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恺先生与《国宝沉浮录》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eth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当年国家包分配。国画系领导通知我,让我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报到。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
  我刚工作那年,就认识杨仁恺先生了。杨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当时正在主持辽宁博物馆工作。抗战胜利后杨先生参与接收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携带并准备出境的国宝,均是皇家珍品。这批国宝大部分就近留在了辽博。同时,杨先生等人大量追寻散失于民间的历史国宝,过程充满传奇色彩。
  他曾和我说起过这些事情,说当年如何抓紧时间,寻找线索,为此走访在东北的“遗老遗少”,到监狱里访谈被收押的宫廷要员;找寻在小白楼当过差的曾经的辫子兵,找旧军阀和解放前的恶霸兵匪,因为他们之前参与过抢夺文物;拜访民间收藏家,因为这些人曾从亲贵政要手中收购过文物。
  他记录下这些人的口述,有好几大本,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后来整理出来,配上图片出版。最初一直没有想好书名,最后定名为《国宝沉浮录》,就是我们聊天时确定的,大家都觉得很好。
  辽博真迹令人大开眼界
  我和杨先生关系很好,我们经常见面。我从事出版工作,需要在全国组稿,更需要结交书画和鉴定方面的名家,杨仁恺先生当然是其中一位,何况辽博的东西既多又好,我们的出版工作需要大博物馆的支持。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人美集中仿真印刷出版过一批辽博的藏品。辽博把真迹运到上海来拍照造影,看到如此集中而数量巨大的国宝,我们都很震撼,为了安全保管,东西存放在人事科保险箱内,还特意在窗口加装了铁栅栏。
  这些珍贵国宝坐火车到上海,在专人押运下,包了火车软卧一整个包厢。记得有唐代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唐代怀素的《草书论书帖》、东晋流传至今的楷书《曹娥诔辞》、传为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还有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件件价值连城,都是艺术价值极高的书画作品。
  印刷出版时遇到了难题。宋代的传世名帖《草书千字文》,纵一尺,横向十二米长,写在一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流光溢彩,精美绝伦。只是这么长的纸却没有接口。上海人美的出版原则是基本要原貌复制,即便不能做到以假乱真,也务必力求无限接近原件,不能有明显的瑕疵,所以《草书千字文》的印制,一定得想办法做到没有拼接痕迹才行。
  在当时印这么长的手卷还是首次,找不到够长的纸,工艺也做不到。后来我们想到香烟纸,这种纸够长度,规格合适。印刷也不是上机器印,而是用打样机,大滚子一段一段地印制。样稿出来后效果不错,基本和我们预想的差不太多。
  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只有上海能达到这样的印刷水准。上海工艺领先,设备先进,又有解放前后像我岳父这样经验丰富的印刷技师。他们见多识广,思路能放宽,能想出办法,也只有在上海这个城市能找到相应的技术支持。这和中国画的创新是一个道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和“朋友圈”的帮助,所谓的创新,往往如滩上沙雕,看似美好,实则摇摇欲坠。
  《草书千字文》印出来后,社里留存一部分,放在社长室楼下,后来打折卖给员工,两元钱一卷。其他几卷也很便宜,我都买了。美术印刷品历来成本高,千字文制作工艺复杂,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社里不时会有一些自己的出版物打折售卖,算是本行业的福利,我们都有兴趣。
  我买了七套《草书千字文》,自己留下两套,回北京探亲时送给苦禅先生一套。他反复观看,爱不释手。其他几套送给了同学,当时这个卷子只有上海人美影印出版,同学拿到都很开心。一同从辽博运来影印的《簪花仕女图》后来也出版了,我买了几套,其中一套送给了谢稚柳先生。我和谢稚柳先生、杨仁恺先生,年龄都有些差距,他们是前辈大师,但虚怀若谷,学养丰厚,都是我的老师。
  《國宝沉浮录》
  历经数十年方面世
  我和杨先生平常见面,天南地北地聊天,话题很广,杨先生知识面宽,能讲出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使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搞出版工作,关键要多读书,多见人,多思考,就是要有方方面面的信息,既成为专家,更要成为杂家。这样很多选题,就会在无意间妙手偶得。后来我做总编辑时,喜欢鼓励编辑们多出去走走,道理就在于此。
  《国宝沉浮录》分上下两篇,上篇“国宝沉浮史”,重点讲述散佚文物流转的故事,由当事人口述整理出来的第一手资料,非常宝贵,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如果当年没人去访谈整理,后世就没有流传,很多史实便会淹没在浩瀚烟海中,了无踪迹了。下篇“国宝辨析录”,对晋唐以来富有争议的一批知名书画进行鉴赏评析和梳理。这本书被称为“五千年国宝的沉浮档案”,迄今仍是一本经典之作。
  1991年这本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时我是总编,对这本书非常重视,投入了精兵强将进行执编,一则因为敬重杨先生的为人和他为中国文博事业所做的贡献,另外也是这本书本身价值很高,值得郑重其事。
  下面再就本书的情况做些补充。
  该书初稿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才正式出版,前后历时三四十年。中间逢“文革”,手稿被收缴,侥幸没有被毁或者遗失。因为杨先生的锲而不舍,不断争取,最终书稿得以发还。之后,杨先生在劳动改造之余,对书稿不断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文革”结束后,杨先生马不停蹄进入第二次国家文物抢救工作当中,这次是抢救“文革”中损毁的文物。因为经验丰富,资历深厚,杨先生担任的职务多,那些年他的工作异常繁忙。1983年开始,杨先生参加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这个项目又开展了八年。他要做的工作这么多,其间完全顾及不上书稿的出版。就这样《国宝沉浮录》一书的面世一拖再拖,就到了1991年。
