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声“谢谢”,若不代劳该多好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乘坐公交车时,我亲身经历了下面的两幕:
  第一幕:公交车即将到站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跟随父母起身准备下车。只见小男孩在摇晃的车厢中奔跑了几步,忽然一下子跌坐在我脚上,头撞在我腿上。我赶紧将小男孩扶起来,笑着嘱咐他:“小心点儿。”小男孩并沒有在意我的动作和嘱咐,而是大声向他的母亲喊道:“你上哪去啦?”他的母亲闻言,赶紧过来将他拉到身边。
  望着一家人下车的背影,我感觉缺少了点儿什么。这对父母应该教孩子对于得到的呵护说一声“谢谢”。
  第二幕:一位中年男子将自己座位让给带孩子的年轻妈妈,那位年轻妈妈连声说“谢谢”,然后,对自己六七岁的儿子说:“你赶紧坐过去吧!”小男孩面无表情地坐到座位上,一双黑漆漆的眼睛东张西望,眼神也扫过刚刚给他们母子让座的中年男子,但依然没有什么表情。
  望着这一幕,我又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这一声“谢谢”若不是由母亲代劳该多好!
  这两幕深深印在我心里,让我想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和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人生道路的启蒙者,父母可谓任重而道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而这一份“长远考虑”并非仅仅指生活上的关照和情感上的爱抚,更包括品格、意志、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引导与培育。而天下父母没有哪个不希望孩子德才兼备,但培养孩子的“德”与“才”却是既需依靠正确的“言传”,又要依靠正确的“身教”。如在第二幕中,母亲包办,代替孩子道一声“谢谢”,貌似很礼貌周到,事情也很小,却在孩子幼稚纯真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名叫“冷漠”的种子。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得到他人热心的帮助之时,为人父母,除了自己道谢以外,更应该教会孩子说一声“谢谢”。既是对他人施以援手的尊重与感恩,也彰显了个人美好的品格、优良的家风家教,会让更多的“举手之劳”在社会上发酵一般扩散开去,最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正能量无处不在的社会风气,而我们每个人也在帮助他人和得到他人的帮助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样的家庭、家教、家风、国风,正是我们人人向往的“大同社会”的体现。而如果像第一幕中的父母一样“身教”,用更为冷漠的方式处理孩子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呵护,虽然帮助者未必在乎,却会在孩子心中种下冷漠、麻木的种子,那么,孩子成长也许真得很让人担忧了———孩子的感情与心灵是麻木冷漠的,首当其冲的恐怕是他的父母。
  “打铁还需自身硬。”父母的美德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作为父母,我们除严格要求自己做品格高尚的人之外,应该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构建优良家风,做教子有方的优秀父母,培育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其他文献
儿子功课门门优秀,就是作文写不好。他对我说:“爸爸,我最怕写作文了,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  在一次家长会上,儿子的语文老师私下里对我说,儿子的基础知识学得很好,就是在写作文这块上不去,作文成了挡在他面前的一道门槛。要是这道门槛跨越不过去,想考上重点中学恐怕有难度。  语文老师的这番话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决定帮助儿子跨越写作文这道门槛。  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