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台湾高雄高屏溪沿岸是大树地区生活的缩影,旧铁桥、瓦窑、曹公圳连结起一道饮水思源的文化走廊。夏天,不妨来一趟低碳里程的绿色旅行,慢游寻访大树的水文故事,凤荔文化节也正好躬逢其盛!
古有明训,做人要饮水思源。高屏溪流经高雄大树区,孕育出这一片沃土,水源扮演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如同“大树”这地名赋予想象的力量,大树的水文历史悠长,更为整个大高雄带来了庇荫。
大树最老的历史建筑
抬头仰望大树区的地标景点“旧铁桥”,几乎很难转移目光了,也因此旧铁桥湿地公园内,竟湮没了一座鲜为人知的曹公圳古迹,多数人只知道凤山火车站前的曹公圳,因为凤山有曹公庙和曹公国小,其实曹公圳源头是在大树高屏溪畔。
沿着旧铁桥湿地公园自行车道指标,寻访曹公圳源头,来到高雄农田水利会九曲工作站旁,有道阶梯往下走,才发现这处古迹实在太隐密,这竟是大树年代最久远的历史建筑。
曹公圳由清朝凤山县令曹谨所创建,当时中国台湾南部发生严重旱灾,农作欠收,于是在公元1837年动工,费时两年完工,并在两年后又再完成另一水圳,灌溉区域由九曲堂起至左营、小港地区,包括左营莲池潭、澄清湖抽水站,皆从曹公圳圳道引水,奠定凤山富庶繁荣的基础。
走水路古迹连连看
站在河道,能深刻领略溪水经年累月的变化,河道的改变与泥沙淤积,使得曹公圳逐渐失去功能,从日本占领时期闲置荒废了半个世纪之久。曹公圳留下了三个时期的碑体,曹谨创建时的道光已亥年腊月日刻,重修曹公圳时的光绪拾参年拾乙月日修,以及日本占领年代的旧圳治水门,见证了百年古迹的起落更迭。
位于臺29在线的竹寮取水站,1911年建成迄今也是百年历史了,这曾是高雄地区最早的自来水抽取站,不仅从建筑外观一睹巴洛克建筑风格,竹寮取水站内的设施,更有相当珍贵的文化历史资产,动力间保持了四部动力机组以及手动开关设计原貌,甚至屋梁上维修的天车如今都已难得一见。
离开竹寮取水站,前往坪顶给水厂,沿着水管路蜿蜒而上,满山遍野的凤梨田,一阵清风彷彿吹来阵阵凤梨甜香的气味,一座砖造建筑宛如废墟般矗立在凤梨田间,“其实这是早期的水压控制站”,或许没有当代历史建筑美仑美奂的修复面貌,沧桑的遗迹却更象是最纯粹的时光里程。
凤梨山名不虚传
大树的好水造就了丰饶的农业,也带动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大树以种植玉荷苞驰名,但大树的凤梨历史才是水果之乡美名的由来,由于大树土壤多为红棕壤土,加上丘陵转入平原地形,排水良好,最适合凤梨的生长条件,因而早年当地还有“凤梨山”一说。日本占领时期还设置了凤梨种苗养成所,20世纪30年代在大树就有多达21家凤梨工场,当年台湾地区是凤梨罐头王国可说是当之无愧。
九曲堂车站前的台湾凤梨工场是全台仅存日本占领时期凤梨罐头产业建物,甫于去年八月空间活化再利用,其前身为九曲堂泰芳商会凤梨罐诘工场,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建筑,除了作为大树文史展示馆,凤梨产业展示馆还有罐头光雕艺术墙、凤梨标签复刻板形象墙,并可以体验心愿封罐。
造纸砖瓦薪传工艺
为了创造凤梨价值再提升,大树开发出凤纤纸、凤香纸,环保又实用,“好水才能造纸,这是大树得天独厚的优势”,林世明仔细解释取凤梨叶与凤梨皮纤维再利用,加到纸浆里,然后再结合代表砖瓦文化的古厝马背意涵,如此一来便能让人更进一步认识大树底酝深厚的文史工艺。
同样是高屏地区硕果仅存的,还有地处旧铁桥湿地公园一角的三和瓦窑,如今已传承至第四代,百年传统砖瓦窑厂力求文创转型成立砖卖店,2001年更评选为中国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三和瓦窑主要生产传统建材,但大树也有蛇窑的陶艺创作”,或许南投水里蛇窑名气太响亮,往往令人诧异大树原来也有蛇窑且陶艺人才辈出,走访陶艺大师林昭地的蛇窑,位于大树霞海城隍庙一带,薪火不再,唯一完好的蛇窑彷彿昨日运转辘轳一甲子的大树传奇。
绿色旅游轻骑上路
搭火车到九曲堂车站,租一台C-bike,先到旧铁桥湿地公园自行车道徜徉自然风光,登上旧铁桥天空步道,从这里展开大树的水文之旅,踏上曹公圳的回溯旅程。
回到热闹街市时,来逛逛九曲堂公有市场,大树当地小吃不沾染观光味,纯朴的日常不见行色匆匆的过客。“大树在地人吃的粿仔一定要尝尝”,不同于客家粄条吃法,大树粿仔可以拌蒜头酱油、沾荫凤梨,或炒粿仔、粿仔羹,浓厚的米食文化从早餐就开始了;嘴馋时,老字号阿月冰店来一碗八宝冰,揪甘心的铜板价是庄脚所在才有的人情味。南台湾地区的热天午后之下,大树的水做成的刨冰,吃起来真是特别有一种清甜快感啊!
(摘自中国台湾《联合报》)(编辑/费勒萌)