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
摘 要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 学校体育工作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体育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三自主”“三拓展”“四互动”的“三三四”体育课程改革,拓展了体育教育的时空和内涵,经过实践,既提高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又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体质健康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学校体育工作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阵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3];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而学校体育工作重中之重是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4]。因此,体育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5]。
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和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遵循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教师为本”,“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型的,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
一、“三三四”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
马克思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8]
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
二、“三三四”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三三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近年来,我校借鉴国内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结合洞庭湖区特色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试验,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三三四”教学模式。
(二)三自主
“三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2001年我校开始实行选项教学,根据我校当时实际和场地设施情况确立了二类项目,一类是我们能立即开出的重点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长拳,刀术,剑术)、体育舞蹈、太极剑、太极拳、田径等;一类是通过改善条件可以拓展出来的休闲类项目,如网球、游泳、轮滑、跆拳道、瑜伽等。并于2005年实行了三自主网络选课,这样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因共同兴趣在一个课堂,不但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而且加深了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抽样调查显示93.6%的大学生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中锻炼,既能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又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体育课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三)三拓展
1.拓展体育教育的空间,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学体育教育不应局限在体育课堂,还要外延至体育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课外训练、体育竞赛等过程进行体育教育。同时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部和体育教师的任务,也是全校教师及各院系、各部门共同完成的使命。我们充分调动学工部、团委、各协会、各院系学生体育部等部门的积极性,通过俱乐部活动、早操、各项目课余训练活动、校级各类比赛、院系级多形式的体育活动及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解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问题,并通过体育学分实现课内外全方位管理。
2.拓展体育教育的时间,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起到桥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体育参与、体育消费等意识,帮助形成学生个人体育专长,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特别重视学生时期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不仅考虑近期(在校期间)效果,而且注重长远(走向社会后)影响,努力培养体育意识、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能力及体育欣赏能力,逐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已取得预期的效果。
3.拓展体育教育的内涵,发挥体育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重新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定义从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全方位判断人类的健康[9]。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后期,其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以及体质、精神等仍处在不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大学生对健康所持的态度,以及生活方式、行为等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且对广大青年乃至对社会对国家的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考虑到对身体素质和锻炼技能的培养,还扩展到对学生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四)四互动
1.教师与学生互动
现代观念上的学习是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习惯及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强调培养学生协同建构知识、共享知识、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10]。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与学生同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掘学生的能力资源,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优路线,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体育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课内与课外互动
成功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无不把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展示平台放在课外的自我锻炼上、放在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尽管体育课是实现体育课程的最好组织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学生练习,但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体育技能不是“教”出来的,主要是“练”出来的,凭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解决不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等问题,真正发展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实践应该在课外,它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所以,课内与课外互动是一种互补,学生在课内练习不足,可以在课外得到补充,反过来促使课堂知识与技能得以升华。因此,我们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为组织单元,采用体育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管理及体育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全面素质,各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常态化,大型体育活动制度化,院系级小型体育活动经常化,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在湖南省各类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
3.现场与网络互动
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蕴藏着大量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学习环境,能呈现课程内容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与声音等信息特征,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逼真、更丰富[11]。体育课教学中通过现场与网络互动,能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接收相应信息,拓展学习内容,使体育课堂学习更具生动性、能动性、系统性,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力、主动性及创造性。我们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使体育课堂、网络课堂及课余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欲望,培养了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校内与校外互动
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已突破了体育教学囿于学校课堂教学的藩篱,强调向校外更广阔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回归,使体育教学延伸至校外[12]。显然,当今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改革,而需要把改革的视线放宽到学生生活的全部体育活动中,我们地处洞庭湖区,与市体委相互协作,承接并参与市区多种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划龙舟、游泳、太极表演、长跑、健身操、广场舞、广播操等,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社会,使学生多接触社会,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动机,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三自主”“三拓展”“四互动”的“三三四”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体育教育过程。它拓展了体育教育的空间、时间和内涵,打破了课堂的约束和限制,充分利用了校外体育资源和社会锻炼的大舞台,给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探究、实践的时空,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99.3%、上课出勤率98.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7.2%都较以前明显提高。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已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并多次获得湖南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及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当然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0]243)。
参考文献:
[1] 郭开朗.在湖南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湖南教育政务网.2008.5.4.
[2] 中发[2007]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5.7.
[3] 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教育部网站.1999.6.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
[5] 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新华社.北京7.29电.
[8] 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体育报.2006.12.29.
[9] 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5.
[10] 刘明祥,朱书强.基于Web的知识建构支持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9.
[11] 张颖洁,韩锡斌,杨芳.基于Internet的体育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J].体育科学.2001(5):40-42
[12] 陈洪.刍议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体系构建——体育教学改革视角[J].福建体育科技.2012(3):41-43.
