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在或到过今安徽省滁州市城区的人,要是不知道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滁”的辖区沿革,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滁州城位于平原上,并不四面环山(只有西、西北两面属山区),怎么能说“环滁皆山也”?有人找不到正确答案,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笔误。也有人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臆断“滁”指的是“(古)滁州”(如《语文学习》1996年第1期载薛汉忠文章),以此来圆“环滁皆山”之说。
(古)滁州之说,指的是欧阳修为滁州知州(习惯称太守)时期的滁州辖境,即北宋庆历年间的辖境。当时滁州属淮南东路,治所在新昌(后改为清流,即今日滁州市)。辖境相当于包括今滁州市城区在内的滁州市(原滁县)、全椒、来安三县市。(参见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这三县市位于皖东,与江苏接壤。统观这三县市地形,呈南低北高状,西南、南为开阔的滁河、来河、施河平原及低洼圩区,东北为低丘洼地,东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只有北、西北属皇甫山区。后者是淮南丘陵余脉向西北、西南的延伸。(参见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册》,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县情大全》)从这三县市即(古)滁州(北宋庆历年间辖境)地形来看,“环滁”并不“皆山”,所以有的文章推断(古)滁州“环滁皆山”是不成立的。
“滁”既不是指滁州城区,也不能指(古)滁州辖境。笔者认为,“滁”指的是当时州治所在地滁县,即今滁州市(包括城区和郊区)。笔者曾读过一篇有关欧阳修修改文章的笔记杂录,上载《醉翁亭记》未经修改的原句:“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隔千年,欧阳修在文中提及的山名,除了方向上稍有偏差外,大体与今日滁州市(原滁县)四周主要山名吻合。《中国县情大全》说:“(滁县)西南面有大丰山、花山、琅琊山、龙蟠山、鸡冠石等,以花山为较高,西北有白米山、磨盘山、孟良山、牛牧岭等,以白米山为较高。……东有乌龙山、独山等,以独山为较高”。诸山中的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乌龙山与未修改稿中山名一一对应,无一遗漏,可见“滁”指滁县(今滁州市)确凿无疑。它与文中另一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也是一致的。
欧阳修以简练为文著称于世。此句原为26字,据说读给老农听后,改为5字。对此,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有记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倾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或许末后这样的改定,正符合欧阳修自己说的“不求好句,只求好意”罢。
(古)滁州之说,指的是欧阳修为滁州知州(习惯称太守)时期的滁州辖境,即北宋庆历年间的辖境。当时滁州属淮南东路,治所在新昌(后改为清流,即今日滁州市)。辖境相当于包括今滁州市城区在内的滁州市(原滁县)、全椒、来安三县市。(参见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这三县市位于皖东,与江苏接壤。统观这三县市地形,呈南低北高状,西南、南为开阔的滁河、来河、施河平原及低洼圩区,东北为低丘洼地,东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只有北、西北属皇甫山区。后者是淮南丘陵余脉向西北、西南的延伸。(参见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册》,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县情大全》)从这三县市即(古)滁州(北宋庆历年间辖境)地形来看,“环滁”并不“皆山”,所以有的文章推断(古)滁州“环滁皆山”是不成立的。
“滁”既不是指滁州城区,也不能指(古)滁州辖境。笔者认为,“滁”指的是当时州治所在地滁县,即今滁州市(包括城区和郊区)。笔者曾读过一篇有关欧阳修修改文章的笔记杂录,上载《醉翁亭记》未经修改的原句:“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隔千年,欧阳修在文中提及的山名,除了方向上稍有偏差外,大体与今日滁州市(原滁县)四周主要山名吻合。《中国县情大全》说:“(滁县)西南面有大丰山、花山、琅琊山、龙蟠山、鸡冠石等,以花山为较高,西北有白米山、磨盘山、孟良山、牛牧岭等,以白米山为较高。……东有乌龙山、独山等,以独山为较高”。诸山中的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乌龙山与未修改稿中山名一一对应,无一遗漏,可见“滁”指滁县(今滁州市)确凿无疑。它与文中另一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也是一致的。
欧阳修以简练为文著称于世。此句原为26字,据说读给老农听后,改为5字。对此,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有记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倾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或许末后这样的改定,正符合欧阳修自己说的“不求好句,只求好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