改革;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林忠(1965-),男,福
期刊
摘要:简述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的意义,对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与分析,对认识实习教学环节所采取的课堂及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实效描述。此外还介绍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并对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简述。  关键词:安全意识;认识实习;生产现场;专题讲座;感性认识  作者简介:王文燕(1965-),女,北京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就业,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梁俊(1964-),男,四川西充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
期刊
摘要:“食品保藏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部分是本课程的关键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针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将其中的食品杀菌设定为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采取教师全程指导与跟踪。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