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填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考题解析】
2017年湖北宜昌市中考作文命题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式一样,那就是力图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在阅读板块中,尽可能渗透写作能力的考查,反过来,在写作板块中,尽可能兼顾阅读能力的检测。因为,读写本一体,读写应互动。考生只有正确解读材料,充分把握题意,才能准确拟题,畅快行文。
今年用于作文命题的材料与往年比较有所不同的是:往年一般是取材于前面的阅读文章,而今年则是从前面用于考查“汉字”的命题材料——清代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中拓展延伸而出。这种情况在以前的中考命题中往往是要刻意回避的,但这部古典佳作语言凝练、境界清透,有很多句子都表现出了作者遣词炼句的非凡才能和精致风雅的高迈情操,所以对《幽梦影》的材料遴选,也表现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选材思路,这无疑也是今年宜昌市中考作文命题材料与形式上的一大创新。
且看作文题引用的材料:“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这段论述“知己”的文字如山野清风扑面而来,带给学生一种正确高雅的交友观,考生会受到古人清雅情感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将这种美好的交友观、人生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
再看考题要求,提示考生根据阅读材料,着重强调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写,这样的命题意图非常明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考生便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考题还明确规定写成记叙文,旨在针对近年来许多师生淡化文体,经常出现“四不像”作文的流弊,而以此来引领、强化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文体意识。
【写法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 文题”的半命题作文。它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从而做到了束缚与自由的统一、限制与开放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写好本文题,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懂文题意蕴
命题者在出示文题之前,首先引用了清代文學家张潮的《幽梦影》中的一段文字,可谓字字珠玑、意味隽永。这段文字精辟地阐释了不一样的“知己观”——不独人与人,会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纯真友情;人与物之间,也会产生超越世俗的殷殷之情:当具有某种特质之“人”遭遇某种特质之“物”的时候,他们就会气节相应、心意相通、神韵相合,成为“一与之订,千秋不移”的知己。何为“知己”?显然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朋友。由于这段“导语”取材于古文,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读懂材料,了解“物”与“人”之间也会产生“神韵相合相契、气节相知相敬”这别有洞天的知己观的时候,才能准确拟题,快意写作。
二、把握审题关键
写作这道半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一个关键是要将知己之物补充在横线上。题目要求的是我以“物”为知己,而不是“物”以我为知己,更不是我以“人”为知己,考生须将选材的范围锁定在成长过程中与某个特定的“物”之间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激发意趣、沟通心意的事件上,才不至于下笔千言却言不及题。审题的第二个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知己”的含义——这要求考生写出“我”与“物”之间像“我”与“人”之间一样相知相契、相惜相敬、精神相通等诸多情感。此时的“物”,已经打上了“人”的思想痕迹和情感烙印,成为“我”的真正知己,就仿佛琴能懂别意、水能知人愁、花能解人语、月能悟人心一般。读懂了题目当中的这几个关键信息,考生便可在考场上文思泉涌、纵横驰骋。
三、注重细节描写
本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离不开描写。因为具体形象的描写可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尤其是细节描写能够赋予人或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主题以光华。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或物的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或物的形象越鲜明。由于本文要求写“我”以某“物”为知己,所以这个“物”既可以是有生命的某种动物,譬如小猫和小狗;也可以是无生命的某种实物,譬如小洋娃娃和玩具熊。描写你选定为“知己”的某种“物”时,首先必须细致入微地观察,力求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而全面的印象;然后运用“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层次清晰地逐一刻画;再围绕其习性,步步点睛地细致描写;最后融入故事,情感升华,凸显出文章的主旨。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填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考题解析】
2017年湖北宜昌市中考作文命题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式一样,那就是力图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在阅读板块中,尽可能渗透写作能力的考查,反过来,在写作板块中,尽可能兼顾阅读能力的检测。因为,读写本一体,读写应互动。考生只有正确解读材料,充分把握题意,才能准确拟题,畅快行文。
今年用于作文命题的材料与往年比较有所不同的是:往年一般是取材于前面的阅读文章,而今年则是从前面用于考查“汉字”的命题材料——清代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中拓展延伸而出。这种情况在以前的中考命题中往往是要刻意回避的,但这部古典佳作语言凝练、境界清透,有很多句子都表现出了作者遣词炼句的非凡才能和精致风雅的高迈情操,所以对《幽梦影》的材料遴选,也表现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选材思路,这无疑也是今年宜昌市中考作文命题材料与形式上的一大创新。
且看作文题引用的材料:“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这段论述“知己”的文字如山野清风扑面而来,带给学生一种正确高雅的交友观,考生会受到古人清雅情感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将这种美好的交友观、人生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
再看考题要求,提示考生根据阅读材料,着重强调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写,这样的命题意图非常明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考生便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考题还明确规定写成记叙文,旨在针对近年来许多师生淡化文体,经常出现“四不像”作文的流弊,而以此来引领、强化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文体意识。
【写法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 文题”的半命题作文。它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从而做到了束缚与自由的统一、限制与开放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写好本文题,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懂文题意蕴
命题者在出示文题之前,首先引用了清代文學家张潮的《幽梦影》中的一段文字,可谓字字珠玑、意味隽永。这段文字精辟地阐释了不一样的“知己观”——不独人与人,会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纯真友情;人与物之间,也会产生超越世俗的殷殷之情:当具有某种特质之“人”遭遇某种特质之“物”的时候,他们就会气节相应、心意相通、神韵相合,成为“一与之订,千秋不移”的知己。何为“知己”?显然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朋友。由于这段“导语”取材于古文,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读懂材料,了解“物”与“人”之间也会产生“神韵相合相契、气节相知相敬”这别有洞天的知己观的时候,才能准确拟题,快意写作。
二、把握审题关键
写作这道半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一个关键是要将知己之物补充在横线上。题目要求的是我以“物”为知己,而不是“物”以我为知己,更不是我以“人”为知己,考生须将选材的范围锁定在成长过程中与某个特定的“物”之间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激发意趣、沟通心意的事件上,才不至于下笔千言却言不及题。审题的第二个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知己”的含义——这要求考生写出“我”与“物”之间像“我”与“人”之间一样相知相契、相惜相敬、精神相通等诸多情感。此时的“物”,已经打上了“人”的思想痕迹和情感烙印,成为“我”的真正知己,就仿佛琴能懂别意、水能知人愁、花能解人语、月能悟人心一般。读懂了题目当中的这几个关键信息,考生便可在考场上文思泉涌、纵横驰骋。
三、注重细节描写
本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离不开描写。因为具体形象的描写可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尤其是细节描写能够赋予人或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主题以光华。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或物的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或物的形象越鲜明。由于本文要求写“我”以某“物”为知己,所以这个“物”既可以是有生命的某种动物,譬如小猫和小狗;也可以是无生命的某种实物,譬如小洋娃娃和玩具熊。描写你选定为“知己”的某种“物”时,首先必须细致入微地观察,力求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而全面的印象;然后运用“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层次清晰地逐一刻画;再围绕其习性,步步点睛地细致描写;最后融入故事,情感升华,凸显出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