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的是新时代人才,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一味的教“书”而是教“学”,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历史学习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6-01
韩愈在《师说》中就有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由此看来,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现在我就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1 深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是课堂教学,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否能深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实力最弱刘备为什么能建立蜀国?刘备和孙权为什么联手对付曹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最后为什么魏国吞并了蜀国和吴国?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 借助多媒体活跃学生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整体统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整体性,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体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才能全面掌握。第一,基本内容:《凡尔赛和约》连同与德国盟国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合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二、体系的进步性: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20年代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第三、体系的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而且它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必将走向瓦解。第四、体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关系格局必将被打破。(2)体系不仅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隐藏着很多矛盾。如,①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通过凡尔赛体系这个知识网络的学习,学生既深化了基础知识,又加强了知识结构化的效果。历史知识整体性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4 通过辩论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基于真实历史事实、有助于互动合作的多元史实,供学生讨论、反思、批判和建构。辩论的辩题通常都是具有争议性的,辩论的过程实际就是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碰撞。学生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思维的强烈对抗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锻炼了专注、倾听、敏捷应对的特质,在辩论中积极地探索与评价信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清兵入关是谁之过”,正方的观点是“清兵入关是李自成之过”,反方的观点是“清兵入关是吴三桂之过”。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希望对历史教学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9年版.
[2] 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3] 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2008年版.
【关键词】 历史学习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6-01
韩愈在《师说》中就有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由此看来,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现在我就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1 深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是课堂教学,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否能深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实力最弱刘备为什么能建立蜀国?刘备和孙权为什么联手对付曹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最后为什么魏国吞并了蜀国和吴国?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 借助多媒体活跃学生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整体统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整体性,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体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才能全面掌握。第一,基本内容:《凡尔赛和约》连同与德国盟国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合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二、体系的进步性: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20年代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第三、体系的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而且它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必将走向瓦解。第四、体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关系格局必将被打破。(2)体系不仅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隐藏着很多矛盾。如,①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通过凡尔赛体系这个知识网络的学习,学生既深化了基础知识,又加强了知识结构化的效果。历史知识整体性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4 通过辩论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基于真实历史事实、有助于互动合作的多元史实,供学生讨论、反思、批判和建构。辩论的辩题通常都是具有争议性的,辩论的过程实际就是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碰撞。学生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思维的强烈对抗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锻炼了专注、倾听、敏捷应对的特质,在辩论中积极地探索与评价信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清兵入关是谁之过”,正方的观点是“清兵入关是李自成之过”,反方的观点是“清兵入关是吴三桂之过”。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希望对历史教学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9年版.
[2] 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3] 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