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虽有提升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责任感弱化、对责任理解层次不高、以及责任感不稳定性和实用性。作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步入大学校门的。在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中,激发了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他们渴望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身上社会责任感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象征着活力和希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明天。在整个社会中,大学生是最积极、最富有创造精神的群体,他们知识广泛、思维敏锐、善于思考、坚持真理,能够关注国家大事,充满民族自豪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富有责任感。
但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弱化的趋势
(1)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尽管大学生们在上学目的上,兼顾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但是更偏重于个人。在部分大学生中,学习的短期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由于学习缺乏目标,他们没有把在学校学习当作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2) 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有的大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但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太少。
(3) 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一些大学生日益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无情,他们认为只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到达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1]。
2、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层次不高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没有达到主动助人、以社会为己任的作为层面。在公共道德方面,大学生们也还是普遍处在不违反的消极层次上,没有达到主动维护的积极层面上。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不稳定性和实用性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不稳定性
一旦社会风气不良、舆论导向错误,大学生会放弃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不会体验到放弃责任的羞愧。由此形成的责任感往往是不稳定的。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还必须依赖于内在理性的支撑,特别是道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用性
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以后,文凭已经唾手可得,于是不愿意再把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紧张的学习上。部分学生坚持“有用就是真理”的口号,“经商风”、“打工热”在校园里此起彼伏。校园里讲奉献、讲社会责任的学生少了;而追求实惠、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多了。
(3) 忽视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抛弃了中国几千年优良文化传统,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独立观念才是进步的、现代的,而将我国的文化全盘当作是落后、腐朽的。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但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两个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一) 环境因素
1、 社会环境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
许多人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盲目引入学校生活,使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学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巨大反差,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加上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个体本位思想,只关注自身,而不考虑社会利益,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成败的标准,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金钱万能”思想,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产生,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搞市场竞争,有钱者“优胜”,无钱者“劣败”,从而不知不觉地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而极少考虑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
(2)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到中国,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如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强调极端的个人利益至上,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这种消极的理论正好为部分道德判断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所接受。这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只关注自我,成天迷恋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乃至于否认存在着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淡化他们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2]。
(3) 互联网的因素
①互联网上良荞不齐的信息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在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想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由于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非常弱,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沉迷虚拟网络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淡漠。 ②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
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摆脱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进入到一个“无人认识我的新世界”,由于自己的身份被虚拟化,往往就会产生一种为所欲为的冲动,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网络的高度自由使得一些大学生们放纵自己的行为,淡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责任观念与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与错位。
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社会责任文化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谁对谁错一时难以判别。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观念尚未形成,他们经常接触网络,则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什么是社会责任、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产生迷惑,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
(二) 教育因素
1、 学校教育的因素
(1) 大学教师行为不当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 大学生群体因素。
(3) 高校校园文化因素。
2、 家庭教育的缺失传统
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子女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他们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和责任,形成不负责任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 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认识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确立并继续深化,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赚钱,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无关紧要,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情与成就大事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与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2、 大学生个人价值定位不准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有人把大学生的这一特殊时期成为大学生的心理断乳,对那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地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
3、 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在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升华为义务感,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丁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20—24。
[2]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对策.中州学刊,2007,5:121—123。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虽有提升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责任感弱化、对责任理解层次不高、以及责任感不稳定性和实用性。作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步入大学校门的。在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中,激发了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他们渴望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身上社会责任感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象征着活力和希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明天。在整个社会中,大学生是最积极、最富有创造精神的群体,他们知识广泛、思维敏锐、善于思考、坚持真理,能够关注国家大事,充满民族自豪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富有责任感。
但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弱化的趋势
(1)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尽管大学生们在上学目的上,兼顾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但是更偏重于个人。在部分大学生中,学习的短期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由于学习缺乏目标,他们没有把在学校学习当作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2) 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有的大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但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太少。
(3) 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一些大学生日益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无情,他们认为只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到达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1]。
2、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层次不高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没有达到主动助人、以社会为己任的作为层面。在公共道德方面,大学生们也还是普遍处在不违反的消极层次上,没有达到主动维护的积极层面上。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不稳定性和实用性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不稳定性
一旦社会风气不良、舆论导向错误,大学生会放弃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不会体验到放弃责任的羞愧。由此形成的责任感往往是不稳定的。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还必须依赖于内在理性的支撑,特别是道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用性
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以后,文凭已经唾手可得,于是不愿意再把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紧张的学习上。部分学生坚持“有用就是真理”的口号,“经商风”、“打工热”在校园里此起彼伏。校园里讲奉献、讲社会责任的学生少了;而追求实惠、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多了。
(3) 忽视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抛弃了中国几千年优良文化传统,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独立观念才是进步的、现代的,而将我国的文化全盘当作是落后、腐朽的。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但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两个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一) 环境因素
1、 社会环境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
许多人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盲目引入学校生活,使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学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巨大反差,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加上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个体本位思想,只关注自身,而不考虑社会利益,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成败的标准,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金钱万能”思想,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产生,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搞市场竞争,有钱者“优胜”,无钱者“劣败”,从而不知不觉地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而极少考虑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
(2)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到中国,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如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强调极端的个人利益至上,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这种消极的理论正好为部分道德判断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所接受。这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只关注自我,成天迷恋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乃至于否认存在着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淡化他们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2]。
(3) 互联网的因素
①互联网上良荞不齐的信息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在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想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由于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非常弱,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沉迷虚拟网络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淡漠。 ②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
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摆脱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进入到一个“无人认识我的新世界”,由于自己的身份被虚拟化,往往就会产生一种为所欲为的冲动,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网络的高度自由使得一些大学生们放纵自己的行为,淡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责任观念与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与错位。
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社会责任文化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谁对谁错一时难以判别。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观念尚未形成,他们经常接触网络,则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什么是社会责任、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产生迷惑,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
(二) 教育因素
1、 学校教育的因素
(1) 大学教师行为不当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 大学生群体因素。
(3) 高校校园文化因素。
2、 家庭教育的缺失传统
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子女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他们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和责任,形成不负责任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 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认识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确立并继续深化,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赚钱,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无关紧要,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情与成就大事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与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2、 大学生个人价值定位不准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有人把大学生的这一特殊时期成为大学生的心理断乳,对那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地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
3、 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在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升华为义务感,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丁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20—24。
[2]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对策.中州学刊,2007,5:121—123。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