摘 要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 学校体育工作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体育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三自主”“三拓展”“四互动”的“三三四”体育课程改革,拓展了体育教育的时空和内涵,经过实践,既提高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又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体质健康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学校体育工作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阵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3];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而学校体育工作重中之重是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4]。因此,体育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5]。
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和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遵循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教师为本”,“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型的,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
一、“三三四”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
马克思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8]
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
二、“三三四”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三三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近年来,我校借鉴国内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结合洞庭湖区特色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试验,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三三四”教学模式。
(二)三自主
“三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2001年我校开始实行选项教学,根据我校当时实际和场地设施情况确立了二类项目,一类是我们能立即开出的重点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长拳,刀术,剑术)、体育舞蹈、太极剑、太极拳、田径等;一类是通过改善条件可以拓展出来的休闲类项目,如网球、游泳、轮滑、跆拳道、瑜伽等。并于2005年实行了三自主网络选课,这样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因共同兴趣在一个课堂,不但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而且加深了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抽样调查显示93.6%的大学生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中锻炼,既能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又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体育课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三)三拓展
1.拓展体育教育的空间,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学体育教育不应局限在体育课堂,还要外延至体育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课外训练、体育竞赛等过程进行体育教育。同时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部和体育教师的任务,也是全校教师及各院系、各部门共同完成的使命。我们充分调动学工部、团委、各协会、各院系学生体育部等部门的积极性,通过俱乐部活动、早操、各项目课余训练活动、校级各类比赛、院系级多形式的体育活动及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解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问题,并通过体育学分实现课内外全方位管理。
2.拓展体育教育的时间,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起到桥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体育参与、体育消费等意识,帮助形成学生个人体育专长,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特别重视学生时期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不仅考虑近期(在校期间)效果,而且注重长远(走向社会后)影响,努力培养体育意识、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能力及体育欣赏能力,逐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已取得预期的效果。
3.拓展体育教育的内涵,发挥体育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重新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定义从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全方位判断人类的健康[9]。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后期,其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以及体质、精神等仍处在不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大学生对健康所持的态度,以及生活方式、行为等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且对广大青年乃至对社会对国家的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考虑到对身体素质和锻炼技能的培养,还扩展到对学生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四)四互动
1.教师与学生互动
现代观念上的学习是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习惯及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强调培养学生协同建构知识、共享知识、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10]。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与学生同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掘学生的能力资源,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优路线,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体育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课内与课外互动
成功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无不把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展示平台放在课外的自我锻炼上、放在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尽管体育课是实现体育课程的最好组织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学生练习,但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体育技能不是“教”出来的,主要是“练”出来的,凭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解决不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等问题,真正发展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实践应该在课外,它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所以,课内与课外互动是一种互补,学生在课内练习不足,可以在课外得到补充,反过来促使课堂知识与技能得以升华。因此,我们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为组织单元,采用体育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管理及体育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全面素质,各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常态化,大型体育活动制度化,院系级小型体育活动经常化,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在湖南省各类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
3.现场与网络互动
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蕴藏着大量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学习环境,能呈现课程内容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与声音等信息特征,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逼真、更丰富[11]。体育课教学中通过现场与网络互动,能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接收相应信息,拓展学习内容,使体育课堂学习更具生动性、能动性、系统性,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力、主动性及创造性。我们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使体育课堂、网络课堂及课余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欲望,培养了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校内与校外互动
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已突破了体育教学囿于学校课堂教学的藩篱,强调向校外更广阔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回归,使体育教学延伸至校外[12]。显然,当今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改革,而需要把改革的视线放宽到学生生活的全部体育活动中,我们地处洞庭湖区,与市体委相互协作,承接并参与市区多种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划龙舟、游泳、太极表演、长跑、健身操、广场舞、广播操等,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社会,使学生多接触社会,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动机,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三自主”“三拓展”“四互动”的“三三四”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体育教育过程。它拓展了体育教育的空间、时间和内涵,打破了课堂的约束和限制,充分利用了校外体育资源和社会锻炼的大舞台,给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探究、实践的时空,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99.3%、上课出勤率98.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7.2%都较以前明显提高。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已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并多次获得湖南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及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当然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0]243)。
参考文献:
[1] 郭开朗.在湖南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湖南教育政务网.2008.5.4.
[2] 中发[2007]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5.7.
[3] 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教育部网站.1999.6.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
[5] 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新华社.北京7.29电.
[8] 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体育报.2006.12.29.
[9] 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5.
[10] 刘明祥,朱书强.基于Web的知识建构支持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9.
[11] 张颖洁,韩锡斌,杨芳.基于Internet的体育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J].体育科学.2001(5):40-42
[12] 陈洪.刍议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体系构建——体育教学改革视角[J].福建体育科技.2012(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