  这本书广受欢迎,影响很大,多年后一家天津的出版社想要修订再版,打来电话问我们的意见。我们的意见是首先要征得作者同意,我们倒无所谓,版权是次要的,只要对传播文化有利,对读者是好事,我就支持。
  (本文选自《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五辑之《龚继先口述历史》,该书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  章 洁
其他文献
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一些传记大肆渲染她和诗人徐志摩扑朔迷离的情人关系。那么,这些“绯闻”是怎么来的,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徐志摩为史沫特莱取中文名  20世纪20年代末,史沫特莱来中国后,徐志摩、胡适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成为她最初接触到的朋友。其中以徐志摩和史沫特莱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连“史沫特莱”这个名字,也与徐志摩有关。史沫特莱对此事有过
期刊
本栏目将选登《世纪杂志》公众号后台的读者留言,留言被选中刊登的读者联系编辑部021-53062023,可获赠两本杂志。  《毛泽东称我爷爷王季范是“教书匠” 》  王起华 王丹青 2021年第1期  虗极留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向温家宝总理汇报编写民国史 》  杨天石 2020年第6期  大荣留言:向以司马迁精神研究历史、把科学社会主义中实事求是的灵魂注入现代史的著名学者
期刊
编者按: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录》一书,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始启动,旨在迎接文史馆员制度建立70周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书将于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
期刊
四、国民党派郑延卓等慰问陕北水灾,  毛泽东与郑第一次谈话  1942年11月上旬,因陕北发生七八十年未曾有过的大水,国民党派赈灾委员会委员郑延卓、专员梁建华、上校参谋周励武三人赴延安赈灾。11月11日,毛泽东与朱德、林伯渠致电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表示欢迎。 17日,郑等三人抵达延安,受到叶剑英、林伯渠、李鼎铭等人的欢迎。其后,郑延卓等先后与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王稼祥、高岗、萧劲光、贺龙、徐向前
期刊
在中国现代史上,曹聚仁先生是享有一席之地的著名文化人。他聆教于章太炎,结交于鲁迅,涉足文学创作及理论,钻研历史和哲学,执教大专院校,当过战地记者,主持报社笔政,学识广博,成名很早,著作等身,留下了丰厚的人生机记录。尤为世人关注的是,他年逾半百之后,热心搭建台海两岸沟通的渠道,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期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他的这段经历,多年来广为传播且倍受称道,但流布中也含有扑朔迷离以至以讹传讹的成分。
期刊
编者按:还珠楼主(1902-1961),原名李寿民,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作者。膝下子女按年龄有:李观承、李观芳(女)、李观贤(女)、李观鼎、李观淑(女)、李观洪、李观政(女)七人。徐红强先生于2017年得知李观洪先生居住在北京,于同年4月与李先生取得联系并商量收集口述资料事宜。4月29日,徐先生在李寿民女儿李观政北京家中见到了李观承、李观鼎、李观洪等兄妹几人,得知这是他们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根据
期刊
苏青原名冯和仪,字允庄,1914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不过湮没已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张爱玲重新受到热捧,苏青才又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与苏青在上世纪50年代有过一段交往,岁月匆匆,虽已过去六十余载,往事却时时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难忘的交往     1953年夏,我奉命从部队文化学校调到部队文工团搞创作。部队文工团的驻地是处于上海贵州路北京路口的湖
期刊
在《北平无战事》《新世界》《北平战与和》等几部热播的谍战剧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一个中共的地下组织——华北局城工部。尽管剧情与历史事实不尽相同,但这个组织的确真实存在,它曾为抗战立下战功,也在平津战役和和平解放北平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的父亲崔月犁是该组织的早期成员,后来他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下文将要讲的就是他和北平地下电台的故事。  接受特殊使命  华北局城工部的前身是1941年在晋察冀
期刊
我是一个在中央国家机关安全保卫工作岗位有35年经历的人,从上世纪50年代公安部二局一处内勤岗位到1991年从公安部二局一处处长岗位上离休。“文革”前公安部六局是文保局,“文革”后原先的文保局并入二局称经济文化保卫局。自此,我才与文化保卫工作结了缘。在1978至1991年这十几年中,我对国家文化系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全保卫工作尤为关注。北京故宫不仅为全国人民所关注,在国际上也是极负盛名的,故而做好故
期刊
闯“沙滩”,初见周巍峙部长  周巍峙先生是我崇敬的一位革命前辈、一位文化战线的领导,更是一位亲切可人的忘年交朋友。知道周巍峙,很早,他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词谱曲的《志愿军军歌》早就耳熟能详。尤其是由他担任总指挥之一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面世,更是让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那么的痴迷。直到现在,我还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