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语文良好习惯的调查,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良好习惯;主动学习;细节;主动阅读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ethnic areas under high school student language good habit
Liu Hanjun
【Abstract】Through the n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good habi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solution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good habits; active learning; details; active reading
2010年,包括语文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已是摆在我们的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准确把握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本校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了初步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倾向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1 调查的具体对象和形式
1.1 调查的具体对象:以高一年级学生为主,分为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三组。1.2 具体形式
问卷形式
2 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相对落后,受环境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和答题格式的习惯。
(3)存在死啃教科书,不愿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4)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缺乏勤奋、努力的学习品质。
3 如何培养学习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为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出下列几点做法以供参考。
3.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语文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学生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环境。实践证明,一个民主、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努力做到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提问”、 多“讨论”、多“观察”,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语文课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②多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高考的大环境下由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读书无用”、“语文无用”的思想常常在学生的言谈和写作中流露。作为
语文教师应纠正这些思想,注重人生教育和理想教育。以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制定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消极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设立适度可行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感到通过努力就可达到,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为,进步即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己就是一种成功。
3.2 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①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囫囵吞枣的笔记只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懈怠,学生没有时间去理解,学习自然会很枯燥。相反,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也会觉得没有太大意思,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如“满堂灌”,势必扼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笔记一定要本着“积累、方法、感悟”相结合的原则,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也应定期的检查,指导和督促,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②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养成注意答题格式的习惯。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起点较低,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学习细节的不重视在高考中得以体现,与大城市相比有很大差异。在语文科目中,书写潦草、不重视答题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而规范书写和答题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往往会形成一个“真空地带”。即使教师知道其重要性,也可能只是口头强调而疏于监督。应该说,只要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如定量的书法练习和明确的答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是不难解决的。当然,教师必须指导注意学生书写和答题的质量,要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否则会流于形式,起不到效果。
3.3 纠正死啃教材的缺点,培养主动阅读课外教材的兴趣。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信息的闭塞,造成了农村学生没有自觉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本之外的书籍缺少阅读的条件,更不用说阅读兴趣的养成。在调查问卷中,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阅读过课本以外的内容。这样在高考中表现出没有“厚度”。一是表现为文化积淀不够,作文立意狭窄。一是文化修养不够,作文缺乏文采。学生只能在教材和题海中求知识,形成了“教科书就等于知识的错误思维”。
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要明确的告诉学生:教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单纯的掌握课本的内容做机械的学习和练习,僵化的思维必将适应不了语文学习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积累的习惯。摘抄名言佳句,强化名篇背诵,多写读书笔记。
(2)设立读书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互通有无,让每一个学生有书可读。
(3)让学生明白细微末节有知识。一是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时事都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事多看、多问、多思的习惯。扩大知识量,提高思想感悟。二是生活和大自然是语文知识的无穷宝藏,其中的点滴感悟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学语文。
当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有的还是老生常谈,我只是举些例子提示大家。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面貌和习惯就会大有改观。
4 调查后展望
叶圣陶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到来,培养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既是每一个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缩短差距的难得契机!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良好习惯;主动学习;细节;主动阅读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ethnic areas under high school student language good habit
Liu Hanjun
【Abstract】Through the n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good habi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solution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good habits; active learning; details; active reading
2010年,包括语文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已是摆在我们的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准确把握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本校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了初步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倾向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1 调查的具体对象和形式
1.1 调查的具体对象:以高一年级学生为主,分为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三组。1.2 具体形式
问卷形式
2 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相对落后,受环境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和答题格式的习惯。
(3)存在死啃教科书,不愿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4)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缺乏勤奋、努力的学习品质。
3 如何培养学习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为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出下列几点做法以供参考。
3.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语文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学生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环境。实践证明,一个民主、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努力做到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提问”、 多“讨论”、多“观察”,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语文课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②多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高考的大环境下由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读书无用”、“语文无用”的思想常常在学生的言谈和写作中流露。作为
语文教师应纠正这些思想,注重人生教育和理想教育。以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制定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消极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设立适度可行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感到通过努力就可达到,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为,进步即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己就是一种成功。
3.2 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①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囫囵吞枣的笔记只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懈怠,学生没有时间去理解,学习自然会很枯燥。相反,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也会觉得没有太大意思,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如“满堂灌”,势必扼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笔记一定要本着“积累、方法、感悟”相结合的原则,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也应定期的检查,指导和督促,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②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养成注意答题格式的习惯。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起点较低,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学习细节的不重视在高考中得以体现,与大城市相比有很大差异。在语文科目中,书写潦草、不重视答题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而规范书写和答题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往往会形成一个“真空地带”。即使教师知道其重要性,也可能只是口头强调而疏于监督。应该说,只要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如定量的书法练习和明确的答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是不难解决的。当然,教师必须指导注意学生书写和答题的质量,要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否则会流于形式,起不到效果。
3.3 纠正死啃教材的缺点,培养主动阅读课外教材的兴趣。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信息的闭塞,造成了农村学生没有自觉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本之外的书籍缺少阅读的条件,更不用说阅读兴趣的养成。在调查问卷中,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阅读过课本以外的内容。这样在高考中表现出没有“厚度”。一是表现为文化积淀不够,作文立意狭窄。一是文化修养不够,作文缺乏文采。学生只能在教材和题海中求知识,形成了“教科书就等于知识的错误思维”。
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要明确的告诉学生:教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单纯的掌握课本的内容做机械的学习和练习,僵化的思维必将适应不了语文学习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积累的习惯。摘抄名言佳句,强化名篇背诵,多写读书笔记。
(2)设立读书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互通有无,让每一个学生有书可读。
(3)让学生明白细微末节有知识。一是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时事都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事多看、多问、多思的习惯。扩大知识量,提高思想感悟。二是生活和大自然是语文知识的无穷宝藏,其中的点滴感悟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学语文。
当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有的还是老生常谈,我只是举些例子提示大家。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面貌和习惯就会大有改观。
4 调查后展望
叶圣陶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到来,培养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既是每一个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缩短差距的难得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