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应渗透情感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渗透情感思想于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培养学生在自觉情感平台上的创新观念。其观念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方面。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属于非智力因素之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良好,必然会大大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差,就会阻碍智力因素的发展。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渗透;以境育情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创新过程的实施中,教师尤其要注重情感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的传授,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境地。实际上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探究的背景和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渗透一些情感,穿插一些情景,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提高主动探知的兴趣有较大帮助。
  一、情感的作用
  1.情感有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
  增力性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积极作用,如快乐的心情、乐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等,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减力性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消极作用,如烦乱的心情、畏难的情绪、过度的紧张等,能使学生消极地行动,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2.情感影响智力的发展
  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其的存在影响智力的发展,无论何种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3.感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
  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构成的,情感与意志是认识(知)转化为行为(行)的中间环节,相对来说,情感起动力作用,意志起控制作用。因此把情感培养看作是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把“动之以情”看作是德育的一项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如果说教师是园丁,那么学生就是一棵棵幼苗,幼苗最不可缺少的是“雨露阳光”,那么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情感清泉的滋润。由此可见,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情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1.爱学生,“以情育情”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学习。实际上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我们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也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平时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生交流的时间或空间还是很大的,如在课余休息或某些活动或当晚班时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最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法,经常采用“谈话法”进行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将得到优化。
  2.提高认识,“以理育情”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去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激励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利用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替代庸俗的情感。同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御各种情绪诱因,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笔者讲述了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了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并且借助此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
  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人物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挫折、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在讲“血液循环”时,介绍最初盖伦的“流通论”认为血液是直线型流通的,并统治了中世纪达一千年之久。由于这种生命观是宗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后来的塞尔维特对此表示了怀疑,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尔教便烧死了他。哈维是塞尔维特的继承人,他没有被教会的残暴吓倒,而在继续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彻底驳倒了“流通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
  三、在教学中“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良好的集体活动情境
  例如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此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踊跃发言,其中的中心意思是突出要团结合作,平时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利用了大量的例证进行说明,我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同时,在进行研究性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参观植物组培室,参观组培实验基地,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带领学生参观标本馆,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创设道德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比如,在学习“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除了了解一些先天性疾病外,还要知道那些患者自己也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鄙视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要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危机。这无疑是一堂道德教育的自然渗透课。
  3.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对绿色植物花的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感。这样学生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会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会努力学习,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精彩。
  4.设“问题”情境
  创设理智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理智情感。例如,在学习“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杂交技术”以及“优生优育”的研究成果时,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成果资料,还有老师平时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现出来,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用这些背景情境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民族的理智情感。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一位还中途辞别,更糟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
  5.设“文化”情境
  创设高尚的文化娱乐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讲述昆虫的变态发育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穿插一段“化蝶”的音乐,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6.设“劳动”情境
  创设愉快的劳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比如,在讲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可以涉及有关劳动在人进化过程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体现了“劳动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
  7.设“体育”情境
  创设美好的体育运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积极锤炼的美好愿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鼓励,少批评或不批评,立足于学生主体,既要将学生放在班级做一个横向比较,又要有自身纵向对比,多些情感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我能行”,以境育情,使学生真正和老师一起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秦奋军.浅析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培养.《生物学教学》,2009年05期:39-40
  [2]刘兴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东北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9年1月1日):23-27.143-157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棠下中学)
其他文献
以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围绕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学科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总结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八大核心能力,形成由专业说明、毕业生就业方向图、课程结构、课程路径图
【摘 要】新版教材《牛津英语》词汇量大,知识丰富,时代感强,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每篇课文的内容起步高,容量大,信息多,重在强调语言能力的运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老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坚持依照教参的要求,依照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材;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
建设一套独立的应急通信网络是非常必要的,这套系统虽然平时成本高,基本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在我看来,该网络应该由政府主导,对
从事英语教学十年了,我发现初一学生的英语水平呈整体下降趋势,有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触目惊心,令任课老师一阵阵的心寒。这一部分学生中,有不少人愿意学英语,迫切地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在试过很多方法后,仍不见成效,以致于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料,甚至放弃英语这门学科。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我找了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在交流中发现,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会反思。提到让他们自主反思,大
近几年,光纤通信系统自身在快速的发展,不停地更新换代。自1995年开始,WDM技术的发展极其迅猛,进入了快车道,光放大器(OA)的出现和发展成了光通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特别是基于
以河北农业大学木材加工机械及刀具教学模型库和动画库为基础,开发基于网络的木材加工机械及刀具教学素材库,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模型和动画及现场工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